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要闻动态  媒体聚焦
引力播 | 张斌等:智领未来,苏州如何发展“人工智能+”
发布时间2025-03-03

【编者按】《引力播》“思想+”板块2025年2月25日发布东吴智库研究员张斌教授等的文章《智领未来,苏州如何发展“人工智能+”》,文章从五个方面给未来苏州发展人工智能提供可行的探索道路。现将全文转载如下,以飨读者。


智领未来,苏州如何发展“人工智能+”

- 张斌 吴富强 -

作为新一轮产业变革的核心力量,人工智能产业是推动我国科技跨越发展、产业优化升级、生产力整体跃升的重要战略资源。按照新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工智能目前正处于成长期向产业化过渡的关键阶段。近期DeepSeek的横空出世表明,原先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人工智能发展的算力瓶颈有可能通过改进和优化算法的途径实现迂回突破。因此,应用场景对于人工智能下一阶段发展的重要性可能会日益凸显。作为我国工业体系最完备的城市之一,苏州的工业企业覆盖35个工业大类、171个工业中类和505个工业小类,是长三角地区乃至国内很多产业循环的发起点和连接点。展望未来,拥有丰富应用场景的苏州工业企业,可以成为人工智能先进技术和优质产品开展竞争并加速迭代的最佳“竞技场”。因此,对于苏州而言,建设“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一方面可以通过人工智能赋能制造业实现由“苏州制造”向“苏州智造”的质变,另一方面也能够为加速人工智能与各行业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人工智能产业创新高地,构建自主可控技术体系探索道路。

一、构建良好的产业生态环境

建设“人工智能+”创新试验区,必须有一批引领行业发展的一流企业做支撑。借鉴国内外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应当积极培育有利于企业发展的生态环境。市场和政府都是调控经济运行的主体,市场应当在资源配置中充分发挥决定性作用,而政府则应当注重维护好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保护和激发企业活力,推动更多优秀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例如通过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激励企业进行原创性研发和技术创新,避免知识产权的侵犯和滥用,确保人工智能技术成果的商业化和产业化。

鉴于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以及所产生的颠覆性创新,政府应当建立灵活、透明的政策框架,为企业提供更高效的服务,同时避免过度监管带来的创新束缚。对人工智能新业务、新业态、新模式实行审慎包容态度,打造有利于技术创新和场景应用的外部环境,鼓励相关技术的早期测试和市场应用。例如在智能网联汽车、智慧医疗等领域开展沙盒监管试点,为创新应用预留制度弹性空间。

此外,还应当加大宣传力度,全方位、多渠道宣传苏州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建设成果、典型案例、特色做法及扶持政策,增强全社会对人工智能的了解和持续关注,汇聚各方合力共同推进人工智能发展。

二、全方位持续增加投入

建立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人工智能产业基金,运用项目孵化、投资、并购整合等运作方式,带动民营企业投资和撬动金融机构投资,支持处于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等各个阶段的人工智能企业发展。充分发挥财税政策的引导作用,研究制定相关配套政策措施。用足、用好、用活增值税转型等政策。建议将部分财政资金由“事前投入”改为“事后分成”,即根据人才后期创造的就业机会和税收收入的多少给予一定比例的奖励,从而吸引真正的创业者而不是人才补贴的套利者。

持续加大以人工智能计算中心为代表的算力基础设施和以移动通信、物联网、工业互联网等为代表的网络基础设施,以及超大数据库、超大模型等的建设投入。充分发挥苏州在全国“东数西算”布局中的重要节点作用,提升苏州市人工智能算力中心、国家超级计算昆山中心、国科智算中心、苏州超级计算中心、量子科技长三角产业创新中心等智算中心建设水平。

推动不同种类的众创服务平台协同发展,为创业者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工作空间、网络空间、社交空间和资源共享空间。通过给予财政补助的方式,引导企业、投资机构、行业组织等社会力量,培育发展创业咖啡、创客空间等各类众创空间,积极发展面向国际创客的众创空间。

引进国际知名的孵化器管理公司,运用国际先进的企业孵化理念和资源,按照“服务+空间+基金”模式构建人工智能企业孵化链;鼓励领军企业参与创业孵化,指导培育创新能力强、成长速度快的骨干企业,催生具备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的独角兽企业。推进“全方位、规范化、信息化”的配套服务建设,吸引国际一流的资产评估机构、资讯服务机构、会计审计事务所、信用评级机构、律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服务人工智能企业。

