首页  要闻动态  新闻资讯
东吴智库副院长屠立峰谈“苏州味”拿捏“世界胃”
发布时间2025-10-21

【编者按】近日,东吴智库副院长屠立峰接受苏州新闻记者采访,就苏州举行第34届中国厨师节暨2025中国厨艺与餐饮博览会发表看法。现将报道转载如下,以飨读者。


苏州国际博览中心内,机器人的自动搅拌铲匀速转动,两分钟后一道精致菜肴“标准”出炉;中餐厨艺世界锦标赛舞台上,15支苏州代表队亮相世界级烹饪赛场;苏州展区内,经典苏宴、船菜船点、米其林招牌菜、十大板块地道小吃香气萦绕,吸引市民纷纷驻足。

金秋十月,苏州成为全球餐饮界的焦点。第34届中国厨师节暨2025中国厨艺与餐饮博览会于10月17日至19日在苏州国际博览中心举行。

这个被誉为“中国厨师奥林匹克”的盛会,吸引了千余名选手齐聚七大专业赛事,同台竞技;百余位业界精英汇聚七场高端论坛,共商发展大局;700多家参展商携手全产业链的特色优质产品、创新研发成果亮相,创下了中国餐饮活动参与国家数量、参会规格的新纪录,在苏州绽放出独特韵味。

苏州味道的创新表达

“这不是我第一次参加中餐厨艺世界锦标赛了!”苏州唐荟餐厅总厨辜庆林刚结束比赛,还没来得及换下厨师服,言语间没有登台的紧张,更多是一种历经淬炼后的从容。

此次,他带着五道精心构思的菜品参赛,凉菜“芦笋敲虾仁”选用当季时鲜,力求呈现食材的本真之味;点心“贵妃笑”通过火龙果和山药在色彩与口感上寻求创新与平衡;热菜“手撕清远鸡”考验的是对火候与肉质处理的精准拿捏;“蟹肉豆腐羹”,则是应季食材大闸蟹的鲜美之作。

最别出心裁的是“香煎金鲳鱼”,采用了新鲜香茅草进行秘制腌制,以一种东南亚的芬芳入侵传统,在平底锅的煎烙下,与经典菜式达成一次冒险的和解。这并非简单的混搭,而是一场深思熟虑的味觉迁徙和勇敢越界,让传统更贴近当代人跃动而开放的味蕾。

“菜有千味,人有千胃。”辜庆林的话语,道出了他融合哲学的底色。在他手中,苏帮菜的精致与鲜醇是必须恪守的魂,而川菜的泼辣、鲁菜的醇厚,乃至异域香料的陌生感,皆可成为点睛之笔。他深知众口难调,故而更致力于在融合与创新中,寻找那个能打动更多味蕾的平衡点。

据悉,本届厨师节上,共有15支来自苏州的代表队亮相中餐厨艺世界锦标赛,与全球顶尖厨师展开一场刀尖与火候的对话。从菊花鱼、松鼠桂鱼的极致刀工,到金秋橘酪蟹肉盅、鸡头米奶酪的时令之味,苏州厨师们用食物讲述着江南故事。

他们说,“用苏州菜打动评委,我们很有信心。”这句话背后,是他们对千年饮食文脉的把握,也是对在地风味当代转化的笃定。当全球美食在此交汇,苏州厨师用最江南的方式告诉世界:真正的美味,从来都是文化与风土最动人的相遇。

厨师节现场,苏州元素如繁星闪烁。在机器人烹饪区,苏州本土企业科沃斯集团旗下品牌“添可”正在参加一场智能机器人烹饪大赛,这里没有传统厨房的烟火缭绕,也听不到厨师颠勺的铿锵声响,只有二十多款精密如仪器的烹饪机器人,用AI把控火候,复刻着各式菜系的味觉密码。

添可烹饪的参赛作品,是两道极具代表性的苏帮菜——咕咾肉和响油鳝糊。从食材下锅到调味勾芡,全程由程序驱动。使用者只需备好原料,启动指令,机器便会依照预设逻辑,精准投入每一份食材与调料。两分三十秒后,一盘色泽晶莹、酸甜适口的咕咾肉便已装盘完成。

