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近日,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智库专报》2018年第35期刊发东吴智库研究员、原苏州大学副校长袁银男教授研究成果《关于我省雾霾综合治理和协同研究存在的问题和建议》。袁银男在文中指出,江苏省雾霾治理过程中存在统筹协调不够有力、法律法规不够健全、问题诊断不够系统、措施落实不够到位等问题,并结合实际从优化布局、强化治理、加强教育和推进研究等方面给出了建议,从而不断提高我省雾霾综合治理和协同研究水平。现将全文转载如下,以飨读者。
关于我省雾霾综合治理和协同研究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袁银男
摘要:我省重点培育智库、苏州大学东吴智库研究员袁银男指出,虽然我省对雾霾防治高度重视且做了大量工作,但形势依然严峻。主要体现在统筹协调不够到位,法律法规不够健全,措施落实不够到位,治霾研究不够系统。为此,建议进一步加快调整优化能源生产、输入和交通运输总体布局,强化雾霾综合治理,加强雾霾治理宣传教育,推进治霾系统研究,不断提高我省雾霾综合治理和协同研究水平。
“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是我国的基本国策。虽然省委、省政府对环境问题高度重视,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但我省仍时有大范围雾霾发生。近日,中央第四环境保护督察组向江苏省反馈“回头看”及专项督察情况,指出“江苏省一些地区和部门对打赢蓝天保卫战态度不够坚决、措施不够有力,大气污染治理形势依然严峻。”持续加强雾霾综合治理和协同研究,对提升江苏省环保品位和生态环境形象,确保生态安全和人民群众的生态权益,建设好“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新江苏,具有深远而重大意义。
一、江苏省雾霾治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统筹协调不够有力。燃煤发电厂、燃煤锅炉、汽车、非道路机动车、内河航运船舶等的排放,对雾霾形成有重要影响。但对排放控制,仍存在政出多门,缺乏统筹协调的现象。以燃煤发电厂为例,有“排放达标要求”、“超低排放要求”、“总量控制要求”、“防治计划要求”、“专项规划要求”、“环境影响评价要求”等。甚至可能实现了“十三五”目标,但远没有实现“达标排放”。这些形形式式的“要求”,政策的“不兼容”,困扰企业,浪费行政资源,影响精细化管理。再如,2017年大规模的油改气,使液化天然气LNG价格从低的3280元/吨,涨到冬季的7000-8000元/吨,高达到12300元/吨(虽持续时间不长)。终北方部分取暖仍然要靠燃煤来解决。因此,主观愿望和科学决策之间,仍有一定的差距,统筹协调任重道远。
2.法律法规不够健全。目前,在雾霾防治方面,我省还鲜有颁布根据本地区域特征制定的地方性法规。如我省内河航道总里程数大,柴油机动船排放几乎是无人监管的死角。另外一些故障车、超载车的排放,通常是正常车辆的几十倍甚至上百倍,也未见有相应的地方性法规给予限制。为了落实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反馈意见整改工作,我省出台了《江苏省削减煤炭资源消费总量专项行动实施方案》、《“两减六治三提升”专项行动方案》、《VOCs污染治理专项行动实施方案》等,这些“专项”,很大程度上带有“救急”、“救近”的性质,而雾霾治理是一项长期任务,要靠健全的法律法规来保障。
