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智库研究  学术研究
王家宏:关于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体育名城的政策建议
发布时间2021-05-21

【编者按】苏州“十四五”规划提出,要提升苏州国际美誉度影响力,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体育名城。当前,苏州正在积极探索之中。为加快建设进程,东吴智库首席专家王家宏从传承发展江南体育文化、培育完整体育内需体系、挖掘汇聚体育赛事活力及提升体育城市能级四个方面提出了政策建议。现将全文转载如下,以飨读者。

关于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体育名城的政策建议

王家宏

苏州“十四五”规划提出,要提升苏州国际美誉度影响力,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体育名城。当前,苏州正在积极筹办2021年中超联赛、男足世预赛、女足奥运会预选赛附加赛、苏迪曼杯世界羽毛球混合团体锦标赛以及2023年亚洲杯足球赛等大赛,在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体育名城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为加快建设进程,本文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一、传承发展江南体育文化,促进体育文化高质量发展

自古以来,体育与文化共荣共生。文化是苏州体育的灵魂底色和精神基因,苏州体育文化源远流长,在江南体育文化中独树一帜,蕴涵着丰富的历史文化气息,兼容并蓄,饱含着江南传统文化的内核以及中国传统体育精神。新中国成立以来,苏州城市体育文化日益勃兴,走出了袁伟民、孙晋芳、陈艳青、王娟、张军等优秀教练员和运动员,在世界运动舞台上展示苏州风采。由此可见,苏州体育文化不仅源远流长,蕴涵着丰富的历史文化气息,同样也蕴含着国家复兴历程中锐意进取、不断奋斗的“苏州精神”,乃至“中国精神”,为苏州建设与发展国际体育文化名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就当前体育文化传承与发展现状而言,要实现体育文化高质量发展,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体育文化附加值偏低,导致影响力不够。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缺乏体育文化创意人才,民间培育体育文化人才难度偏大;另一方面是体育文化品牌群众基础薄弱,民众之间缺乏对体育文化的认同,导致传统体育文化发展动力不足。要改变这一现状,在人才引进与培养方面,应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政产学研协同合作,建立体育人才培养联盟,培养一批具有较强科技创新意识以及国际竞争力的体育高端人才。同时,完善体育人才引进与培育的相关政策,形成体育人才高端智库,建立竞争开放的科研体系,满足体育文化产业发展所需的人才供给,打破体育文化科技创新人才的瓶颈。在提高民众认同感方面,应运用国际化眼光,深入挖掘研究当地体育文化资源,在提炼江南体育文化内核的同时,融入新时代元素,搭建标准的专业媒体开发平台,创作具有江南体育文化特色的影视作品,将苏州丰富的体育文化素材制作为传播便利、体验性强的传媒作品,从而提升苏州城市形象,促进世界人民对江南文化的理解,提高对江南体育文化、对苏州体育的认同感。

二、培养完整体育内需体系,提高体育消费质量与水平

苏州作为“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之一,不仅具有创新的体育消费机制、完备的体育产业基础和健全的体育运动设施,而且始终在体育消费相关政策、模式、产品等方面不断改革创新,致力于体育消费提档、提质,为建设具有一定标识度和国际影响力的体育名城奠定了基础。培育完整体育内需体系,体育消费创新方面,要以体育市场需求为导向,多措并举提供体育产品与服务供给,推动体育消费机制创新、政策创新、模式创新、产品创新,力争形成若干在省内和全国可复制推广的典型经验,促进体育消费规模持续增长、消费结构不断升级,为稳就业、稳增长、促消费、惠民生作出积极贡献。壮大体育消费规模方面,应加大体育消费券、体育惠民卡等体育惠民措施的优惠力度,切实拉动提高体育消费质量与水平,提高群众对体育运动的参与度与喜爱度。同时,应着力创新体育消费业态,壮大体育消费市场主体,促进体育与旅游、康养等业态不断融合,通过加大宣传力度、加强政策扶持,致力于多元化体育消费产品开发与应用。体育设施建设方面,应积极鼓励当地自主体育品牌及中小微体育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建设、改造、运营体育场馆、体育产业园区、体育综合体等体育产业基础设施,支持各类市场主体申报国家级、省级体育产业示范基地(单位、项目)等,创造良好的体育消费氛围。体育资源挖掘方面,要深入发掘太湖水域体育资源及大运河流域体育资源,深度发展体育特色产业,着重开发水上运动产品和服务,创新体育消费模式。例如,开发水上运动文化体验、研学、观赏等,做出特色,亮出品牌,彰显水上运动新活力,展现古韵今风新江南,扩大体育消费规模,塑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体育名城品牌。在提升体育消费品质的同时,将苏州作为江南水乡的水上特色资源与体育产业实现有机结合,开发一批富有苏州体育资源禀赋、地域特色鲜明的高水平运动项目。

三、挖掘汇聚体育赛事活力,构建体育城市形象新标签

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体育名城一定是经常举办和承办重大国际综合性和单项顶级国际赛事、拥有高水平职业体育俱乐部和高人气、高商业价值的自主IP赛事的城市。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体育名城,不仅仅意味着需要在现有基础上开放创新赛事活动类型与体系,打造精品赛事,更重要的是要突破体育赛事管理框架,着眼于城市整体发展与市民城市生活,着力打造市民可参与、乐于参与的赛事活动,丰富体育赛事活动载体,培育人文化、多样化、生态化、具有苏州特色的赛事形态,塑造提升苏州体育精神及江南体育文化内涵,构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体育城市形象新标签。在此过程中,要实现两个发展并重:一方面,推动具有苏州本土特色的赛事活动发展,升级原有标志性品牌赛事,推动群众性体育活动、自主品牌活动等赛事活动,切实提高民众的参与度;另一方面,积极申办国内外高规格、高影响力的大型体育赛事,使举办的赛事成为促进城市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成为苏州国际美誉度、社会经济发展活力、市民城市认同感、江南文化影响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提高体育城市能级,满足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苏州在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体育名城道路上,务必要提升体育城市能级,提高体育城市辐射带动力、综合承载力和形象软实力,满足群众对美好健康生活的向往。近年来,苏州积极举办“全球活力城市建设研讨会”“健康中国运动促进健康高峰论坛”等活动,成立“体育运动与赛事医疗保障指导中心”“体育运动与赛事医疗保障指导中心”等机构,开展“全民健身系列大讲堂”公益活动,营造了欢乐、健康、充满活力的体育运动氛围,有效提升了苏州体育城市能级。首先,应充分利用自身社会经济资源,明确定位,科学规划,将国际运动活力名城建设与“健康苏州”建设有机融合,创新发展模式,探索与城市人口结构、资源优势等相结合的体育健康促进模式。其次,落实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理念,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推动体育运动与医疗、康养相融合,打造“运动活力苏州”。同时,积极发挥社会力量在资本引进、运动健康环境建设、运动健康产业资源整合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以企业为主体推进运动健康产品项目研发建设,积极引导多元主体承担相应社会责任,互利互惠,实现共赢。

(作者王家宏系苏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苏体育健康产业研究院执行院长、东吴智库首席专家)

相关链接:江苏智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