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智库研究  决策咨询
调研与参考 | 屠立峰等:苏州加快推进“数商兴农”工程的建议
发布时间2022-08-15

【编者按】近日,中共苏州市委研究室《调研与参考》2022年第88期刊登东吴智库研究员屠立峰副教授等的文章《苏州加快推进“数商兴农”工程的建议》。文章分析了苏州“数商兴农”实践中的“五化”趋势特征,针对“数商兴农”发展面临的困境与短板,提出苏州高质量实施“数商兴农”工程的对策建议。现将全文转载如下,以飨读者。

苏州加快推进“数商兴农”工程的建议

屠立峰  王要玉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首次提出实施“数商兴农”工程,这顺应了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有利于在乡村构建起现代化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建议苏州以实施“数商兴农”工程为牵引,充分释放数字技术和数据资源对农业生产、农村治理、农产品交易的赋能效应,全面提升农村商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促进实现数字经济时代的乡村振兴。

01苏州“数商兴农”实践中的“五化”趋势特征

近年来,苏州大力培育农产品电商企业,鼓励农民开展农产品线上销售,引进农产品电商企业推出配送模式,2021年实现农业电商销售额164.89亿元,其中农产品网上销售额160.95亿元。在具体实践中,探索出生产数智化、商务线上化、业态多元化、创业数字化、治理智慧化的“数商兴农”发展路径。

一是推动农业生产朝数智化方向发展。苏州农业生产企业积极利用新一代传感器技术、地理信息技术、移动计算处理技术及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对土壤、气象等环境和育苗、耕种等作业过程进行感知和数据采集,实现农业生产过程自动化运营和管理过程数智化控制。如张家港大农(苏州)农业科技成功利用管道中循环流动的水和营养液培育蔬菜生长,通过鼠标或手机操控大棚的遮阳网、通风系统、降温系统等设备,实现24小时不间断监测和异常情况智能预警功能。吴江区充分发挥现代农业园区、“三高一美”示范基地等孵化器作用,在稻麦、渔业、畜牧和园艺等优势产业建立了覆盖生产、加工、流通、销售全产业链的智慧农业产业体系,建成省级数字农业农村示范基地9家,苏州市智慧农业示范生产场景5个。

二是推动农村商务朝线上化方向发展。随着5G、VR/AR技术的普及,“平台+网店+直播”成为农村电子商务的“流行模式”。如常熟建设直播电商服务中心,创立淘宝星歌直播基地,引入德哥壹选、歌德云创直播产业园等直播基地,农村直播电商业态日益繁荣,常熟9个镇和69个村上榜全国淘宝镇和淘宝村名单。

三是推动农业业态朝多元化方向发展。农村数商推动农村产业链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加速延伸。如昆山组建涵盖“大农业、大生态、大旅游、大健康”产业链,开发农产品加工基地、特色规模农业、生态旅游、田园综合体等现代农业项目,借助平台引流,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52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实现农业电子商务销售15亿元、休闲农业营业收入11.5亿元。

四是推动农村创业朝数字化方向发展。农产品上行“触网”促进了数字技术在农业领域的深度应用,逐步形成上游以技术设备为基础的数字农业生产,中游以区块链溯源、AI品质分级、全域物流支撑和普惠金融支持的数字服务体系,下游全渠道产销对接、区域公共品牌赋能的农村创业生态链。如吴中区东山镇搭建电商创客创业孵化基地,联合银行为创客提供融资支持,打造电商企业、农业合作社、小散户利益联结体,深度融合农商文旅产业,鼓励电商企业和创客们从单纯带货向体验经济延伸,电商企业从2016年的20余家发展到近500家,活跃电商农户超万户。

五是推动农村治理朝智慧化方向发展。数字技术与农业发展、农村治理和农民生活深度融合,有效激发数字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丰富与拓展乡村治理内涵。如太仓建成全国首个县级乡村振兴大数据中心,采集了全市村合作农场、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农业生产主体信息,建立农业大数据开放共享机制。

02 苏州“数商兴农”发展面临的困境与短板

从阿里研究院定期发布的农产品电商报告中可以看出,苏州农产品电商榜单排名还有进步空间(表1),结合调研发现,苏州推进“数商兴农”工程面临的主要短板有:

表1  苏州农产品淘宝电商排名变化

1. 物流配送成本高居不下。物流渠道成本高,甚至出现农产品物流成本高于产品本身价值的情况,如太仓沙溪各村大米收购价为每斤3元,而快递费也是每斤3元,电商在直播卖米时,要努力讲出生动故事,才能将10斤大米卖到60元。另外,电商物流渠道依赖快递公司的网点布局和定价战略,大部分农村电商户由于产销量规模不大,与快递公司商谈价格时处于弱势地位,如部分农户出于综合物流成本考虑,先将产品运至宜兴,再通过宜兴发快递至全国各地。

2. 农产品交易信息和货源共享平台缺失。部分电商机构反映,通过工艺或品种创新形成的绿色有机产品,在市场能收获美誉度和忠诚度,但受农产品自然属性影响,产量总体有限,经常由于缺货而陷入“低频交易陷阱”,导致“爆款”农产品电商端的消费粘性也迅速下降。为弥补产量不足,只能通过代销外地农产品(如周至猕猴桃)来保持电商平台的交易活力,电商机构希望能搭建公共信息和资源调剂平台,及时代销当地盈余农产品,避免流量空耗。

