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1日上午,由我校主办、苏州市哲学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协办、苏州大学东吴智库承办的《对话苏州发展》“2014·法治苏州”活动在天赐庄校区图书馆举行。
出席本次活动的领导与嘉宾有:江苏省委副书记、苏州市委书记石泰峰,市委副书记、市长周乃翔,市政协主席高雪坤,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曹福龙,市委常委、秘书长王少东,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蔡丽新,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顾仙根,苏州市副市长王鸿声,副市长、公安局局长张跃进,市政协副主席季忠正,市中级法院党组书记、院长叶兆伟,市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王君悦,以及苏州所辖市区、市政府、市人大等相关部门的领导;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郑永年教授,复旦大学法学院院长、长江学者孙笑侠教授、北京大学法学院院长张守文教授、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常务副院长朱新力教授;我校校领导王卓君、朱秀林、袁银男、路建美、田晓明、陈一星、熊思东、江作军、杨一心,相关学科教授及“东吴智库”研究员,各相关部门负责人。会议由校党委书记王卓君主持。
王卓君对各位领导与专家的莅临表示热烈欢迎。他指出,苏州大学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推动苏州经济转型升级的同时,一直努力充当苏州经济发展的思想库、辐射源和人才基地。《对话苏州发展》作为实施名城名校的重要抓手和平台,通过汇聚相关领域的高端专家学者进行对话交锋,致力于为市委市政府的科学决策提供前瞻性、战略性咨询服务。今年的主题聚焦于“法治苏州”,既是对党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决定的积极呼应,也是苏州经济社会发展步入新常态的内在要求。
周乃翔指出,党的十八大提出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要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苏州市也正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法治苏州建设,努力使法治成为苏州和谐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和内容。高等院校和法学专家是法治建设的重要力量,苏州大学长期以来围绕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等领域,积极建言献策,为提升苏州法治建设水平作出了重要贡献。他表示,将认真听取与会知名专家的意见,吸收转化成为法治苏州建设的具体举措,希望各位专家畅所欲言,提出真知灼见,同时也表示苏州市政府将一如既往地重点建设“东吴智库”,以此作为重要的校地合作平台,希望苏州大学继续深入实施“名城名校、融合发展”战略,积极为苏州改革发展、法治建设贡献力量。
随后,与会专家们围绕“法治苏州”主题展开了积极的讨论发言。
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郑永年教授从新加坡的法治与治理谈起,介绍了新加坡法治对于政治、经济、社会建设与发展的重要经验,以及从中获得的对建设法治苏州的重要启示。复旦大学法学院院长、长江学者孙笑侠教授就“法治思维要义”为题作了发言,着重强调了法治思维的重要性,提出要把法治作为一种思维方式来推进改革、促进发展。北京大学法学院院长张守文教授围绕“市场主体经济自由权的法律保障”的主题作了发言,认为要用法治思维、法治方式来保障市场主体的自由权,弄清私权利与公权力,让法律体系更好地保障市场经济发展。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常务副院长朱新力教授以“法治苏州,来自法治浙江的感悟”为主题,畅谈了浙江的法治建设经验和感悟。
我校专家学者王卓君、胡玉鸿、金太军、方世南、陈立虎、黄学贤、沈同仙七位教授分别就“政府权力清单和法治苏州建设”、“法治理念纳入苏州国民教育体系的思考”、“苏州创新社会治理的挑战与对策”、“增强基层党组织的法制意识是推进基层治理法制化的关键”、“谈谈自贸区建设的法律问题”、“深入推进依法行政 全力打造法治苏州”、“和谐劳动关系建设与市场经济发展”等内容作了主题发言。
石泰峰在最后作了重要讲话。他指出,新型智库建设对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至关重要,务必将东吴智库打造成务实、高效的高校智库,使一年一度的《对话苏州发展》成为苏大与苏州双方合作的重要平台,今年选定“法治苏州”作为《对话苏州发展》的主题,是学习贯彻十八大、十八届四中全会的举措,对苏州新一轮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法治政府是打造苏州未来发展新优势的重点,要实施创新驱动和转型升级,打造苏州的新优势,必须要搞法治。要让法治作为苏州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把“法治苏州”作为新一轮发展的目标,也是苏州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重要目标。
在谈到如何全面推进法治苏州时,石泰峰强调,要鲜明地提出建设法治型党组织,做到依法执政,强化法治思维、法治方式。要以建设法治型党组织为引领和保障,推进法治政府、法治市场、法治社会的一体化建设。他最后表示,要推动法治,除了需要党组织和政府的工作,还要有社会认同,要让法治苏州的概念在党组织、政府、社会、企业中成为大家的共识。只有让法治成为共识,才能更好地建设和推进法治。
《对话苏州发展》“2014·法治苏州”活动结束后,与会的领导和专家学者在图书馆前合影留念。
据悉,《对话苏州发展》是以苏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为主题的系列活动。活动主要围绕苏州市委、市政府的重大发展战略,每年选择一个主题进行研讨,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苏州市委市政府领导、著名企业家、我校相关学科教授及“东吴智库”研究员参与,研讨成果也将集结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