3.问题诊断不够系统。雾霾问题成因错综复杂,爆发亦非一朝一夕之积累,与物理、化学、生物、植物和政治经济等多学科密切相关。一些专家学者,往往来自于不同学科领域,虽不能说是“盲人摸象”,但对问题的诊断往往只涉及本领域认知范畴,研究工作缺乏系统性、连续性、持久性且不够深入。很少能够看到提出对治理雾霾行之有效的、可操作性强的对策举措。有的研究者甚至得出了“自行车是形成雾霾的元凶之一”的结论。雾霾现象的特殊性背后隐藏着雾霾形成机理和治理工作的特殊性,需要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4.措施落实不够到位。如按国际通行做法,在城市出租车及公交车中,广泛使用压缩天然气CNG、液化石油气LPG、液化天然气LNG,对减少颗粒物排放,减少CO2排放等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但纵观江苏城市,CNG、LPG、LNG等节能汽车并没有得到增长。又如国家推出新能源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车享受政府补贴,但在实际使用中,往往徒有插电功能,很少有用户在汽车闲置时给予充电。再如,汽车上的一些减排装置在实际使用上是否正常工作,港口岸电系统(2017年全省新增了150多套)是否对靠岸船舶悉数供电,是否存在弃风电、水电、光电现象及如何消除产生弃电原因,这些工作都值得去落实。
二、加强我省雾霾综合治理和协同研究的建议
1.加快调整优化能源生产、输入和交通运输总体布局。大力加强天然气供给能力建设。从雾霾治理的角度看,建议加快推进中石油中俄东线江苏段输气管道建设,尽早建成中石化连云港、中海油滨海、中石油如东洋口港三期等LNG接收站。在沿海沿江尽早布局建设新的LNG接收站,积极接受和扩大利用国外天然气资源。限制沿江燃煤发电厂的扩容(或逐步压缩产能),进行发电机组的燃气化改造。在城市出租车、公交车上广泛推广使用天然气或液化石油气。加速对城市燃煤锅炉进行燃气化改造。同时,要加快江苏省铁路交通网的优化布局和内河航运的优化布局。
2.进一步强化综合治理。雾霾形成是综合因素影响的结果,防霾治霾需多管齐下,防治并举。一是根据江苏区域特征制定出台治霾地方性法规,为雾霾长期有效治理提供保障。二是加强宏观调控和政策导向,在节能降耗的同时,优化能源结构。在削减煤炭消费方面,进一步落实“减量替代”、“等量置换”,加大煤改气的工作力度。三是在治理方面除减少燃煤排放、控制机动车尾气污染外,建筑施工的污染、渣土车抛洒、工业粉尘、城市绿化不同季节草本花卉的更换造成地表的裸露、焚烧秸秆乃至烧烤油烟排放等都应加以精细化管理控制。四是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手段,加强能源使用管理,把节能降耗落实到实处,同时也可为碳排放交易市场的运行做好准备。五是从“民生”角度努力做到堵和疏的统一。如更有效地寻找秸秆利用的出路,进一步做好港口岸电系统建设,气象部门应更好地加强雾霾预报,有条件的幼儿园等单位应建设空气过滤系统等,将雾霾治理工作延伸到如何减少雾霾的危害方面。
3.进一步加强雾霾治理宣传教育。雾霾的产生与经济社会、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密切相关,加强宣传教育工作尤为重要,一是要通过宣传教育,使公众对雾霾产生的原因、带来的危害、对治理雾霾的紧迫性、复杂性有充分的认识,养成有利于减少雾霾的良好生产、生活习惯。二是要通过宣传教育,让全社会对雾霾现象有一个理性认识并且形成广泛共识,防霾治霾,人人有责;防霾治霾,从点滴做起。各种媒体,应更主动地、更好地承担起这方面宣传教育的责任。
4.加强雾霾治理系统研究。雾霾研究和防治是一项系统工程,雾霾成因的研究涉及物理、化学、生物、植物和政治经济等众多学科领域,需要多领域、多学科协同开展工作,需要扎口管理、潜心积淀、进行深入细致源解析,不是一朝一夕、靠几篇论文所能解决问题的,迫切需要多单位多学科协同研究。为进一步提高我省雾霾综合治理和协同研究水平,建议成立江苏省雾霾治理协同研究中心,整合众多相关单位和学科资源,对雾霾成因、治理进行深入系统研究,为雾霾治理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持。
(作者袁银男系苏州大学东吴智库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