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要闻动态  媒体聚焦
苏州日报 | 屠立峰:科技自立自强 苏州如何下出“妙手”?
发布时间2022-09-28

【编者按】近日,《苏州日报》刊登了苏州大学东吴智库研究员屠立峰副教授的文章《科技自立自强 苏州如何下出“妙手”?》。文章聚焦苏州科技创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探索苏州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方法和途径,着重提高五个“力”方能下出“妙手”。现将全文转载如下,以飨读者。

科技自立自强 苏州如何下出“妙手”?

屠立峰

近年来,苏州科技创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了重要进展,已经进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科技强市的新阶段。

苏州要在逐步迈向科技强市并在全球创新网络中扮演更为重要角色的过程中,强化创新策源力、创新驱动力、创新引擎力、创新辐射力和创新支撑力。

科技自立自强是党中央结合国内外新形势与科技发展规律作出的重大部署。党的十八大以来,先后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科技自立自强已经成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也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关键破局路径。

01 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强盛之基

“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党中央把握世界发展变革、遵循科技进步规律,高瞻远瞩、与时俱进的顶层决策,为苏州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治理体系、提升科技创新治理能力指明了方向。

一是关键核心技术承压加大,需科技自立自强新机遇。为降低供应链全球配置的脆弱性和战略物资的稀缺性,全球部分国家加紧在集成电路和数字经济等关键领域推动产业链本地化,进一步加剧全球的缺芯、缺料等现象,这将给苏州先导产业及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造成较大压力,由此也孕育出科技自立自强的新机遇。

二是国际科技合作环境复杂,需科技创新发展新赛道。美国持续推动全球供应链和技术贸易投资“去中国化”,建立起“小院高墙”遏制战略,与盟国发起战略性技术发展“攻守同盟”,在中低端制造领域与中国保持一定程度的竞争合作关系的同时,也在数字经济、低碳经济、高端制造等产业科技领域加大打压力度。苏州参与国际科技合作环境不容乐观,迫切需要在创业创新赛道上打开“突破口”,推动苏州科技创新主体强基升档。

三是科技创新生态范式变迁,需科技协同创新新范式。北美和欧洲仍为全球创新中心集中区域,东亚地区科学技术集群的全球排名越来越靠前,我国京津冀地区科研院所和上市公司的集群优势、粤港澳大湾区的市场优势和制度优势不断增强。与国内外发达地区相比,苏州在科技创新主体的动力、能力和溢出效应等方面均存在差距,迫切需要提升科技创新策源能力,依托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在前沿科技和攻关领域持续发力。

四是国际创新竞争周期缩短,需自主可控创新新空间。颠覆性技术与未来产业频现“靶点”,战略科技力量的国际竞争进入白热化,科技和产业之间的转换周期不断缩短。发达国家和地区拟投入巨额资金支持颠覆性技术和战略科技力量发展,开展前沿技术交叉研究和未来产业布局。信息技术、生物技术、能源技术、材料技术、空间技术等战略性技术领域正孕育突破变革性,未来产业蓄势待发。苏州必须顺应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趋势,以颠覆性技术创新为引擎,加快融入全球价值链和创新网络,打通创新源头供给到新兴产业培育的链条和路径,更好地应对未来技术爆发的机遇和挑战。

02实现“高水平”,苏州要奋勇争先

苏州全市始终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2021年全市科技进步贡献率为67%,科技创新综合实力连续12年位居全省第一。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发布的《全球创新指数(GII)2022》,科技集群TOP100高度集中于北美、欧洲和亚洲等三个区域。“上海-苏州”集群全球排名第六,比2021年排名上升一个位次,前五个集群分别为东京-横滨、深圳-香港-广州、北京、首尔和圣何塞-旧金山。近年来,苏州科技创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了重要进展,已经进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科技强市的新阶段。

一是多元治理网络逐步完善。苏州组建苏州市大院大所党建联盟,以党建引领创新发展,激发院所抱团创新合力,深化科创协同,主动联合承担或参与重大科研项目,积极参与创新联合体建设、全国重点实验室创建、创新型领军企业培育等工作,推动形成更多跨界创新成果、创新产品,推动全市企业创新发展、产业高端提升和创新集群建设。

二是创新空间布局不断优化。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是苏州高水平创新、高质量发展、全方位开放的主战场。目前,苏州已形成苏州工业园区、苏州高新区、昆山高新区、常熟高新区等4家国家级高新区,汾湖高新区、张家港高新区等7家省级高新区(含筹)的发展格局。2021年,11家高新园区集聚了全市65.9%的高新技术企业、74%的科创板上市企业、80.2%的“独角兽”培育企业,创造出全市58.2%的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苏州工业园区在全市率先探索“一区多园”发展模式。内设高端制造与国际贸易区、独墅湖科教创新区、阳澄湖半岛旅游度假区、金鸡湖商务区4个开发园区,与相城区合作建设苏相合作区,与吴中区合作建设苏州市独墅湖开放创新协同发展示范区,打破板块行政边界、以项目化投入,滚动推进两地联动融合发展。2022年,苏州规划建设环太湖科创圈、吴淞江科创带等,更好地承接优秀企业和优质科创资源。

