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智库研究  学术研究
张斌等:关于完善苏州公共空间标识系统的对策建议
发布时间2024-05-23

【编者按】近日,苏州大学东吴智库研究员张斌教授等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开展专题研究,撰文《关于完善苏州公共空间标识系统的对策建议》,为充分发挥苏州公共空间标识系统导向识别作用,更好凸显城市文化内涵建言献策。现将全文转载如下,以飨读者。


关于完善苏州公共空间标识系统的对策建议

- 张斌 冯博 -

城市公共空间标识系统作为城市公益性基础设施,是直接面向和服务公众活动的信息系统,在很大程度上方便了市民的日常生活、工作和旅游,也是城市精细化管理以及营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充分发挥苏州公共空间标识系统导向识别作用,更好凸显城市文化内涵,本文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作了专题研究。

一、苏州公共空间标识存在的问题

1. 部分标识设计缺乏人本意识。一是公共空间标识存在明显缺失。例如,部分高校不仅缺少关于校内建筑的清晰指引图,而且教学楼内部也缺少教室分布图,即便是在学校工作多年的教师也需要花费较多时间去寻找教室。二是对特殊人群考虑不足。老人、小孩和残障人士等特殊人群,在公共设施使用方面与一般人群存在差异性,但现有标识往往没有体现对该群体的关怀。例如,地铁线若干站点以及某些医院等场所的部分标识牌,存在字体样式较小、色调模糊不清、色度不足、安装部位太高或太低等问题。三是没有做到有效维护和及时更新,影响标识发挥及时有效传递信息的功能,如某某道路等地时常出现这种情况。

2. 没有充分利用空间立体性来提升信息传递效率。在实地调研中发现,在火车站、地铁站和展览馆等人流密集的公共空间,标识牌往往设置在人头部上方位置。虽然可以避免信息被遮挡,但过高的标识需要抬起头才能看到,一旦遇到火灾等突发情况,不利于快速疏散人群,而国外城市普遍使用地面标识和墙面标识。

3. 标识设计缺乏与本地历史文化元素融合。城市标识系统不仅是城市对外展示和宣传的重要载体,也是塑造城市形象的重要因素。现存的公共空间标识系统设计更多着眼于功能性因素,缺乏地域文化特色。以苏州园林为例,古典园林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分别代表了宋、元、明、清四个朝代的园林风格,但在标识设计方面缺乏各自特色,没有很好利用标识这一重要信息载体来展示古典园林的造园艺术和美学思想。

二、完善苏州公共空间标识系统的

对策建议

1. 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标识系统。一是提高标识系统的全面性与可达性。对医院、车站、学校等关键区域的标识系统进行详细规划,从总览到详细指引,涵盖所有用户路径。例如,学校应设置清晰的校园总览图,每栋建筑入口处应有建筑平面图,指示教室、实验室和公共设施位置。引入LED等新技术增强标识可见性和吸引力,支持内容动态更新以应对不同情况,提升信息传递效率。二是探索标识设计商业化运营模式。可引入企业冠名赞助方式,实现政府和企业双赢。例如,地铁等公共场所在设置导引标识时由企业通过竞标冠名。三是强化评价和反馈机制。及时吸收市民、游客以及专业人士对城市标识外观、功能、是否与周围环境协调等方面的建议,并持续改进优化。

2. 以人为本,让标识更好满足人的需要。一是设置多维度标识系统。在地铁站、医院等人流密集的公共空间,以人的思维运行、视觉距离、节点以及道路长短为依据,充分利用地面、墙面等多个维度,以统一且易于识别的设计语言提供清晰的导向和规则指示信息,注重均衡、远近、重复、互补、延续的处理,设置系统的空间形体。二是充分关注特殊人群需求。应考虑老年人、儿童和残障人士特殊需求,多使用大字体、高对比度的颜色方案,在适宜高度安装标识牌。在关键公共区域(如出入口、洗手间)增设盲文和凸起的触觉形式,以及考虑使用声音标识为相关人士提供便利。三是建立标识定期检查和维护机制。建立配建公共空间管理档案,施行统一编号,录入在线管理系统并对社会公布。录入内容包括配建公共空间编号、标识牌申请日期、配建公共空间基本信息(坐标、面积、主要公共配套设施、开放时间、开发单位)等。开发单位对配建公共空间及其标识系统进行日常维护。四是融入国际化理念。拓宽受众群体,考虑不同文化背景的用户需求,尊重各国文化传统以及禁忌元素,设计出通俗易懂,能满足不同国家民众需求的标识系统。

3. 古今结合,充分融入古城特色文化元素。一是将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既体现地域文化特色,又兼顾国际间通用设计语言,将苏州古城建筑特色、园林艺术、传统织锦等传统文化符号以现代图形设计方式融入标识系统中。例如,从苏州园林中常见的拱桥、水波纹理、竹林等元素作为图案背景,选用青砖灰瓦灰色、园林翠绿等象征苏州文化的色彩,强化标识的文化属性和视觉吸引力,增强公共空间美感和使用体验。二是结合现代科技展示传统文化。利用二维码技术,将传统文化情况介绍、历史故事、艺术作品等内容数字化,在标识牌上设置扫码点,使市民和游客通过手机即可获取关于苏州古城文化内容,如扫码观看苏州评弹、昆曲表演视频等。创新运用物联网、虚拟现实等信息技术,赋予标识系统更加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三是积极推动公众参与标识设计。组织各类标识设计竞赛,鼓励公众积极参与和创作标识设计方案,选出优秀作品应用到城市公共空间标识系统,提升社会公众对于标识系统的接受度和认同感。


(作者张斌系苏州大学东吴智库研究员、江苏省新时代民营经济研究院研究员、苏州大学商学院教授;冯博系江苏省新时代民营经济研究院院长、苏州大学商学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