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2日下午,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苏州分院、苏州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规划纲要》学习暨2019年度工作研讨会在我校红楼会议中心217室成功召开。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副院长王健,苏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文明办主任缪学为,苏州市哲学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主席王明国,我校党委书记、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苏州分院、苏州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院长江涌,我校党委常委、副校长、研究院副院长张晓宏,长江学者、我校社会学院教授、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王卫平,苏州市职业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研究院副院长刘丹,苏州吴都学会会长、研究院副院长史建华,我校教授、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王国平,我校人文社会科学处处长、大研究院办公室主任于毓蓝,研究院各研究中心主要负责人、研究员,人文社科处工作人员等参加了本次研讨会。会议由党委常委、副校长张晓宏主持。
首先,江涌书记代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苏州分院、苏州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对各位领导和专家对研究院工作的支持和帮助表示感谢。他指出,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苏州分院、苏州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的成立是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运河文化带建设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的主要举措,也是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工作的重要部署。研究院自去年11月成立以来,各项工作顺利有序推进,在制度建设、课题研究、决策咨询等方面均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为推动大运河文化带江苏段建设走在全国前列提供了智力支持。2019年,希望研究院充分凝聚省市各级领导、专家、学者的智慧和力量,举苏州大学全校之力,推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苏州分院、苏州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的建设再上新台阶、取得新成效、实现新作为。
随后,江涌书记为王国平教授颁发聘书,聘其担任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苏州分院、苏州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王教授分享了正在开展的三项工作:第一是编撰《苏州大运河史》,第二是建立苏州大运河数据库,第三是开展苏州大运河文化遗产调研。
缪学为部长就大运河文化带苏州段建设作出工作指示。他指出,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江南运河和吴越文化这份宝贵的遗产,打造高颜值生态走廊、高品位文化走廊、高效益经济长廊的苏州样板,不仅是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关于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工作要求的必然之举,更是我市加快转型升级,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机遇。自苏州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成立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大运河文化建设工作,多次开展实地调研、专家座谈和部门会议,制定年度重点工作并逐项落实,主要包括:一是以文化为魂,延续“因运而兴”的城市文脉;二是以水为基,绘就“因运而美”的发展蓝图;三是以民为本,成就“因运而生”的幸福感和获得感。2019年,我们将从编制《苏州市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实施规划》、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推动运河文化融入教育教学、推进沿线重大文化设施建设、推出一批重点活动与文艺精品、实施运河文脉整理与研究工作、推动运河沿岸特色小镇建设、推进苏州大运河文化旅游发展基金工作等方面,着力打造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苏州样板。
王健副院长为与会专家作《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解读。他指出,《规划纲要》明确了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方向、目标和任务。《规划纲要》强调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以文化为引领,统筹保护、传承、利用好大运河遗产。他认为,大运河文化带应当上升为国家战略,提升能级和重要性。同时,要深入研究六大文化高地,分析苏州早期的吴国文化与其他文化的关系,注重文化的流动与融合,为大运河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利用建立深厚的文化基础。
最后,与会专家就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苏州分院、苏州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2019年度工作提出各自的建议,从苏州特色、文化引领、吴文化传承、学术成果转化机制等方面提出自己的思路和想法。专家们提出,在充分深入地研究和了解大运河的基础上,将大运河的未来需求与历史内涵相结合,制定大运河的未来发展规划,保护好、利用好、传承好大运河文化,更好地促进大运河文化带的建设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