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智库研究  学术研究
宋言奇:加强精神疾病患者的社会支持
发布时间2024-05-09

【编者按】去年以来,由苏州市残联和姑苏区政府出品打造、苏州市歌舞剧院创作演出的中国首部心理音乐剧《花开河西巷》在全市各地演出。4月30日,《苏州日报》刊登苏州大学东吴智库研究员宋言奇教授对该剧的评论文章《加强精神疾病患者的社会支持》。文章指出,要发挥多元主体力量,通过正式支持和非正式支持,构建强大的社会支持体系,以促进精神疾病患者康复。现将观点转载如下,以飨读者。


加强精神疾病患者的社会支持

- 宋言奇 -

作为国内首部心理音乐剧,《花开河西巷》情节生动,感人颇深。从社会治理与社会建设视角解读,该剧告诉我们:加强社会支持是精神疾病患者康复的关键所在。所谓的精神疾病患者的社会支持,就是通过改善、拓展、调动患者的社会资源,为他们提供物质援助、情绪支持、康复服务、社会接触等。人具有社会属性,人的行为与情感深受社会环境的影响。精神疾病与社会环境密切相关,精神疾病患者情感、思维和行为等方面的障碍,不仅需要依托药物与技术的治疗,而且需要依靠社会支持的疗愈,帮助其有效地回归社会和正常生活。社会支持越强大,就越有助于推进这一过程。正如该剧主题曲所说的那样,“每个人都不是一座孤岛”,而破解“孤岛效应”的最佳途径就是提供强大的社会支持。

社会支持包括正式支持与非正式支持。正式支持是基于制度安排而提供的各种支持,包括政府、单位、社团、社会服务机构等提供的支持。正式支持为精神疾病患者起到“兜底作用”。剧中的康复驿站就是一个很重要的正式支持载体。康复驿站改变了医疗机构单纯强调治疗的不足,立足社区康复,秉承“社会化、系统化、开放化、参与化”的理念,将患者融入社区之中,为患者提供多元化的康复服务和支持,致力于提升精神疾病患者生活自理能力、社会适应参与能力以及就业能力等,是患者回归社会的“最后一公里”。剧中的社会工作者也是重要的正式支持者。姚站长就是一个典型,她25年如一日,用专业的方法与无私的爱心为患者提供心理疏导,链接社会资源、辅导患者家属、沟通协调邻里。正是千千万万姚站长这样社会工作者的付出,点亮了精神疾病患者的“康复之光”,帮助他们走出困境。

仅有正式支持还是远远不够的,精神疾病患者的康复同时离不开非正式支持。非正式支持是基于血缘、地缘、感情因素而提供的各种支持,包括家人、亲戚、朋友、社区、志愿者等提供的支持以及精神疾病患者之间的相互支持等。非正式支持在专业性方面不如正式支持,但却是精神疾病患者“走出精神孤岛,穿过有碍围墙”的关键所在。国内外均有研究表明,精神疾病患者所获非正式支持越多,融入社会的程度就越深,二者呈明显正相关关系。剧中的几位主人公,虽然情况各异,但康复历程均与非正式支持密切相关。小江的病情反反复复,与邻里环境有着非常大的关系。邻里的偏见与歧视导致其病情恶化,病情恶化又使得邻里进一步疏离,形成“恶性循环”。剧中歌词“街头巷尾,议论纷纷;偏见歧视,肆意辱骂;恶意如洪水猛兽肆虐,妄想如分身黑影倾轧”就是最生动的写照。小江最终病情好转,一定程度上在于打破了这种“恶性循环”,获得了邻里的理解与尊重。上官夭夭的问题始于家人,父母再婚各自重组家庭加之奶奶去世,导致她陷入抑郁,但“解铃还须系铃人”,正是母亲“迟来的”关爱,使得她逐步走出了困境。当然,同伴群体也是精神疾病患者康复重要的非正式支持力量。在康复驿站这个温馨的空间中,小群体成员之间互相支撑、抱团取暖,对每一个患者的康复都有着特殊的意义,作用是其他主体所难以替代的。

综上所述,只有发挥多元主体的作用,构建强大的社会支持体系,才能更好的将精神疾病患者融入社会,促进他们的康复。结合当前实际,还需在以下环节加以夯实。一是进一步加强正式支持。要加强精神卫生医疗机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精康服务机构的链接与合作,发挥专业组织与社工机构的特长,形成完善的支持体系;要完善精神疾病患者救助、就业、权益保障等方面的法规政策,探索强化人力资源与调动公众参与方面的激励措施;要加强资金投入,保障精神疾病患者的生活需求与照护需求。剧中结尾姚站长带来一个好消息,市里正在筹建全日制的托养机构,收留60岁以上精神疾病患者,就是托底保障的重要举措。托养机构将解决不少精神疾病患者对晚年生活的后顾之忧,使他们不至于老无所养。二是进一步发挥非正式支持的作用。要结合社区治理,有效利用社区阵地作用,整合各种社会资源,尤其发挥社区骨干与志愿者的作用,为精神疾病患者提供各种服务与支持;要发挥朋辈群体的作用,培育部分康复者成为“朋辈支持者”,为有需要的精神疾病患者提供陪伴、情绪支持、经验分享等服务。三是塑造包容有爱的社会环境。精神疾病患者的疗愈,离不开包容有爱的社会环境。从剧中可见,世人对精神疾病患者还多有偏见,“电视上放的那些疯子,都杀人放火”“断绝交往才是自保的前提”等刺耳的话语,昭示着包容有爱的社会环境建设还任重道远。今后需通过加强社会建设、加强宣传教育、加强舆论引导等措施,提高公众对精神疾病患者的认知和理解,减少污名和歧视,让更多人愿意接近他们、接纳他们、关心他们,不再谈“精”色变。

精神疾病患者作为典型的社会困难群体,需要全社会的关心和关爱,共同为其康复撑起一片蓝天。相信通过政府、社会以及你我个体的共同努力,形成社会支持合力,不仅让关爱之花“花开河西巷”,更要“花开满中国”。

(作者宋言奇系苏州大学东吴智库研究员,苏州大学社会学院教授。)

加强精神疾病患者的社会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