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要闻动态  新闻资讯
“新时代高质量推进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线上研讨暨“运河+”学者沙龙第二期
发布时间2020-08-03

7月29日晚,由苏州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苏州分院主办的“新时代高质量推进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线上研讨暨“运河+”学者沙龙第二期成功举办。

本次沙龙邀请了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研究员王健,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院长、博士生导师、教授刘士林,扬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副局长、大运河遗产保护专家、苏州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特聘研究员姜师立,南京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江苏城市智库副理事长兼秘书长胡小武,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苏州分院副院长、苏州吴都建设投资有限公司总裁史建华,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苏州分院研究员、苏州大学传媒学院教授张健,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苏州分院行政秘书、苏州大学社会学院副教授周永博等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和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研究方面的专家、学者进行分享和交流。会议由苏州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品牌研究中心主任、苏州市职业大学教授陈璇主持。

现将专家观点摘编分享如下,以飨读者。

王健

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和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都是在没有现成经验的情况下进行的。自从2014年大运河申遗成功之后,江苏省一直非常积极地探索。2016年,国家结合江苏的意见把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写入了“十三五”文化发展规划中。2019年,中宣部出台了《三大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意见方案征求意见》,三个国家文化公园分别是:长城、大运河和长征。最近又增加了一个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所以现在可能是四大国家文化公园。

综上,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和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是两个并行的工作,一个是由国家发改委组织的,另一个由中宣部主导工作。而江苏很好地把这两项工程结合起来,省发改委编制了《江苏省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发展规划》,省委宣传部编制了《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江苏段建设保护规划》,我们把这两个叫做“1+1”。同时,江苏省交通、水利、文物、和南京大学等都在编制各种规划方案,一共有六个,加上十一个城市的规划,叫做“1+1+6+13”。目前,这些规划基本上已经编制完成,或是通过了,或是正在审读阶段,即将公布。

在规划编制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一个问题,在空间上的一轴,即大运河本体,应当作为保护建设的主要对象。众所周知,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尚无经验可循,各地仍在积极探索中。苏州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需要把握“一轴两面”的建设理念,充分勾连正在通航的运河水系和不具通航功能的古城运河水系,保证运河水脉的连续性和扩展性,积极建设“古韵今风”的“运河城市”品牌。另外,苏州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和苏州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是两项并行工作,互为补充,需要全盘考虑。认真研究运河水系体系,摸清家底,形成一个整体方案。期待不久的将来,苏州可以把大运河打造成国家品牌,成为世界上代表中华文明的崭新名片。

刘士林

建设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要从三个方面把握:

第一,怎样看待对大运河文化公园的性质,换句话说,如何界定它。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是一个举世无双的大工程,但是这个工程的建设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建设周期会比较漫长。我们倾向于把大运河文化公园看作是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一个先行工程,或者是一个示范工程,在建设当中取得一些经验、模式,可以为整个大运河文化带的建设提供参考。江苏省因为各种条件都比较好,所以也非常适合建设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其次,文化传承建设需要一定的空间,或者是需要足够优质的空间。同样,大运河文化传承也需要一个特别好的空间,这是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提出的一个背景。其次,我们倾向于把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看作是一个大文化产业工程,它的出现不仅是公共文化的作品,还包含了旅游、消费和商务等一些产业的功能在里面。所以,它具有大文化产业的属性。这个属性决定了大运河文化公园建设需要遵从一定的规律。

第二,如果把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当做一个大文化产业来看,在规划和建设过程中,一定要遵循文化产业的规律。投资是需要的,但是应该最少干扰大运河两岸的资源,最大限度地挖掘和呈现大运河的文化内容。

第三,大运河文化公园建设和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越来越热,要警惕过度追求热度的问题,要树立真正高质量发展的发展观。

所以,做好大运河文化带和大运河文化公园建设,一定要好好研究文化产业真正的规律。文化一定是目的,不能变成手段。要研究好中国文化产业前些年走过哪些曲折的道路?付出过哪些很沉重的代价?吸取经验和教训,把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看作是一个大的文化产业,让高质量发展和高质量的文化产业规律相匹配、相结合。

因此,理论工作研究要有一个重要的使命,就是接近概念,明确是非。把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以及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精神解读好、传播好、引导好,这是推进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高质量发展必须要做的前提工作,也应该是最适合学术界目前做的工作。

胡小武

作为一个大的国家战略体系内的运河文化及其国家公园建设,苏州大运河国家公园建设意义重大。首先是文化传承的主体定位,大运河国家公园的建设,有历史文化的保护和传承目标,也需要有更多的经济发展需求的思考。同时,也应该有生态保护的思考以及城市空间布局、城市区域文化和经济和社会的整合布局角度的思考。

从这些角度去理解的话,苏州该怎么建?回到公园本身。它是国家战略,面向两个一百年,应该将国家文化公园跟城市发展、城市未来规划相结合:

