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智库研究  决策咨询
市情研究 | 吴新星:着力打造共建共治共享小区治理新格局——枫桥街道基层小区治理“三三制”模式的探索与启示
发布时间2020-07-08

【编者按】东吴智库吴新星研究员担任主笔撰写的决策咨询报告《着力打造共建共治共享小区治理新格局——枫桥街道基层小区治理“三三制”模式的探索与启示》,刊发于《市情研究》2020年第7期。苏州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徐美健对该文作出批示。文章深入剖析了枫桥街道“三三制”基层小区治理经验的形成背景及经验做法,并提出了深层思考。文章指出,枫桥街道基层小区治理“三三制”模式,通过“三元共建”“三层共治”“三心共享”的方法,有效解决了小区治理中存在的基层党建薄弱、管理幅度过大、基层民主“空转”等问题,为全面加强基层小区党建、基层小区民主政治和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作出了生动的创新实践。现将全文转载如下,以飨读者。

着力打造共建共治共享小区治理新格局——枫桥街道基层小区治理“三三制”模式的探索与启示

吴新星

近年来,苏州高新区枫桥街道始终坚持以党建为引领,直面基层小区治理中存在的基层党建薄弱、管理幅度过大、基层民主“空转”等问题,以西津桥社区所属富康新村小区为试点,探索实施党建引领基层小区治理的“三三制”模式,充分发挥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进一步延伸党建触角、紧贴群众需求,有力促进和带动了社区治理的深入推进。富康新村小区作为一个1993 年建成的老小区,近年来在高新区各项专项行动、试点任务中连获“四个率先”,即:率先完成车库住人清理、率先完成违规群租清理、率先完成动迁小区车位收费改革、率先完成小区垃圾分类试点,社区美誉度和党群满意度持续提升。2020 年3 月28 日,江苏省委常委、苏州市委书记蓝绍敏一行到富康新村小区专题调研,对小区垃圾分类工作模式给予了充分肯定。

一、枫桥街道“三三制”基层小区治理经验的形成背景

自2006年街道撤村建居以来,枫桥街道党工委相继推进“中心+社区”、“一核多元”网格化治理、“N+X”社区治理机制等实践创新,有力推动基层社区治理水平不断提升。但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深入、经济快速转型发展,枫桥街道下辖的基层小区面临着巨大的治理挑战。

第一,基层小区党建相对薄弱,引领社会治理的功能不足。一直以来,枫桥街道党工委高度重视基层党建工作,辖区内7大社区党委在基层社区治理中较好地发挥了引领作用。但基层小区治理一线,受制于小区党员构成、支部书记个人能力、小区党建资源等各个因素,客观存在着“有组织无建设”“有党员无活动”“有党性无引领”等问题,基层党支部对小区社会治理和民主建设的引领整合作用仍显不足。

第二,社区治理幅度过大,治理效能难以凸显。2006年,枫桥街道将原先的24个行政村合并建制为7个城市社区居委会。街道辖区内的56个居住小区(含26个动迁小区、30个商住小区)划归7个社区管理。每个社区平均下辖8个小区,西津桥社区管辖的小区也达11个之多,社区治理的幅度过大。加之各个社区的下辖小区在发展历史、住宅性质、人口结构等方面存在多样性,基层小区管理体制复杂、矛盾交织,社区治理面临较大挑战。

第三,小区民主制度“空转”,居民参与治理的积极性不高。2004年以来,枫桥街道按照《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严格落实基层社区民主选举制度,以社区网格为载体推进社区民主治理。但随着街道行政权力的下沉,街道下辖的大多数社区自治功能相对减弱,基层小区居民参与治理相对不足,基层小区协商民主和协同治理机制未能有效确立,小区民主政治制度普遍存在“空转”现象。

二、枫桥街道“三三制”基层小区治理经验的经验做法

近年来,枫桥街道立足于基层党组织的主体功能强化和基层小区民主治理的推进,以富康新村为试点,从组织制度、机制运行、监督考核等方面进行创新重塑,探索形成了党建引领基层小区治理“三三制”模式,主要包括党支部、业委会、物业“三元共建”,社区、小区、居民“三层共治”,党建、民本、服务“三心共享”三大部分内容。



