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近年来,太仓集中力量突出集群式发展方向,全力打造一流的航空高端制造基地、长三角航空创新成果转化基地,为拼出“太仓速度”蓄势赋能,全力绘就“港产城”融合一体的幸福画卷。近日,苏州大学东吴智库研究员黄建洪教授接受苏州市广播电视总台采访,阐述太仓当前的交通优势、发展红利和对于乡村振兴的建设成就,并就太仓如何取得当前的突破和创新进行了剖析。现将访谈转载如下,以飨读者。
(以下访谈文字部分根据视频整理)
问:黄教授想问一下,您是怎么看待太仓港对于太仓和苏州的意义的?
黄建洪:我觉得一座港口,它所承载的可能不仅仅是一个交通的问题,它更是对外交流的枢纽,也是对外开放的枢纽,它有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对外交流的综合性意义。
问:黄教授,您觉得这种“5+1” 的铁路设置,会给太仓或者苏州带来哪些发展的优势?
黄建洪:太仓作为这种节点的枢纽型城市,在信息集结和物流人流的创新方面都会带来新的变化,让它在长三角有更多的朋友,在全国乃至全球有更多的朋友。面对世界市场的资源整合发展,“5+1” 的变化,我认为可能不仅仅是从交通的层面,一定还要从产业集群、创新集群,包括我们所讨论的市域一体化来理解。从这个角度去看,我们会得到更多的资讯。也就是说,这实际上会让太仓形成一个更加具有辐射力的,更加具有整合力的,也更加具有创新力的所在。这一点我觉得千万不要低估。
问:黄教授,在过去十年对德的合作当中,您比较关注到的地方是哪些?太仓成为“德企之乡”又依靠的什么?
黄建洪:企业为什么会系统地入驻,它会发展得这么好,背后的原因也就是营商环境。刚刚我们看到的,夏总他如此惬意的生活,实际上可能是和他工作中有许多冉冉升起的契机,让他能够在这里创业、发展、成功相关联的。那么这也跟太仓的市委市政府在营商环境打造方面的用心、走心、真心、诚心、耐心、细心都是连在一起的。这些方面它恰恰是德国制造的精细和德国制造品质所需要的东西。另外一方面,加载在娄江新城的中德创新园区,实际是一个创新社区,它集研发、生产、商旅、文化、商贸于一体,这就为从德国来的资本和项目提供了优质的空间,让他们创新创业无忧。这个服务是一个非常集成的高端的服务,因此效应非常好。
问:刚刚他们的聊天是展现了一幅当代的太仓的乡村振兴的画卷。那对于太仓的乡村振兴,您觉得您能总结哪些关键词,有什么跟我们分享?
黄建洪:第一个是“高”,实际上是他们的立意高,有循环农业,这是非常先进的,让它能够自然循环,这个过程中百姓还可以增收致富,产业兴旺实际上跟乡村振兴中的农民致富增收是连在一起的。第二个字就是“大”,什么大呢?它是视野大,格局大。比如说在东林村,就举办了第三届全国“美丽乡村健康跑”,这个一方面是展示了我们的优美,另一方面是把健康的农民主体性,由乡村里边自己把它成长起来,传送给全国,传送给全球。再有一个就是环境美,你看万丰村的环境多美,看了以后我就在想,诗和远方不用到其他地方去了,就到万丰村去吧。第三个字就是“上”,像苏书记这样扎根乡村,懂农村、懂农业、懂农民这样的人,组织起来、奋斗起来,为大家付出,那么有了这样的一个“上”,有向上组织的力量才有真正向下的扎根,乡村振兴就有了依托,所以我们的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的振兴都有依托,实际上就三个字——“高大上”。
问:我们深刻地感受到在太仓的城市更新当中的太仓速度,我们要为它的速度点赞。那同时我们也看到了它的宜居和宜业,那在这方面您还有哪些深刻的印象?
黄建洪:这一片土地的征拆,它是提前了100天且百分之百签约的。那为什么能做到这一点?这跟太仓的基础工作有关。他们基础工作里边的三社联动、政社互动,把老百姓都组织起来,有序有效地表达意见,让民意不断地导入到决策过程中,把许多困难的事变简单了,把复杂的事情也变简单了,把认为好像是梗阻的事情都打通了。所以太仓速度实际上说的是发挥老百姓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大家参与的积极性,让政府在这个过程中,把化解困难和服务民生结合起来,这也是太仓速度的一个非常具体的表现。
问:我们看到,“突破”和“创新”这两个激昂的词一直在舞台上回荡。您觉得太仓对于这两个词,底气和信心是来自于哪里?
黄建洪:太仓有一件事做的特别特别得好,就是把城市的创新发展与人才做了一项“双向奔赴”,这是非常了不起的。太仓的创新之美,美在哪里?在面对不确定性和确定性的过程之中,它做了一系列的保障工作、支撑工作、协同工作。而这个工作让创新可以持续地延伸下去,让它得以变成现实。一座优秀的城市,它一定是会给予科研工作者、项目持有人、投资人城市的想象力,这个想象力是可以让他们整个付出,在融入到这片土地的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能够有回报的,能够得到很好的期许的。所以从这个角度讲,我觉得太仓实际上是营造了一个人才的高地,它带来的是发展的红利,它共享的是我们可以做的展望更加美好未来的信心和期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