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8月7日,《中国社会科学报》第8版专版刊登了东吴智库研究成果,本组文章从不同角度分析了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的乡村振兴实践。
东吴智库执行院长段进军教授在文章《从“流空间”的视角看长三角城乡融合》中指出:城乡融合是塑造长三角差异空间的最重要途径,城乡之间的相互融合和作用形成相互补充、相互依存的区域空间结构,这样的空间结构对于长三角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他在文中指出,长三角发展进入城乡融合新阶段,在其中,乡村的价值才得以体现和凸显。城乡融合是塑造长三角空间差异性的重要力量。
夏永祥教授以《长三角一体化和乡村振兴中的古镇古村落保护》为题,指出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是实现我国城乡融合发展的两条并行道路,乡村振兴中要高度重视保护古镇古村落资源,摸清家底、统一规划、联合保护,处理好保护、改造和开发利用的关系,廓清政府与市场的功能划分。
黄建洪撰写的文章《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的乡村社会治理创新》,提出如何在高度发达的都市圈有效地建立乡村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分析了乡村社会治理的新需求和新走势。长三角区域的乡村社会治理,核心问题是面向持续变迁中的社会结构的平衡机制如何建立、如何造就利益组织化的秩序。文章指出,乡村社会治理要在治理体制、秩序目标、发展格局、建设方式和技术路径五个方面进行探索与创新。
宋言奇教授的文章《长三角区域农村环境保护要突出“四性”》主要从战略性、分类性、社会性、区域性四个方面提出长三角乡村生态环境治理的基本思路。
东吴智库自成立以来,依托苏州大学学科齐全、人才集聚、资讯丰富、思想活跃之学术优势,立足苏南经济先发地区之区位优势,聚焦苏州乃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前沿性、战略性重大问题,以“城镇化与城市发展”为关键词,为支撑和推动苏州和江苏和谐发展、快速发展、科学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