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智库研究  决策咨询
调研通报 | 马中红等:关于推动苏州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建议
发布时间2021-04-14

【编者按】近日,苏州市人民政府研究室《调研通报》2021年4月8日第26期刊登苏州大学东吴智库研究员马中红、博士研究生杨风云的文章《关于推动苏州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建议》。文章指出,虽然苏州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在全国名列前茅,但仍存在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为此,作者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进行了专题研究,从四个方面分析了现存问题,并提出了关于如何促进苏州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相应政策建议。现将全文转载如下,以飨读者。

关于推动苏州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建议

马中红 杨风云

“十四五”规划提出,要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体制机制创新,加强优秀文化作品创作生产传播,扩大优质文化产品供给,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苏州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在全国名列前茅,但仍存在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对于全面打响“江南文化”品牌、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本文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进行了专题研究。

一、苏州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存在问题

1.缺少“高峰”文化品牌,公共文化活动散装化。“江南文化节”和“姑苏八点半”虽然将众多文化活动纳入旗下,形成了整合性的文化品牌,但偏向商业性质。而公共文化服务领域至今没有一个叫得响、走得远的大品牌。实地调查显示,一些市民只知道苏州图书馆和苏州博物馆举办的读书活动和展览活 动,其他公益性质的活动几乎不知道。苏州目前有影响力的公共文化品牌仅有百戏(昆山)盛典、江苏书展等少数几个,顶级文化品牌数量远不如深圳和上海。而且公共文化活动呈现出传播范围小、知名度低的特点,很多活动连当地民众都不知晓。此外,苏州公共文化活动不论在时间还是地点分布上都极为分散,每个活动都是各自为政,联动性比较弱,缺少连贯性和聚合性,无法形成规模效应。

2.公共文化活动较少考虑青年群体。苏州是全国第二大移民城市,流动人口中超过60%为35岁及以下的青年人,有着对高品质公共文化活动的强烈要求。但苏州现有公共文化的优质活动大多集中于中老年和少儿群体,缺少面向青年人的文化艺术品牌和专属的公共文化活动空间。从2020年“苏州创新服务大赛”入选的392项活动来看,主要有传统文艺表演(24%)、名胜古迹游览(13%)、少儿演出(17%)、亲子互动体验(18%)和以育儿、养生、工艺、曲艺为主的知识讲座(28%)五类,目标群体集中于中老年和少儿。公共文化机构也鲜有推出针对青年人的文化活动,如苏州图书馆活动多以亲子阅读和残障人士导读为主,苏州博物馆则偏向于文化艺术品展览、亲子研学和民俗活动。在调研文化苏州云和蓝sport创意产业园时,几位年轻员工也表示:苏州对于年轻人来说确实不太友好,专门为年轻人准备的文化活动太少,节假日如果想享受文化艺术活动只能去上海或者杭州。此外,外来务工的青年群体、高校大学生、外籍来苏人员等特殊群体所能享受的公共文化活动则更少。苏州的精品文化,如昆曲、评弹、苏剧等因为语言隔阂问题,也很难吸引非本地人日常文化享受。

3.缺乏一站式公共文化信息服务平台。目前苏州公共文化活动缺少信息服务的一站式传播平台,致使信息散乱、传递不到位。受访者普遍认为获取信息太难,大多数活动在结束后才了解到。“文化苏州云”是苏州市政府打造的信息聚合平台,2019年正式运营,但目前覆盖的信息面比较窄,主要是体制内各文化场馆提供的部分信息,大量民间文化艺术团体的活动信息付之阙如。例如,“金鸡湖双年展”由苏州工业园区管委会、中国艺术研究院和中国雕塑院共同主办,以“汇珍品、聚人才”而著称,在业界具有较大影响力,然而在“文化苏州云”上却看不到任何活动信息,仅有少量大众媒体报道和主办方的微信公众号、微博活动推广,传播力有限。此外,“文化苏州云”公共文化信息发布量偏少,每月约200场,访问量为200多万人次。作为对照,“文化上海云”则兼容并包,将民间文化活动信息一同纳入进来,每月推送约10000场活动信息,访问量达1500万人次。与此同时,由于政府主办的互联网平台不接纳和发布民间文化艺术团体的信息,民间文化艺术团体唯一能依托的是自身的微博和微信公众号,很难“出圈”,陷入了“社团找观众难、观众找社团难”的怪圈。

