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近年来,张家港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到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各方面和全过程,以科技创新作为引擎,推动新旧动能的转换,在“文明沃土”上书写了绿色转型的时代篇章。近日,苏州大学东吴智库研究员黄建洪教授接受苏州市广播电视总台采访,阐述张家港生态文明建设成就、实践启发和创新优势,并就经济产业发展提出三点建议。现将访谈转载如下,以飨读者。
(以下访谈文字部分根据视频整理)
问:我们看到了永兴村十年的变化故事,特别期待能够去现场看一看、走一走、逛一逛。黄教授,您之前有没有去过张家港湾?
黄建洪:去看过,印象非常深刻,的确特别漂亮。作为拥有港城记忆的最美的江湾,给人的印象是非常的深刻。我们看到了永兴村的变化,也看到了张家港湾的变化,其实很重要的是它给我们带来的印象,就是张家港的生态文明建设。它既有景美又有城美,更重要的是有景美城美滋润下的人美,这很不简单。
问:刚才看到了张家港湾最美的一段江湾,那么在十年里,张家港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还有哪些成就呢?
黄建洪:一提起张家港这座城市,它都是我们改革开放的一个闯将的城市,一张名片的所在,也就说它的生态、它的生态文明里,是全国的环保模范城市,也是首批生态园林城市。这样的金灿灿的名片背后,实际上告诉我们的是他们多年的努力,是十年的踔厉奋发、砥砺奋进,各方共同努力所塑造的结果。
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那么黄教授在您看来,张家港的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带给我们怎样的启发呢?
黄建洪:就张家港这个案例,它告诉我们,从我们生活中的努力,包括我们的思维方式、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绿色化,在这个过程中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可以带来真正的发展。
问:黄教授,刚才看到了卖菜哥王师傅的故事,又看到了张家港获得的一个又一个文明荣誉,您对于张家港文明有着怎样的评价呢?
黄建洪:我在想我们的志愿者心中有爱,让我们的市民眼中有光,也就是说来到张家港,我们感受的可能不仅仅是环境优美,那是面子,还有人的素质高,城市的文明的成分足,这是里子。所以我们既有面子又有里子,这可不简单。
问:刚才听了孙博士选择张家港的经历,也让我们感受到这十年里张家港正在不断地契合着创新这个词。那么黄教授据您观察,张家港在创新上有哪些优势?
黄建洪:我觉得张家港在创新上的优势可以从孙博士的故事中讲起,比如他对这座城市的人文景观和城市风貌很感兴趣,可以讲“只因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所以就来了,然后在这个过程中发现有非常好的产业支撑,有产业链、区位、优秀的政务服务,那就是说明“确认过眼神,遇到了对的城”。所以这个过程,我觉得就彰显了张家港市在产业发展和创新的过程之中,它具有强大的集聚能力,也就是优秀的人才为何而来,他一定是要寻求他的科研或者项目的转化和孵化,包括资本的集聚也是这样的,它一定要寻求保值增值,有一个非常好的发展空间,有一个优良的预期,而这座城市它可以给自己一个预期,所以从孙博士的快速的发展,包括企业方面的一个很好的进展,可以预计在这片土地上,我们栽的绝对不是一棵梧桐树,而是一整片的梧桐林。这样的城市就是张家港,它就是集聚创新沃土的并有进一步发展潜力的、优秀的张家港。
问:我们知道张家港这些年一直不断地紧扣创新发展、绿色发展,产业结构可以说一直在不断地调轻调优,那么在经济产业发展当中,您认为张家港还应该抓牢哪些方面呢?
黄建洪:我想这里边应该说可以做的事情很多,但第一点我会想的一定是交通。现在“三铁交汇”,包括沪苏通、通苏嘉甬、南沿江,铁路线的联网带来一个极大的集聚效应,也就是它可以让张家港的朋友圈,不仅仅在苏州市,不仅仅是在长三角,它已经成长为节点性的枢纽城市,这方面的作用和未来的发展的这种功效,可以在后续的发展过程中,慢慢的释放出来,我觉得这一点特别特别重要,可以在这里边做足功课做足文章。第二就是长三角一体化的国家战略,我觉得也是一个千古难遇的机遇,但是在这个机遇里边,还要做打通毛细血管,就是市域一体化,让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要素突破区域行政壁垒的约束,带来一个更优、更健康、更持续、更高速的发展。第三点,我觉得要抓住智能社会,或者是信息社会的来临。这也就意味着,产业的数字化和数字的产业化的过程将是一个长足的具有宏大空间的一个发展历程,所以这一方面我们依然可以持续地去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