、强化数据和应用场景优势

充分发挥苏州产业门类齐全、数据资源和应用场景丰富等优势,搭建以产业集群为单位的应用场景和试验平台,同时继续带动智能化薄弱领域开放融合创新。加大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开放力度。通过数字化应用场景的发掘和营造,对行业传统生产、流通、消费等活动进行重构。促进人工智能向工业领域渗透。深化制造业与人工智能融合创新,推广智能化生产、网络化协同、个性化定制、服务化延伸等新模式,创新生产方式、组织形式和商业范式。

引导人工智能企业与行业领军企业开展定向深度合作,挖掘行业真实需求及业务场景数据,加强技术、模型、数据、场景等资源的对接,培育更多类似思必驰、智慧芽等适应行业特点的应用场景大模型。鼓励编制应用场景创新成果推荐目录,加大培育市场化人工智能场景创新促进服务机构,在人工智能场景发现、发布、对接、推广、培育等方面积极开展理论研究和实践。

加强区域联动,构建协同互补机制。结合苏州各板块产业特点,加强区域间人工智能的协同创新、探索和示范。通过“揭榜挂帅”、联合创新、优秀场景推介等方式促进应用场景供需双方对接合作,在商业模式、项目采购、资金合作等方面形成符合场景特征的新制度,推动与上海、杭州、合肥等城市开展场景创新合作。

四、夯实产业发展的智力支撑

精准绘制与苏州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相匹配的顶尖人才地图。运用大数据,以“论文+专利+产业”的科学组合来呈现顶尖人才的“精准画像”与世界前沿技术的空间分布,动态展示人工智能细分领域相关顶尖人才在全球的分布、流动状况。支持有条件的机构和企业,加强与全球顶尖人工智能研究机构和企业合作互动,引进神经认知、机器学习、自动驾驶、智能机器人等领域的国际顶尖科学家、高技能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利用大数据算法实现顶尖人才与苏州首创的“三单一图”(关键技术清单、重点产品清单、研发机构清单和产业地图)精准匹配。依托苏州自贸片区先行先试优势,试点外籍高层次人才技术入股特殊通道。

鼓励在苏高校优化学科专业资源配置,调整和新建一批人工智能相关学科专业,加大紧缺师资引进培养力度,合理安排相关学科研究生招生规模,提高人工智能相关学科专业建设水平。支持有条件的高校争取国家支持建立人工智能学院。积极引导相关学科专业跟踪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前沿,更新教学内容,推进课程体系建设,加强人工智能与其他学科专业教育的交互融合,构建基础理论人才与“人工智能+X”复合型人才并重的培养体系,探索深度融合的学科建设和交叉人才培养新模式。加强产教融合,建设一批人工智能实训基地。

改进人才引进机制,整合现有各类人才引进计划,借鉴浙江、广东、上海和北京等地的人才引进政策的成功经验,更多注重企业用人的实际需求,积极发挥市场选人、市场评价的作用,提升人才引进的效率。引导高校、科研机构和制造业企业之间通过校企联合、定向委培、现代学徒制形式,培养符合产业发展要求、高素质复合型的领军人才和高水平科技人才。

五、全面深化国内外合作

为了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苏州应当建设一流的合作平台,推动国内外顶尖人工智能企业、科研机构与苏州本地企业的深度合作。例如,建设“人工智能+”合作中心,邀请合作伙伴参与苏州的人工智能项目研发、技术转移与产业化应用。

推动人工智能企业走出去,抓住国际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和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的机遇,加强人工智能场景创新经验的输出,以重大工程、合作园区等为重点,拓展场景应用空间。借鉴上海和深圳经验,鼓励本土的孵化器与美国500Startups加速器、澳洲飞仕伯乐、以色列创新国度等国际知名孵化器开展合作或是在海外设立分支机构。同时,充分把握RCEP协定带来的机遇,推动投资公司、基金公司、行业龙头企业等主体建设面向RCEP成员国的国际孵化器,继而助推海外人才创业。同时通过“综合驿站”提供创业孵化和加速器服务平台,把海外人才和项目“引进来”,实现项目海外研发苏州孵化落地,打造离岸创新“苏州模板”。借鉴嘉兴在上海虹桥创立嘉善国际创新中心的成功经验,在新加坡等地建立科创飞地,构建区域人才协同与共享机制,主动吸纳创新活动热点地区的溢出效应。

积极融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建设, 加强与上海、南京、杭州、合肥等城市资源共享、开放合作,加强与之江实验室等优势创新资源对接合作。积极举办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人工智能会议、赛事、展览等,吸引全球顶尖的学者、企业和政策制定者,共同探讨人工智能的发展趋势、技术标准的制定与推广,推动全球人工智能产业的协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