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近日,《苏州日报》刊登了苏州大学东吴智库研究员韩坚教授等的文章《践行生态文明理念扮靓苏州大运河文化带》。文章总结了苏州推动大运河生态建设所取得的成果,并从大运河生态治理顶层设计、生态文明建设责任、环境治理工程、运河流域文化和生态治理社会力量五方面对优化大运河苏州段生态建设提出建议。现将全文转载如下,以飨读者。
践行生态文明理念扮靓苏州大运河文化带
韩坚 张赛
苏州是世界文化遗产——京杭大运河从北向南流经江苏的最后一个城市,也是大运河沿线城市唯一以“古城”概念申遗的城市。苏州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的重要指示精神,落实《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的要求,将大运河苏州段打造成一条滨水风情人文带、旅游休闲观光带、防洪排涝安全带、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带。苏州作为京杭大运河的中心城市,应勇挑时代担当,保护、传承和利用文化遗产,保护运河,亲近运河,全力推动大运河生态文明苏州段建设,打造兼具古韵古貌和现代气息的苏州大运河文化带,讲好大运河文化“苏州故事”,形成一条独具特色的衔接历史、现实与未来的文化通道,让世界通过大运河了解一个文化的、时尚的、典雅的苏州。
苏州不断探索实践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沿运河生态环境改善,相继出台《运河生态环境保护规划》《运河物质景观环境规划》《运河滨水环境保护规划》等专项规划,加强对运河苏州段的保护和管理。为响应建设具有苏州个性的宜居水岸,加快推进京杭大运河苏州段堤防加固工程,强调运河沿岸建设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相结合的慢行体系、休闲与服务设施,打造设施齐全、环境优美、品质宜人的城市公共空间,使大运河苏州段建设成高颜值、高品位与高质量的吴文化高地。秉承建设大运河苏州段“最精彩一段”的理念,保障运河周边水绿交织的生态格局,塑造沿运河舒适便捷的慢行网络,提升沿运河地区的宜居程度,全力打造成高颜值的生态长廊、高品位的文化长廊、高效益的经济长廊,创建一批大运河文化旅游风情小镇,打造一批文化旅游精品线路。
但大运河苏州段的生态建设情况较为复杂,存在生态景观结构有待完善、生态环境存在污染、生态文化建设欠缺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苏州应进行大运河生态建设的整体设计,改善河流总体水环境,提高沿线居民、商户和企业的生态文明观念,出台大运河遗产保护专项规划与生态环境保护政策,明确界定大运河苏州段主河道管控范围,修复运河生态,加强对运河生态的保护和管理,着力保护管控带内自然生态环境和传统历史风貌。因此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加强大运河生态治理顶层设计,探索跨区域治理联动机制
大运河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的核心问题是流域自然资源的有效配置问题,需完善运河资源的产权制度,明确地方政府的使用权,健全运河资源用途管理制度,防止过度利用自然资源。苏州应制定运河资源有偿制度、生态补偿机制和总体政策设计,完善资源有偿制度和生态补偿机制,引导各非政府主体共同参与生态文明的建设工作。突出大运河苏州段的绿色和谐长廊建设,积极推进大运河生态保护修复和污染防治,强化运河生态空间管控,划定运河沿线生态红线,保障生态用水和生态保护,明确地方政府的底线。应健全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评价和生态环境问责制度,激励地方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
大运河苏州段是流经江苏的最后一段,尾衔大运河浙江段,加强跨市县的运河绿色生态长廊衔接至关重要,要打造京杭大运河江南段沿线一体化的运河生态风光带。因此,苏州、无锡和杭州等沿线城市可联合统筹谋划,完善奖惩机制,协商协调实施跨区域重大生态建设工程,解决跨区域的生态基础设施建设、生态资源共享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等问题,加快大运河江南段生态资源的跨区域保护和开发,打造一条江南运河和谐生态风景带。
强化企业生态文明建设责任,加强生态治理协同
对于大运河苏州段的相关企业,强化生态文明建设企业主体责任,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将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纳入企业的文化体系建设,推动企业生态文明建设。从企业的生产与技术出发,推动企业加快创新投入和技术改造,走数字化工业道路,推进清洁生产,减少污染物排放,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做好节能减排工作。
强化企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主体地位,重点在环境基础设施的建设,包括污水处理、固废处置等设施的建立。探索以企业为主体的生态治理委托模式,通过有偿污染治理、合同能源管理等形式,借助第三方环保企业专业化的节能改造技术和科学的污染治理工艺,高效率、低成本地完成节能减排和生态治理目标,加快污染防治的一体化进程。引入第三方环保机构参与大运河流域的生态环境治理与景观设计,以提高其节能效率和污染防治水平,同时也能保证企业监测结果的客观性。
推进环境治理工程,打造高颜值生态长廊
推进大运河苏州段的环境治理工程,完善大运河苏州段沿岸垃圾及污水治理设施,根据大运河水质提升规划,对水污染严重的河道进行清淤工作,提升运河水体流速,并推进沿线岸线整治工作。提升生产节能技术与污染治理工艺,高效率、低成本地完成污水污染物处理,防止污染运河水质;对沿岸河坡、堤顶、绿化带及湿地进行水生态修复和水景观建设。打造高颜值的生态长廊不仅要靠人工强制保护水环境,对沿岸周边居民、商户和企业的日常生产活动进行约束,强制进行污水处理与废弃物科学处理,更要利用水环境生态修复及与景观设计相结合的设计思路,重构生态净化系统,营造良好的大运河水环境。
深入挖掘运河流域文化,构建精致生态文化长廊
历经千年,京杭大运河形成了独特的运河流域文化及民俗风情,应深化推进大运河苏州段的流域文化保护与挖掘,构建大运河苏州段精致文化长廊。在满足运河防洪、航运、生产生活用水要求的基础上,利用河岸地形地貌、自然植被与人文景观等要素,深化运河流域文化生态旅游规划,结合沿岸民俗风情,规划不同主题的景观设计,使运河河岸景观可以展示丰富的历史底蕴。深入研究以大运河为核心的历史文化资源,加强对运河遗迹、文物古迹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掘与保护,如非遗技艺、船舶文化、漕运文化、商事文化等,注重呈现与传播沿河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民俗风情,打造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系统性展示的示范区。以大运河丰富的历史人文生态资源为依托,促进运河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培育一批文旅融合示范点和旗舰项目,打造“苏州运河IP”品牌,促进文物保护与古城镇街区修复融合、运河故道与乡村旅游融合的大运河旅游体验形式。
科学培育生态治理社会力量,提升公众生态文明意识
推进大运河苏州段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到运河流域以及苏州人民福祉的长远大计。在多元主体协调治理模式中,社会力量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撑力量。高等院校、科研研发中心、科技院所等学术机构不仅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驱动力量,更是思想引领者和科技开发的动力源。社会组织作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第三方”力量,应充分发挥咨询和监督的作用,提升整个多元主体协同生态治理的建设水平。
培育生态治理社会力量不仅要从学术机构出发,更要落实到小区、村庄等微观区域,加强公民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主观意愿,提高公民的生态文明共建共治能力。推动新媒体传播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作用,将生态学、城市学、环境学等学科知识融入创新媒体传播,通过潜移默化影响市民的生活方式,增强市民环境保护的意识。定期举行生态文明建设相关的法制讲座与走访,让公众清晰地了解治理生态环境对其自身的影响,树立他们参与生态环保事业的意识。
(作者韩坚系苏州大学东吴智库研究员,商学院教授;张赛系苏州大学区域经济硕士研究生)
相关链接:引力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