图片

(一)党支部、业委会、物业“三元共建”

作为枫桥街道最早的动迁安置和商住混合型小区,富康新村小区目前总户数为660 户,总人口2853 人,其中户籍人口1280人,外来人口1573 人。小区党支部下设4 个党小组,共29 名党员。近两年,在街道党工委和社区党委的领导和指导下,富康小区以“党社之家”为阵地,在小区层面建立了党支部、业委会、物业公司三元融合共建的体制机制。

第一,突出支部引领,推进三元融合共建。富康新村“三元共建”模式,并非是党支部、业委会、物业之间的分离式治理,而是相互嵌入式的融合共建。在小区党支部的引领下,富康新村党支部的7 名支部成员通过业主委员会换届选举进入小区业委会,占业委会77.8%。业委会负责人兼任党支部副书记,党支部书记当选业委会副主任,从而形成党支部、业委会、物业公司组织互嵌;29 名党员按照楼道细分党员服务网格,分网格联合物业和业委会为小区居民提供服务,建立以党员为核心的小区治理集体行动机制。此外,每个月的第二个星期一,小区党支部、业委会、物业共同对小区进行安全巡查,建立常态化的三元融合共建机制,巡查过程中发现问题现场落实责任并解决问题。

第二,强化阵地建设,打造共建服务平台。“棠花红”先锋阵地建设要求,富康新村建立“党社之家”平台,作为小区党支部、业委会、物业议事服务的主要阵地。“党社之家”平台通过党员议事会与居民议事会相结合、党员教育与传统家训家风相结合、党建文化与校园企业文化相结合,促进小区党员、群众之间良性的互动,形成党支部、物业、业委会等多方融合共建集体行动的机制。同时,在西津桥社区党委的领导下,充分发挥区域大党建作用,整合排定资源、需求、项目“三张清单”,有效形成了疫情防控以及各类专项整治工作合力,定期开展免费理发、电信诈骗宣传等系列惠民活动,得到了居民群众的一致好评。

第三,注重作用发挥,引领群众参与共建。基层治理现代化的核心在于基层党组织的引领功能发挥。富康新村的29 名党员在支部书记夏云男的带领下,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积极带动小区居民参与环境改造、车位收费管理、车库整治、疫情防控、垃圾分类等工作。并广泛收集意见,凝聚居民共识,帮助解决小区治理中的各类问题。

(二)社区、小区、居民“三层共治”

富康新村“三三制”治理的贡献在于,形成了社区、小区、居民三个层面的协同共治,实现了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解、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夯实了基层社会治理基础。

第一,强化社区组织领导,实现治理权力下沉基层一线。西津桥社区下辖11个小区,有动迁安置小区、商业住宅小区、动迁安置与商住混合型小区等多种类型。各个小区内的居民构成复杂,动迁农民、购房业主、租房业主等多种群体生活于同一空间,多元主体的多样化利益相互交织叠加。面对治理幅度过大、小区类型多样、群体结构复杂的情况,西津桥社区党委通过加强对小区党支部建设的领导、对业委会建设的指导两条线的强化,并根据物业管理条例相关规定加强对物业公司的监督、协调、引导、指导,以此为核心在小区层面形成公共权力和社会权利协同共建的格局,有效地解决了基层小区治理长期存在的公共权力真空和民主治理“空转”问题。

第二,强化小区主体责任,破解基层小区治理无序难题。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关键在社区治理的现代化,而社区治理的现代化要靠一个个基层小区治理机制创新和效能提升。富康新村在“三元融合共建”主体格局下,实施“一网一屋一品”工作机制,分网格落实党支部、业委会、物业三类主体服务责任,以“党社之家”为阵地实施居务服务供给改革,以五类文明楼道建设为载体提高居民小区治理的参与度和参与能力,从主体、机制、评估全方面破解小区治理无序的问题。

