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党的十九大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为深入学习领会十九大报告精神,东吴智库特辟“十九大•专家视阈”专栏,邀请校内外专家学者共同学习解读十九大报告的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五重逻辑
黄建洪
筑梦新时代、开启新征程。党的十九大,是我们党站在快速发展的历史潮头,发出召唤未来的最强音,她解决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如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时代命题。其中,最重大的理论成果是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写入《中国共产党章程》,把她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一道,确立为党的行动指南。
在笔者看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之所以能够成为集中概括新时代我们党治国理政的自觉理论共识、强大理论武器和实践行动指南,在于她内蕴着五重逻辑,体现了党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建设伟大国家、建构美好社会的历史逻辑、现实逻辑、理论逻辑、发展逻辑和人民逻辑的高度统一。
一是历史逻辑。
中国共产党产生、发展、壮大到执政,是历史的选择,是国家需要与历史逻辑契合的产物。从成立之初的国家秩序崩坏、列强环伺欺凌,到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浴血奋战,历经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以及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不同历史时期,党将国家独立、民族富强和人民幸福的事业有机统一起来,成为将中国由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历史性巨变的组织核心和关键力量。历史的逻辑不是偶然的相聚,而是经济社会发展演变的复杂因素相互激荡和合力整合的结果。
在一个超大规模社会,从光辉历史走来的中国共产党人,正是在深刻领会、充分把握和深度实践的过程中,又一次创造性地将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原理与中国发展实际结合起来,创立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将历史逻辑的规定性与实践发展的创造性高度地融合在了一起。从这个角度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十九大上载入党章,成为指引全党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的行动指南和精神动力,正是历史的选择,是中国实践这一雄浑自然历史过程在理论上的逻辑结果。
二是现实逻辑。
现实是最好的导师,实践发展的需要是思想和理论创立的催化剂和助产士。正在进行的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影响面最广、成就最为显著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征程,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产生的肥沃土壤。在一个改革建设任务极为繁重的异质性社会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总量世界第二,占比全球经济的20%以上,且在2012至2016年间对全球经济的贡献率达到30%以上;与此同时,政府改革、公共服务、社会保障、反腐倡廉、生态建设等领域成绩日渐凸显。正是有了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有了对包括国情在内的世情、党情、民情的透彻理解和充分把握,在独特的战略机遇期将中国逐步带到了世界舞台的中央,中国发展探索的成功经验成为发展中国家思考自身发展道路的风向标和参照系。
对中国自身而言,现实的逻辑就是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逻辑,就是始终坚持尊重实际、尊重民意、尊重规律的逻辑。成功的实践在理论上的反映,即是日渐成熟的思想。党的十九大,在全面决胜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将这种经由实践证明能够引领、指导中国现代化实践的理论归纳凝结升华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既是我国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理论总结,更是拓展和深化这种伟大实践的理论探索,是理论的实践需要与实践的理论需要的内在统一。
三是理论逻辑。
历史发生在哪里,理论就产生在哪里。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性与实践性的高度统一,其理论品质和理论优势就在于产生于实践并引领实践。植根于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厚沃土和现代化事业的伟大征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继承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遵循发展规律性与实践规定性的理论逻辑,将中国全面实现小康社会阶段目标与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长远目标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了一系列全新的时代判断和与此相适应的战略布局,开辟了理论创新与实践发展的新阶段、新战略、新布局和新征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波澜壮阔伟大实践相结合的问题新思考、题域新认识、思路新创造和创新新典范,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一脉相承,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实现现代化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集体智慧结晶和重大理论创造,闪耀着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的独特魅力,昭示了中国的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与文化自信的强大力量和创造能力。
四是发展逻辑。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自然逻辑结果。诚然,中国仍然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中国最大的实际、最大的国情。但是,这样的初级阶段显然与改革开放之初的实际状况有着重大而显著的差异,我们党在执政兴国的进程中已经催生了中国社会的历史性变革。
党的十九大,对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做出重大论断,提出我们所面临的矛盾业已由20世纪80年代初的“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转变成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与时俱进地研究分析人民群众需要的时代特点和演变发展规律,是我们立足现在、致力未来的关键依据和出发点,对于制定具体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战略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这表明,一则,经由多年的发展建设,我国生产力水平大幅提升,已然不是简单的“落后”所能够概括;二则,尽管经济社会建设成就举世瞩目,但是仍不够平衡、不够充分,存在诸多的薄弱不足和发展短板;三则,人民对物质文化的需要转变成为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既包括更有质量物质文化享有,更为重要的是民众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需要与日俱增。
对多元化、更高端的需求导向的回应和满足,需要通过更具创新性、更具协调度、更具生态化、更具开放度和更具共享性的发展。要有效解决这一主要矛盾,需要着力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这一矛盾的主要方面,通过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系列方略支撑,依托于两个十五年“两步走”的行动方案——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一新时代的战略安排,我们就能够渐进达到胜利的彼岸。这之中,关键是要从价值理念、体制机制和行动方案等各方面,逐步将“生存性需要”转变到“发展性需求”的保障上来,围绕人的全面发展展开更加具有系统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的创造性建设工作。在进入巨大成就与各种问题挑战并存的这一“新时代”,新时代呼唤新思想、新思想指导新实践、新实践创造新业绩,顺理成章地成为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的历史责任和发展担当。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则正是这种以责任建构使命、以理论开辟未来的逻辑结果和理论反映。
五是人民逻辑。
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牢牢把握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实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是党在新时代执政兴国、执政为民的根本宗旨和价值依归。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一切服从和服务于人民,是中国共产党由小变大、由弱变强、由边缘到中心,成为当今主导和决定中国命运之核心领导力量的最高价值、实践依据和行动原则。
人民的逻辑,就是中国共产党强大自身、建设伟大国家、构建美好社会的逻辑。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也只有人民,才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人民的逻辑不仅赋予中国共产党以组织的力量、信仰的力量、制度的力量和行动的力量,更为重要的是,它让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合法性与合理性深深共生于党领导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根植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全过程。
这表明,在复杂现代性展开的过程中,人民的逻辑要求的是深刻理解和真正贯彻“大道之行、天下为公”,遵循的是以责任建构民主、以法治保障未来,从而让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成为一个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共享的改革过程、发展过程、建设过程,形成领导有力、治理有方、人民享有充分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的公共选择过程。从这个角度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正是人民的选择、人民的思想。
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多重逻辑延伸,习近平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包括十四个“坚持”,即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坚持“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统一、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才能更好引领党和人民事业发展。这些逻辑延伸,形成拱卫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四梁八柱”。同时,需要强调的是,谨慎处理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与伟大梦想之间的辩证关系,尤其是深入持久地开展以党的建设的伟大工程带动和促进伟大斗争、伟大事业与伟大梦想的长期实践,对于党和国家事业的长期发展至关重要。
建设伟大国家、建构美好社会,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中国人民所勾勒的理想蓝图,也是高度凝练和有机融合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砥砺前行、实现责任担当的进阶过程。在此理想蓝图和实践过程中,历史逻辑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时起点,现实逻辑是共时基础,理论逻辑是致思脉络,发展逻辑是实践侧重,人民逻辑是价值基础和根本依归。历史逻辑、现实逻辑与理论逻辑最终体现在实现人民逻辑的过程中,有机地融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征程之中。
(作者黄建洪系苏州大学东吴智库研究员,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