“每一滴油、每一克糖,都经过精密计算。”添可的销售人员指着工作中的机器人说道,“我们不仅是在做菜,更是在用科技实现精准的传承。”

漫步至场馆内的苏州展区,这里自成一方风雅天地。从遵循“不时不食”哲学的四时名宴,到非遗大师手间鲜活的船点糕团,苏式生活的仪式感被和盘托出。米其林星辉与市井百味在此交融,勾勒出苏州餐饮既登峰造极又扎根日常的完整版图。

更为动人的,是技艺背后薪火相传的温度。大师绝活与学子创意同台,多语言打卡点向世界发出邀请。这方空间,让舌尖的苏味,最终沉淀为可被带走的文化记忆,完成了从“吃遍”到“读懂”的升华。

千年古城的饮食底气

苏州,凭什么能成为这场国际盛事的东道主?答案藏在古城的大街小巷里,藏在2500年的历史长河中。

在苏州人的餐桌上,大自然仿佛掐好了日子。春尝头鲜,夏吃清淡,秋品风味,冬食滋补——这“不时不食”的理念早已融入苏州人的血脉,成为他们与自然对话的独特方式。春日,莼菜嫩茎叶带着胶质透明,成为盘中珍馐;夏时,太湖三白以清蒸之法保持原味;秋日,桂花鸡头米化作清香甜品;冬日,一道热气腾腾的苏州暖锅,温暖了无数食客的胃。

苏州美食家陆文夫在《姑苏菜艺》中写道,苏州人若没吃上当季时菜,便觉“今年的日子过得有点不顺畅”。这种对时令的敬畏,让苏州饮食文化始终保持着与自然的和谐共鸣,也造就了苏州人挑剔的味蕾。

苏州人对美食的极致追求,在一碗看似平常的苏式面中也体现得淋漓尽致。虽处鱼米之乡,苏州人却将一碗面做到了出神入化。汤底用青鱼鳞、黄鳝骨等精心熬制,面条讲究入口微硬以保持筋道,浇头更是五花八门,从寻常的焖肉、爆鱼,到奢侈的三虾、秃黄油,几乎涵盖整个苏帮菜谱。

2018年,苏式汤面荣获“世界上浇头种类最多的原汤面”吉尼斯纪录,这碗面里盛放的,正是苏州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

从市井的面馆走向精致的宴席,苏州人对饮食的讲究早已超越果腹之需,升华为一种生活艺术。《浮生六记》中芸娘为夫君准备的梅花盒,六只白磁深碟摆成梅花状,菜肴置于其中,“如同把菜装在花瓣里”。这般风雅,恰是苏州饮食文化的缩影。

从船点到苏式糕点,从松鼠鳜鱼到三丝莼菜汤,苏州厨师以精湛技艺将寻常食材化为艺术品。尤其是那需要繁复花刀的松鼠鳜鱼,炸后头昂尾巴翘,酸甜汁裹着每一丝鱼肉,成为色香味意形俱全的经典。

漫步平江路,你会发现宋代《平江图》上的街巷水系依然清晰可辨。这座有着2500年历史的古城,未改的不仅是城市肌理,更有对美食文化的坚守与传承。松鹤楼的卤鸭、同得兴的枫镇大肉面、朱鸿兴的三虾面……这些老字号不仅是美食地标,更是苏州文化的守护者。

2016年,苏帮菜烹制技艺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标志着这座城市对传统美食文化的珍视。而苏州人对“吃”的执着,甚至已深入方言骨髓——参加喜宴叫“吃”喜酒,挨打受骂叫“吃”生活,受苦受难叫“吃”苦头,开车被处罚叫“吃”罚单,一个“吃”字,道尽苏州人与美食的难解之缘。

从苏州到世界的美食之路

传统与创新的平衡,是苏帮菜走向世界的关键考题。

厨师节现场,江苏省烹饪协会荣誉会长、苏帮菜守护人华永根坐在角落,这位与苏帮菜打了一辈子交道的老人,看着来自各地的参观者为一道改良的“白玉松鼠桂鱼”驻足。这道去除了传统油炸步骤、配以菠菜汁和手工蟹粉的创意菜,恰如苏州饮食文化的缩影——在坚守两千五百年底蕴的同时,正悄然开启一场面向世界的温柔革新。