首先,要确立苏州段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一套标准体系。工程学里常讲“EDC”或者是“EDC+F+O”,还有工程总承、建设及运营,这套体系是非常适合植入当下讨论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模式中的。同时,与城市空间更新、运河带的城市更新结合,找到一套可行的能够推动苏州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路径和标准。这套标准和流程建设起来,对于加快推动示范公园的建设有直接的作用。

其次,我们需要借助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契机,真正、全面地提升城市的品质,打造出一个更加具有世界竞争力的旅游城市和文化城市。既然公园是一个承载了许多价值或功能和使命的新鲜事物,那么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可以从公园“Park”这四个字母做具体解读。

“P”是怎么样在真正意义上规划和设计问题。结合文化传承,包括旅游的功能、生态保护的功能和经济增长的功能。我们要做出一个比较精确的模型推演,在公园的规划设计中,将这些理念植入在内。

“A”是“ART”,就是利用这次机会,让艺术化、人文化的东西来弥补苏州过去文化建设中的短板。

“R”是“RELAX”,要把公园还原为市民共享的休闲空间。跟国外的一些公园相比,国内公园设计的休闲属性偏弱。我们在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中,要充分考虑到这一点。

“K”是“KINDNESS”,通过这一轮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让苏州变成一个或者是提升为一个极具友好、开放、共享的城市文化特质的城市,让这种特质融入到整个城市的性格当中。事实上,作为最强地级市,国家公园文化的建设对苏州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契机,如果做得好或者是如果这套体系能够完全落实下去的话,苏州很多短板应该可以补齐,苏州的很多长处可以持续拉长。我们一定要通过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战略目标,来提升整个苏州在国内(更多是在国际)的竞争力,通过城市品质和国际能见度、显示度、美誉度,来提升软实力。

姜师立

去年9月27日,国家文化部和国家发改委在扬州召开了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推进会。推进会后,各级政府纷纷行动。那么苏州怎么办?我想从以下五个坚持来推进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

第一,坚持保护第一,生态优先。首先要成立一个世界级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管理局,因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第一项任务就是要立法。有了法,没有部门去实施,那是不行的。要建立一个国家文化公园的管理局,来实施《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保护办法》。实施整体保护,既要保护运河的物质遗产,也要保护运河的非物质遗产,更要保护运河的生态;既要保护运河的主线,也要保护运河的支线,包括重要的苏州城区的运河水系。

第二,坚持点面结合,协调推进。首先要处理好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与大运河文化建设的关系。其次,要做到多规合一,这是重点。另外,要加强建设跨地区之间的协调联动机制,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要作出“带状”思考。苏州作为一个经济比较发达的城市,要统领沿线的城市共同去发力,打破一亩三分地,要形成更大范围的融合和交流。要在保护、传承、利用上体现联合和联动。另外,要联合打造大运河的城市带。

第三,坚持文化引领,还河于民。苏州运河文化内涵丰富,有丰富的园林文化、水利文化、船舶文化、商事文化和饮食文化,我们要用运河文化来引领目前的高质量发展,

第四,坚持放大特色,弘扬园林文化。首先,要让园林文化在国家文化公园主题展示区中显示出来。其次,要让运河的园林艺术在运河环境修复中“扬”起来。再次,要让运河的园林技艺在运河景点再造中火起来。

第五,坚持文旅融合,建设旅游名城。苏州是一个国际旅游城市,过去对园林的旅游比较侧重,但是对运河的旅游做得稍微不足,所以下一步我们要在运河的旅游上加以突破。首先,文旅融合,联手开发运河的旅游产品。注重要让运河物质遗产和非物质遗产做到交相辉映。其次,要让物质遗产与非物质遗产融合发展。让动态的非遗进入固态的物质遗产中,在互动的基础上爆发出新的活力。再次,发挥运河廊道的功能,打造精品旅游线路。要整体设计好大运河的水上游览线路;整体营造运河之路,建设运河文化小镇。另外,要双向延长运河的旅游产业链。要以文旅融合为载体,适合年轻一代游客的需求,打造一些文化项目,包括灯光秀、节日灯会、网红打卡点等,通过文化创意来驱动运河文化的提炼,来推动经济的转型升级。

史建华

古镇的确是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和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过程中十分重要的一环。最近,以苏州为牵头城市的江南古镇申遗工作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古镇的建设在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过程中的确实应该发挥其十分重要的作用。

第一,要强化大运河古城镇统筹发展的理念。运河苏州段的古镇无论是它的历史地位、人文背景、风貌特色、地域产品,还是经济形态,都与大运河息息相关。其因河而生、因河而兴的历史文化非常明显,但是又各具特色,也相互关联。要明确统筹规划协调发展的重要意义,对古城镇做到保护、传承和利用。

第二,抓好大运河古城镇统筹保护与发展实施。这需要整体统筹、精准定位。大运河文化带建设项目不能一哄而上,应充分结合各地具体情况,加以研究后再以实施操作。同时,要科学规划、系统运作。大运河各段要突出个性,但也要统筹兼顾,形成具有地方文化魅力和特色,形成互为补充、相互影响、强强联合的大平台,在省的牵头下组成一个良好的研究运作框架。