三是人才创新活力持续释放。打造青年人才专项扶持政策。姑苏创新创业领军人才计划中增设“青年创新创业领军人才”专项,支持在成果转化、基础研究等方面已取得较好成绩的青年学者来苏创新创业,培养造就一批有望进入世界产业前端和科技前沿的青年科技型企业家、青年科学家。2022年,出台《苏州市支持青年人才发展若干措施》,集成各部门优势政策,大力支持青年人才发展。在省内首创开发全球人才地图,解决青年人才寻找路径的核心问题。优化青年人才评价认定体系,针对企业聘用的创新青年人才,突出用人主体给予人才的薪酬,强化社会化评价导向;针对科研院所聘用的创新青年人才,突出科研院所青年人才的创新水平;突出支持青年人才创业,采用大赛路演遴选方式,给年轻人更多展示平台。

四是创新资源集聚功能强健。苏州建有国家生物药技术创新中心和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等2家国家级技术创新中心,还拥有4家江苏省技术创新中心。苏州大力推动姑苏实验室、太湖科学城、纳米真空互联实验站、国家超级计算昆山中心等重大科创载体建设,建成市级以上新型研发机构79家。苏州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主导发起“深时数字地球”国际大科学计划,吸引冷泉港实验室在苏设立首家海外分支,扩大对外创新合作和人员交流,先后建成外籍院士工作站11家和省、市外国专家工作室285家,推动更多全球智慧资源、创新要素为我所用。“国字号”平台在集聚人才等方面成为强大“磁场”。在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发展战略研讨会上,由60余位顶尖专家组成的技术专家委员会,为中心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智囊“后援”。创新开展“离岸孵化+飞地引才”,建设17家海外离岸创新中心,实现“研发在海外、转化在苏州”。苏州实施柔性引才“海鸥计划”,累计支持1133个项目引进1477名海外人才。

03 强基固本聚力方能下出“妙手”

新一轮的全球科技竞争日趋复杂,创新风险持续叠加,苏州需要与时俱进地革故鼎新,不断提升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战略韧性。9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向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与稳定国际论坛致贺信中提出,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共同构筑安全稳定、畅通高效、开放包容、互利共赢的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体系。科技自立方面,苏州既要在短期内加快补“短板”,又要在中长期内全面规划部署好关键核心科技攻关项目,突破欧美对华技术封锁和产品“断供”,为保障国内相关产业安全和企业运营做出贡献。科技自强方面,苏州要在逐步迈向科技强市并在全球创新网络中扮演更为重要角色的过程中,强化创新策源力、创新驱动力、创新引擎力、创新辐射力和创新支撑力。

一是积极推进大科学设施和大科学计划,增强创新策源力。前瞻性支持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攻坚任务,聚焦前沿领域、优势产业打造若干国家级创新载体,推进中科院苏州纳米所、苏州大学等创新中心抢抓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机遇,在新型显示、生物仪器装备、纳米材料界面科学、量子计算等领域争取全国重点实验室。探索形成与大科学设施群、国家实验室等相匹配的新型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谋划布局一批高水平的大科学装置、实验室、公共服务等创新载体平台,进一步夯实基础研究工作基石。探索首席科学家更大科技经费支配权限机制,建立更加有利于原始创新的评价制度。

二是打造产学研创新联合体和新型研发机构集群,增强创新驱动力。聚焦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产业关键技术领域,推动创新集群各组成部分积极参与组建知识分享、利益共享、协同创新的产业技术联盟,着力实现重点产业部分关键技术突破。探索建立颠覆性技术培育机制,围绕产业发展瓶颈和重大关键核心技术,依托先进技术成果长三角转化中心组建跨学科、综合交叉的科研团队,建设世界级交叉学科研究中心,打造创新共同体、利益共同体、发展共同体。面向企业技术需求编制科技创新项目指南,遴选有条件的企业牵头组织实施产业导向类科研项目。推动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与产业对接,鼓励龙头企业产业链横向与纵向整合,建立大企业开放创新中心。

三是着力培育创新型企业梯队和新型研发机构集群,增强创新引擎力。遴选一批实力较强、潜力较大的科技企业,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育和扶持,形成覆盖“科技创业孵化载体—科技型中小企业—高企—瞪羚企业/专精特新企业/独角兽企业—上市企业—世界一流龙头企业”的全生命周期的梯度培育模式,提升创新环境的包容性和创新政策的普惠性,鼓励本土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坚持把推动产业发展作为主攻方向,以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核心,在重大科技攻关、研发机构布局和科技税收政策落实等方面持续发力。做好新型研发机构的运营管理、资金投入、布局规划、政策创新和服务保障等工作,推动新型研发机构建设更加贴近区域产业发展和经济社会实际需求。

四是加快推进技术转移体系建设,增强创新辐射力。围绕激发创新主体活力、加强技术供需对接、优化要素资源配置、完善政策环境等内容,拓展国际技术转移通道,加强国际合作基地建设,加快推进技术转移体系建设。鼓励和促进技术转移各方主体资源共享、需求对接,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支持高校、科研机构、科技园区和企业开展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鼓励支持大型企业集团和科研院所,在发达国家和地区建立研发基地和分支机构,鼓励设立和发展外资开放式创新平台。

五是健全产业创新投资平台等科技创新服务“生态域”,增强创新支撑力。实现双创服务升级版,形成全方位、多梯度的科创服务体系。充分发挥苏州市并购母基金作用,撬动社会资本助力苏州上市公司开展投资并购,鼓励各类股权投资基金、银行等为上市公司并购重组提供优质服务和融资支持。健全高端技术人员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体系,支持上市公司申报国家、省、市各级人才计划。发挥中国(苏州)知识产权保护中心作用,健全上市公司知识产权协同保护机制。


(作者系苏州大学东吴智库研究员,自贸区综合研究院副院长,商学院副教授)

相关链接:引力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