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要闻动态  新闻资讯
“外部环境复杂化形势下的对外传播国际高峰论坛”在苏州大学举行
发布时间2018-11-19

2018年11月9-11日,“外部环境复杂化形势下的对外传播国际高峰论坛”在苏州大学召开。此次论坛由苏州大学、中国社会科学报和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苏州大学传媒学院和东吴智库承办,来自国内外高校、传播机构、社会组织等60多名专家学者出席会议,对我国当前对外传播的复杂形势、存在问题、以及优化路径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与探讨。与会专家普遍认为,当前需要进一步丰富中外相互观察的视角、重视我国对外传播的“资讯赤字”问题、充分化解外界的误解和偏见。

江苏省社科联党组成员、副主席徐之顺表示,江苏作为中国对外开放最早、外向型经济最为发达的省份,需要配置与之协调的对外传播力量,讲好中国故事的江苏篇章。苏州大学校党委副书记邓敏在开幕致辞中说,在今年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同志再次强调要不断提升中华文化的影响力,我们把握大势,主动讲好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故事、中国人民奋斗圆梦的故事、中国坚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故事,让世界更好了解中国。

苏州自古以来被誉为“日出万绸,衣被天下”,是古代海陆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苏州大学传媒学院院长陈龙教授说,随着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我国的对外传播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也依然面临着复杂环境的干扰,期待大家能在苏州给出对外传播的新视角、新话语、新思路。

江苏省社科联党组成员、副主席徐之顺讲话  摄影/陈羿霖 于家豪

苏州大学校党委副书记邓敏致辞 摄影/陈羿霖 于家豪

新时代对外传播的新路径

关于新时代对外传播的路径,与会学者从国家战略、跨文化沟通、受众效果等角度进行了研讨。当前对外传播的主体仍然是民族国家,其本质属性正是无法规避的政治性,我国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一带一路”倡议需要不断完善和深化细化,我们需要从中国经验的政治文明中提炼抽象出具有“人类意义”的真理性命题,中国国际政治传播的基本战略要在规范和经验两个层面上与世界政治文明形成“同频共振”。与会学者指出,美国对华战略思维从接触加遏制逐渐向更偏向遏制的方向倾斜,要革新对美传播的思路,进一步提高从战略层面、社会层面来解疑释惑的能力和效果,在对外传播中应考虑“共情叙事”的操作方法,从“共享的历史”走向“共同的未来”。还有学者通过大量的一手资料与数据,结合具体的案例从内容、对象、渠道、形式对当前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突破路径进行了分析,认为要采取新媒体互动的形式,在内容上由表及里进行传播,留意受众群体年轻化的转变,把中国印象从“中餐”“中医”“夫”等传统元素中扩展出去,向世界“推广”新时代的中国特色文化产品。

中外嘉宾演讲 摄影/陈羿霖 于家豪

进一步“讲好中国故事”

近年来,“讲好中国故事”成为我国对外传播的关键词。本次论坛对“讲好中国故事”的探讨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回溯历史对当前对外传播方式进行反思,二是结合当前实际对“讲好中国故事”进行方法论探讨。有学者梳理了古丝绸之路和华盛顿唐人街的个案,通过跨文化传播的历史为当前国际传播提供新的思考与启示。专家建议,从现实动因、理论依据、基本原则以及方法路径等方面准确全面地认识和实施“讲好中国故事”,要处理好“讲和做、自己讲和别人讲、想讲的和想听的、传统和当代、特色和共性、报喜和报忧、大和小”等方面的关系。要摒弃急近利的心态和简单粗暴的方式,善于“借船出海”“借嘴说话”,从内容、渠道、效果等方面讲好“中国故事”,把我们所讲的和国外受众想听的结合起来,让故事更多为国际社会和海外受众所认同。中国故事不能停留在四大发明等传统元素,也要结合具体实际反映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全面反映中国人民的生活风貌,让中国故事被更多外国受众听得懂、听得进。

会议嘉宾、代表合影 摄影/陈羿霖 于家豪

全球视角下的对外传播挑战及反思

面对对外传播形势的日趋复杂,全球视角下的对外传播现状、挑战及反思成为本次研讨的焦点。与会专家从媒体和民调两个层面观测了我国对外传播的舆论环境,从“中国威胁论”到“中国崩溃论”,再到“中国妖魔论”,以及发展到现阶段的“中国机遇论”与“中国发展论”,我国目前的对外传播面临着如何塑造真实国家形象的挑战、外宣媒体和西方媒体中的国家形象不一致等挑战。专家提出,真实国家形象的内涵应该多元化,要建立非西方但又不排他的国际传播话语框架,以“平常心”对外真实展现国家形象。要通过目标、媒介、话语、对象等系统,分析对外传播的既有框架,为国家发展创造和谐的国际环境,与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寻找共识,进行深入的交流。

本次会议还组织了圆桌会议、分组讨论,一批青年学者通过对海外华文媒体传播生态、全球自发翻译中文作品等鲜活话题的探讨,为对外传播研究引燃了新的思想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