第三,强化居民自治功能,着力打造基层治理共同体。在社区党委、居委会的指导下,富康新村按照“N+X”模式重新选举组建业主委员会。N是固定分配的业主代表名额,X是吸纳居住在小区内的党支部支委、街道工作干部、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作为当然业主代表加入业委会。“N+X”模式,加强了基层小区民主建设,整合了小区治理的各类资源,提高了业委会民主治理的效能。

(三)党建、民本、服务“三心共享”

枫桥街道富康小区治理模式的创新,以党建为核心、以人民为中心、以服务为重心,将党建、民本、服务三大基层治理价值,深入贯彻到街道党政干部、社区群众和社会公众心灵深处。

第一,以党建为核心,把党的全面领导贯穿小区治理全过程。基层治理的现代化核心是党的领导。富康新村的小区治理模式创新,始终以加强基层党建为核心,在社区党委的领导下,优化和强化小区党支部的建设,形成以党组织为领导核心,以党员干部为基本力量,业委会、物业公司、专业社会组织、“两代表一委员”、小区居民多元主体参与的“一核多元”治理格局,并以小区“党社之家”为平台,充分发挥“楼道党小组”的功能作用,以支部带动党员,借助“党员户”挂牌等形式以党员带动家庭成员、邻居,以点带面强化小区的良善治理。

第二,以人民为中心,把人人参与作为小区治理的重要抓手。富康新村的小区治理改革,通过加强业主委员会的建设,完善了基层社区的民主政治组织机制,提高了居民参与小区治理的能力;通过网格化治理、“一楼一品”、“党社之家”等机制和载体,建立了党组织、社区组织、小区居民协同共治,人人有责、人人负责、人人享有的利益共同体。

第三,以服务为重心,把提升小区居民获得感作为小区治理的根本目标。优质居务服务的供给是基层小区治理现代化的核心指标。富康新村通过党支部、业委会、物业共同参与的常态值班、联合巡查、惠民小屋等小区服务供给改革,解决了长期困扰小区居民的小区环境脏乱差、停车难、车库住人等问题和风险,以务实的治理创新增强了小区居民的获得感。

三、枫桥街道“三三制”基层小区治理经验的深层思考

枫桥街道的“三三制”基层小区治理创新,是以党建引领城市社区治理、坚持人民至上执政理念的具体实践,对于构建党建引领、多元共治的社区治理格局,推动城市社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有着极其可贵的借鉴意义。

第一,“三三制”基层小区治理是全面加强基层小区党建的生动实践。“三三制”基层小区治理核心内容是加强基层小区党支部的组织建设、思想建设、制度建设和作风建设,在小区多元治理格局中确立了党支部的领导和引领地位,以党支部为战斗堡垒,以党员为先锋模范,整合小区治理多元力量,凝聚共识,建立小区治理的集体行动机制。从富康新村的实践经验看,党支部的建设离不开具有较高党性、较强组织协调能力的支部书记的有效领导,离不开社区党员对小区事务的关心、参与和示范作用,离不开基层党组织对小区治理全过程、全方面的领导和引领。“三三制”基层小区治理以思路创新、机制优化、服务供给强化了基层小区的党组织建设,同时也提高了小区居民对党员同志的认同、肯定和信任。

第二,“三三制”基层小区治理是加强基层小区民主政治的生动实践。“三三制”基层小区治理,破解了治理幅度过大和公共权力下沉造成的基层民主自治“空转”的现实性问题。富康新村进一步优化了枫桥街道“N+X”业委会组织机制,在小区层面建立了民主选举、民主监督、民主参与的组织机制。同时,“三三制”基层小区治理机制建立了纵向上社区、小区、居民上下权力和权利良好互动关系,横向上党支部、业委会、物业多主体共同参与、协同共治的治理格局,从而形成了民主协商、民主治理的共同体。

第三,“三三制”基层小区治理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生动实践。“三三制”基层小区治理的价值导向是以人民为中心,创新社区居务服务供给机制,不断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三三制”实现了居民在小区服务供给过程中的参与、监督、检查、共享,降低了横向剥夺感,保障了安全感,提升了获得感,增强了幸福感,小区居民的美好生活需要得到了均衡而不断充分的满足。

(作者吴新星系苏州大学东吴智库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