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研究领域  城市与社会治理
决策参阅 | 陈龙、黄建洪:苏州疫情防控和后续应对
发布时间2020-04-08

【编者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时刻关注疫情形势,把疫情防控作为头等大事来抓,亲自指挥、亲自部署,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为坚决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坚定信心、指明方向。东吴智库积极落实要求、响应号召。针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智库学者开展理论探索与政策建言,助力科学防治、精准施策,构筑好群防群治的严密防线,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近日,《决策参阅》(2020年第4期)刊登《关于苏州疫情防控和后续应对的专家观点摘编 》,其中摘录东吴智库研究员陈龙、黄建洪的观点,现分享如下。

切实提升苏州舆情应对能力

陈 龙

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中,苏州也是舆情高发地,给社会治理带来不小的冲击。理性应对舆情,缓解民众焦虑情绪,提升政府部门良好社会形象,需要从以下几方面着力:一是发挥主流媒体舆论“对冲”机制和引导作用。政府主流媒体应积极发挥信息主渠道作用,提供大量正面客观报道和宣传,增加人们对网络信息的全面认识,与网络谣言形成对冲,最终达到引导舆论的效果。要充实全媒体信息发布人才队伍,提升全媒体在信息竞赛中的原创力和传播力,推动社会舆论进入有序发展轨道。二是加强信息鉴别迎接各种舆情挑战。培养新闻人的定力、耐力和洞察力,细化信息核实过程,不放过任何有价值的预警信息。要从当前百姓认知的总体水平出发,科学求证信息相关要素,尽量完整呈现信息核实的全过程。三是组建专家团队对突发舆情各类信息进行权威解析。组建本地专家团队,邀请科技、法律、政策顾问等领域的本地专家,就网络流行的一些错误知识、虚假信息、对政府政策的扭曲解读进行耐心地分析、诠解,深入浅出地向公众阐释准确的信息。四是宽容对待民众应激反应缓解民众焦虑。面对重大突发事件,尤其是权威信息不足和时效跟不上的情况下,人们往往会产生烦躁、不安情绪。要允许一些刺头媒体说话,勇于听取一些批评声音,不能简单地贴上谣言标签一删了之或动辄处罚。应从这些批评声音中吸取有益建议,改进工作方法,用海纳百川的胸怀树立苏州良好城市形象。五是建立自媒体信誉档案制度,严管自媒体随意发声。新冠疫情暴发以来,苏州一些自媒体为提高流量和关注度跟风炒作,甚至部分造假,在社会上产生了极坏的影响。要从源头抓起,对发布或转发不实信息的自媒体或个人建立信用档案,将其行为记录在案,从而起到惩戒作用。

(作者陈龙系苏州大学东吴智库研究员,苏州大学传媒学院教授)

从苏州疫情期“两手抓”看如何提升地方治理效能

黄建洪

地方治理效能从何而来?新冠疫情期间苏州的行动从实践层面给出了回答。一是公共应急决策与常态管理衔接的建设性选择。作为东部沿海城市,苏州需要面对的决策环境与湖北疫区相比,显然既存在共性问题,也存在很多个性因素。苏州因地制宜,因势而动,把阻止扩散蔓延的“当务之急”与致力于后续发展的“深度之需”结合起来,统筹考虑战“疫”战略设计;面对巨量流动人口的实际,将“返乡”与“返城”诸环节衔接起来设计人流管理服务机制;将社会运行的总体顺畅与卡点管理、社区封闭等结合起来的联动考虑。二是打出一系列“两手抓”的“组合拳”。面对新冠疫情的复杂态势,苏州将“秩序”与“发展”衔接起来考虑的疫情阻击模式。换言之,就是把疫情“管控”与经济社会基本面好转、恢复有机结合起来,寻求新冠疫情背景下决策管理效应的“最大公约数”。三是寻求基于规则和人本的效能化治理。总体上来说,我市防控疫情“战役”既考虑分区分级、精准防控,出台疫情防控“苏十条”,又兼顾复工复产、恢复发展,发布《给回乡农民工发布倡议书》和《返苏人员十项要求》。通过“复工通”等线上举措,为市场经营主体提供全程服务,促进“产业链复工”、营商环境复工和管理服务复工。

(作者黄建洪系苏州大学东吴智库研究员,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