我们要打造江苏段大运河文化长廊,相互支持,互为一体,形成保护与发展的江苏特色。一方面要通过完善自身城市的历史挖掘、文化传承和经济发展体系;另一方面通过城市间的相互借鉴、相互支撑,形成经济运作联合体。并在组建联盟合作平台的基础上建立江苏省大运河古城镇发展基金,助力江苏大运河沿线历史文化名城的发展空间。

张健

从传播的角度,通过信息的分享、沟通和传递建立一个共同体,从而形成大众传播的目的。

从传播学的角度来说,从可以沟通、可以交流的角度将大运河与今天的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深度融合。

从习近平总书记讲的“人民中心”的角度来说,或者是从传播学的角度来说,苏州的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在文化意义的重建和共享方面需要注意几个方面:

首先是官民对接。在去年做的苏州大运河文化公众认识度的调研中,老百姓不知道大运河文化带、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是什么,不了解或存在严重的认知落差。因此,在大运河文化带及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中,要让老百姓了解大运河文化;要发掘、利用好丰富文物和文化资源,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目前,这一点仍存在着巨大的落差。官民对接有很多方式,比如说网络参与。

其次是古今对接。通过借鉴国家宝藏、中国诗词大会的运作模式,通过新媒体如抖音、快手等为大众喜闻乐见的APP,以及网络小说,特别是网游等,加大宣传力度,让百姓了解大运河。

再次,是雅俗对接。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要遵循符合基层实际、得到群众认可的原则,构筑新型大运河文化传播体系,避免产生“文化烂尾楼”。

周永博

在5G时代,要从旅游场景信息化角度,解读苏州大运河文旅融合场景重构问题。

重构文旅融合场景,固然要通过物质层面建设和基础设施改善,以项目为载体得以实现。另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工作,就是我们怎样更好地服务于公众,把游客和市民吸引到运河沿线新兴场所中去,并且把这些场所的意义更好地传递给他们,让他们重新认识大运河所具有的文化价值。

杭州市在今年曾推出一个决定,跟旅游相关的内容至少有两方面:一是建设城市大脑的数字界面,更好地服务市民、企业和游客。这个就很好地回应了市民参与的问题,或者是数字基础设施的问题。二是提出要加深场景应用的广度和深度,尤其是旅游场景要实现用户活跃度和满意度的提升,要形成关于数字大脑品牌的价值。杭州在数字化、智能化方面的这些思路和做法值得我们借鉴。

当前围绕着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运河沿线的区块正在快速地发生转变,原来的文化价值开始取代对于生产效率的追求。在此过程中,只有通过提升大运河文化带沿线场景价值,才能更好地顺应国家战略、提升区块价值,从而更好、更快地凝聚人才、智力和资本。5G技术普及,使包括大运河在内的旅游场景大数据分析和决策更加智能化,实现实时、全方位、场景化游客信息服务变得更为可能。

陈璇

大运河苏州段,滥觞于先秦,奠基于孙吴,历经两千多年。两百余里的水路穿城而过,沿线城镇星罗棋布,流经区域历来物产丰富、经济发达、人文荟萃。时至今日,它仍是大运河通航条件最好、运输最繁忙的水道,具备开展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试点的良好条件。

市主要领导以及市委宣传部、市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办公室十分重视,目前《苏州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保护实施方案》也在有条不紊地推进中。

大运河苏州段国家文化公园的的建设应该注意这么几个方面:

首先,可以借鉴国际经验,建立主体明确、责权明晰的管理体制。如二战后,日本在厚生省设立国立公园部,1964 年升格为国立公园局,1971年权限移至环境省,实现了兼管到专职、分散管理到综合管理的转变。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苏州段建设应以此为契机,借鉴国际经验,建立统一、规范、高效的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管理体制。

其次,夯实研究基础,准确定义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苏州段的文化内涵。只有抓住事物本质,才能更好地进行建设。大运河苏州段的文化内涵可以定义为历史悠久、水韵悠扬、文化多样、人才辈出、融合创新。进行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时候,要紧紧扣住这一点去进行。

第三,与国家的保护、传承、利用的理念紧紧保持一致。苏州,仰俯皆是各级各类文化遗产,在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方面,要遵循一个重要的原则,那就是“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

第四,基于第三点,苏州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要注重“解说体系”和“标识系统”的挖掘和开发的问题。其实,建设是一个方面,但是如果讲好运河故事,深挖运河文化内涵,普及运河知识,同样也是十分重要的问题。因此,需要再解说体系上下很大的功夫,利用2530年的苏州历史文化底蕴来讲好运河故事,做好解说体系。

第五,苏州和其他运河城市不同的地方是,苏州有太多的历史文化名人资源,应该深挖名人资源,做一些标志性的雕像或者广场,利用名人资源,传播运河文化。可以充分利用5G+等新技术和新媒体共同讲好大运河的苏州故事,让百姓了解运河、爱上苏州大运河,期待不久的将来,苏州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能够精彩地呈现在人们的视野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