4.文旅融合缺乏广度和深度。在公共文化服务与旅游融合发展方面,目前仅在部分地区文化场馆和景区做到了“宜融则融”,远没有做到“能融尽融”,文旅融合还未全面普及。从苏州当前实践来看,部分文化资源与旅游资源走在融合发展前列,例如苏州博物馆网红打卡点、虎丘曲会、夜游平江路等,而名声相对小的文化场馆和景区、区一级的文化艺术中心、基层综合性文化中心、图书馆分馆的融合度则较低,只能为群众提供知识普及服务。除了融合广度问题外,融合深度不够也是问题之一。虎丘曲会和夜游平江路虽是公共文化服务和旅游融合的现实实践,但在结合形式上只是简单拼贴,并未发生“化学反应”,无法将提升文化服务质量和水平贯穿到吃住行游购娱各环节和旅游业发展全过程。融合深度浅,关键在于公共文化服务和旅游双向融合理念还不强,对于公共文化服务姓社姓资问题尚存纠结,导致公共文化服务与旅游产业割裂发展,陷入“1+1小于2”的发展困境。

二、苏州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建议

1.促进文化精品的公共文化服务转向。苏州有名气的文艺节目和文化团队数量众多、名声远播,但普通市民无法享受到。因此,苏州应加强文化精品的公共文化服务转向,提高民众可及性,并通过活动的知名度,打造公共文化活动大品牌。应在政府引导、政策支持下,集合各方力量,借助现有公共文化活动基础,重新规划整合,设计推出全新的公共文化活动“高峰”大品牌,吸引国内外优秀文化艺术团队和文化艺术活动聚集苏州,增加活动数量,形成规模效应,打造出能够走出苏州、走出长三角、面向世界的公共文化活动品牌。

2.积极引入民间青年文化力量。苏州本地民间青年文化团体数量众多、种类多元,包括滑板、街画、文创、脱口秀、戏剧、街头音乐等,其中涌现出一大批有代表性的青年文化团体。这类民间青年文化社团大多没有固定活动场地,团体之间缺乏合作。他们渴望有组织,将分散的团体结合成联盟;渴望有一方舞台,能创造出苏州青年的文化品牌。应大力发掘各类民间青年文化团体,改变他们目前的“地下”状态,为他们提供具有整合性的文化服务平台和表演空间,充分激发青年文化社团的合作性与互动性,形成联动内外、辐射周边的集合网络,进而提升城市文化活跃度,让苏州的创新活力更强劲。

3.开发一站式信息聚合平台。整合公共文化活动信息,提高信息易得性,规避“后知后觉”的传播困境。在公共文化活动传播方面,相关部门应积极开发或授权、支持第三方平台打造一站式文化信息聚合平台。一方面,线上线下提前发布城市公共文化服务全年活动信息,将各类文化活动品牌所涵盖的各子类活动以“菜单”方式统一发布,使之家喻户晓,并可按图索骥;另一方面,每个活动的信息发布、作品征集、获奖作品展示、线上直播、活动预订、购票等一系列交互方法需要有聚合平台,提供友好、便捷的在线体验。一站式文化信息聚合平台的目标是让本地人和外地游客全面、整体地了解、感知苏州公共文化活动信息,并能便捷地享受和消费。需要指出的是,一站式文化信息聚合平台,应公开平等地对待体制内和体制外文化艺术活动信息。

4.打造文旅融合新样态。坚持“宜融则融、能融尽融”的基本思路,秉持“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的发展理念,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和旅游的真融合、深融合。首先是提高融合面,将公共文化场馆分级分类、因地制宜,开拓旅游服务功能。针对乡村公共文化场馆,可以将基层综合性文化中心建成文旅服务中心,建设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丰富乡村旅游文化内涵;区级以上文化艺术中心,可利用其设施、环境和服务优势,拓展旅游服务功能,打造旅游打卡地,成为本地居民周末、假期休闲的“文化高地”;市一级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中的分馆、站点建设,可与景区景点、咨询服务点、游客集散中心的文化活动结合起来。其次是提高融合深度,积极促进静态文化资源故事化、场景化,开发新型文化旅游融合服务产品。公共文化机构应积极响应打响“江南文化”品牌战略,打造流动性公共文化,走出固定场所,进而打破静态化、程式化的刻板服务模式,让评弹、苏剧、昆曲等地方特色文化与游客游览观赏、居民生活娱乐结合起来,成为文化旅游融合服务产品,既做好居民服务,又吸引游客参与。打破非遗传承、技艺展示“我演示你观看”的僵化模式,系统地进行创新设计,以场景化的形式进行展示,以故事化的形式进行宣传。

(作者马中红系苏州大学东吴智库研究员、传媒学院教授,杨风云系苏州大学传媒学院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