“这是一个‘让人家认识苏帮菜,知道苏帮菜是什么’的绝佳机会!”华永根的声音里透着欣慰。他深知,这场融合了厨艺展示、文化交流与产业展览的盛会,已超越单纯的美食节范畴,成为苏州饮食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转折点。

第一天截至下午就超过五万人的参观量,让无数参观者心中对苏帮菜有了生动而具体的答案,极大地提升了菜系的知名度和辨识度,也再次验证了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

东吴智库副院长屠立峰表示,苏州举办此次活动,不仅能促进食旅高效融合,还推动了食品餐饮全产业链的提升与创新,探索中餐标准化路径,助力中小企业走向更广阔的国际舞台。苏州以开放包容的姿态,搭建了中餐与世界沟通的桥梁,增进理解与认同,为中餐国际化营造了更加友善的发展环境。

的确,苏州的雄心,远不止于一场活动的成功。17日晚,在本届中国厨师节现场,2025“苏味”美食大赛比赛结果正式揭晓,将当晚的气氛推向高潮。通过严谨评选出苏味示范店与星厨,苏州完成了一次对悠久饮食文化的系统性梳理、认证与重塑。

更重要的是,苏州巧妙地将这一本土赛事与全国厨师节乃至世界级烹饪赛事联动,借助更高的平台,将经过梳理和认证的“苏味”成果集中推向更广阔的舞台。这不仅激发了本地餐饮消费的活力,更是一种主动的文化表达与产业出击,让“苏味”从江南的精致滋味,成长为代表中国、飘香世界的美食名片。

持续擦亮“苏味”美食品牌,已成为苏州提升餐饮全国竞争力与全球影响力的关键一步。而这并非孤立的举措,其背后是《苏州饮食文化振兴计划》的系统性布局。去年发布的《苏州饮食文化振兴计划》,为这座千年美食之城勾勒出清晰的发展路径,围绕规模总量、产业体系与饮食文化三大维度设定目标,致力于将苏州打造为“世界美食之都”。

面向未来,苏州已开启一系列后续动作:利用强大的市场吸引力,汇聚全球知名餐饮品牌,形成一个百花齐放、互相学习的美食高地;“苏州味道”悄然启航海外,一部分面馆、糕点铺与菜馆作为先遣力量,在海外成功开业;将“到苏州必吃的30道菜”翻译成五国语言,并计划在联合国总部等地进行推广……系统化、国际化地推广苏州饮食文化。

然而,让世界真正接受并爱上苏帮菜的路,并非坦途。华永根坦诚指出了最直观的障碍——口味差异。“外地人尝我们的苏帮菜,常会觉得偏甜”,这道“甜蜜的关卡”恰恰折射出苏州菜在国际化进程中面临的核心挑战:如何在保持本真与适应多元口味之间找到平衡点。

对此,他的态度务实而开放:在坚守本帮菜精髓的同时,必须考虑适度的改良与兼容,甚至可以大胆借鉴西餐等国际烹饪技艺,目标是创造出能被世界欣赏的苏州味道。


夕阳西下,博览中心内的赛事渐入尾声,而古城华灯初上,弥漫着诱人的烟火气。松鹤楼的后厨里,年轻的学徒正在老师傅指导下学习火候把控;工业园区实验室中,科研人员正在分析食材分子结构;平江路的工作室内,美食博主通过网络将苏州味道传向世界。

从春秋时期的“炙鱼”到唐宋的“船宴”,从明清的“苏式筵席”到如今的“新派苏帮菜”,苏州的味道一直在演变,但那份对食物的匠心与热爱从未改变。

当全球餐饮精英在苏州达成共识,当“苏味”品牌借助国际舞台加速崛起,这座千年古城正以美食为舟,驶向世界美食之都的彼岸。食物的故事还在继续,而苏州的味道,正在成为世界的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