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的发展关系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关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文化领域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既具备许多有利条件,也面临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
整理先贤遗作是地方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工作。苏州历史悠久、人文荟萃,素有“文献之邦”的美誉。据《江苏艺文志·苏州卷》的统计,自先秦至清末,苏州籍作者9178人,著作30000余种,现存古籍约占全国总数的十分之三,所出文人之多、文献存量之大、内容之丰富、形式之多样、影响之深远,均位列全国之首。
作为具有2500年历史文化沉淀的名城,苏州从古至今保有众多珍贵的历史文献,这些文献资料从不同的角度和方位,描绘了苏州的社会风貌、风土人情、人文胜迹,呈现了苏州地区农业高度发展、商业手工业异常繁荣、文化教育事业极其兴盛、各行各业才人辈出的种种情状。如此丰富的苏州历史文献对当前的社会建设、文化繁荣有着极为重要的参考价值。然而,在数以千计的苏州文献中,有相当大一部分尚未整理,给今人阅读和利用带来极大不便。基于此,东吴智库研究员、社会学院王卫平教授及其研究团队承接苏州市委宣传部特别委托课题“苏州文献丛书”研究,累计研究经费达300万元。《苏州文献丛书》计划用五年时间完成。《苏州文献丛书》目前已出版两辑,第三辑正在审读之中。已出版的书籍包括《吴郡文编(全六册)》、《贝青乔集(外一种)》、《海虞诗苑、海虞诗苑续编》、《至德志(外二种)》、《沈周集(全二册)》、《顾鼎臣集、杨循吉集》、《王鏊集》。《苏州文献丛书》项目的实施、编撰和出版受到了苏州市领导的高度重视,投入大量的财力和人力支持。
王卫平教授,长期致力于吴地文化研究,在长期深入调查和研究的基础上撰写了《明清时期江南城市史研究:以苏州为中心》、《苏州史纪》(古代)、《中国古代传统社会保障与慈善事业》、《吴文化与江南社会研究》等5部专著,在《历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社会学研究》、《中国史研究》、《民族研究》、《史学研究》(日本)等国内外著名刊物发表论文140余篇,在以苏州为代表的吴地文化研究方面具有重要的学术话语权。2012年12月,王卫平教授登上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主讲了六集专题“春秋吴国风云录”,进一步宣传了苏州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