3. 冷链冷藏设施短缺制约了农产品的精深加工。大多数电商销售的蔬菜水果,停留在清洗和筛选等简单初级环节上,附加值较低。部分地区对农产品精深加工做了有益探索,如太仓横泾镇米糕、樱桃萝卜干等加工食品深受市场欢迎,提高了大米和萝卜的增加值,但投放电商渠道的数量较少。农产品加工和电商都有赖于冷链冷藏设备,目前苏州大部分村镇尚未建造冷藏冷库,也缺少公共冷藏冷链设施。

4. 专业化的农村电商人才缺乏。尽管镇村都有发展电商的热情,但普遍反映缺少电商运营专业人才。近年来,各级农业部门加大了电商培训方面的投入,村农业合作社也积极选送委培生学习电商技能,但也反映仅靠听课学习不能满足实操需求,与市场竞争的要求相距甚远。

5. 支撑农村电商的公共服务体系有待完善。一方面,由于抖音、淘宝等大平台对农产品资质要求严格,导致中小农户因缺少经营资质无法在电商平台经营,只适合借助准入门槛较低的微商渠道,“熟人消费”占比较高,没有品牌创建的动力,营销可持续性较差,不利于农户与大市场对接。另一方面,由于农产品电商主体大多规模小、流水少、资产轻,银行等金融机构难以有效评估其盈利能力,无法有效满足农产品电商的信贷需求。农产品电商交易和信用记录等信息分散在不同互联网平台型企业,苏州地方征信部门与此类机构对接难度较大,导致金融机构难以全面掌握农产品电商经营主体的实际经营情况,无法设计普惠金融产品。

03 苏州高质量实施“数商兴农”工程的对策建议

1. 补齐农村冷链物流基础设施短板,完善农村电商物流体系。①建议发挥苏州南环桥市场作为全国最大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的品牌优势,利用数字化转型优势提升服务能级,加快建设冷链仓储中心和物流配送中心,补齐农产品产业链升级的冷链短板。强化南环桥市场对太仓、张家港、昆山和常熟等地的辐射功能,在当地健全不同层次、功能互补的农副产品集散市场体系,发挥资源调剂功能。②加强市内农产品物流体系建设,一方面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自建物流配送车队,弥补优质农产品电商同城配送的物流短板;另一方面发挥村级之间客运公交的优势,或利用社会车辆实现“共享、拼车”配送。③建议搭建农村电商物流大数据平台,利用云平台和数字技术连接起地理分散的物流中心,通过对仓储与运输资源一体化调度提升电商物流效率,促进物流配送成本降低。

2. 整合特色农产品资源,培育“电商引流+农文旅体验”新经济。①建议采取“文化赋能”和“热点营销”等方式打造“姑苏农产”电商爆品,引导各农产品电商机构讲好苏州农耕故事(如冯梦龙村的稻米文化),通过文化营销传播农产品,赋予农产品以独特的人文精神,提高产品内涵与价值。②针对不同消费群体开设针对性强、功能形态多样化的都市农园。如太仓新农村与日本坂田种子合作成功培育“爆款”向日葵文森特,在苏州和上海打开了广阔市场。建议鼓励有条件的村镇设立种苗研发基地,积极与国内外优质苗种研发机构合作,立足苏州及周边城市的都市休闲农业需求,促进农业生产功能向社会生活功能(如景观和社交)转变,拓宽农业创收渠道。③发挥互联网“引流”对特色农业综合价值实现的促进功能。引导自媒体积极宣传展示苏州创意农业、认养农业、观光农业、共享农业等新业态,吸引城市居民到农村体验田园生活的同时,采购生态农副产品,推动农业生产托管、农业产业联合体、农业创客空间等生产经营模式创新发展。

3. 促进产学研合作,推动“数字农业”多业态融合发展。①积极推广应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推动蟹稻共生园、智慧农业示范生产场景(如生猪养殖)、无人化农场等数字农业试点示范,打造标准化农产品种植基地。②不断提高农产品流通的标准化水平,支持农业龙头企业积极参与地方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制定工作,加快推进农产品质量分级、采后处理、包装配送、产品追溯等环节的试点建设,提升采购、初加工、包装标识、贮藏运输、分级、销售等流通各环节的标准化水平,确保农产品电商的规范化、高效化发展。

4. 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数商兴农”,加快兑现农村电商红利。①完善县域特色农业集群的数字化“产业公地”服务,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建设公共信息平台、共享制造中心、公共物流仓库和直播电商基地等新型数字化集群基础设施。②推动农副产品“冷藏+加工+电商”一体化发展。鼓励社会资本积极参与冷链冷藏设备投资,为农产品仓储提供保障。鼓励风险投资基金支持农副产品深加工企业的技术研发,提升苏州农产品附加值,加快发展中央厨房、农商直供、农产品个性化定制服务等新型业态。培育和鼓励市场前景好、成长迅速的农业电商企业发展上市。③探索农村集体经济与社会资本合作新模式,为电商运营资本参与村合作社农产品销售建立多方共赢机制,在弥补村集体电商人才短缺的同时,充分收获电商红利,有效实现农民增收。

5. 完善农村电商公共服务,优化农村创新创业营商环境。①深化“一业一证”改革。将多项行政许可事项系统集成为一张行业综合许可证。例如,调研发现,太仓沙溪镇某锦鲤养殖企业需要《水域滩涂养殖证》《水产苗种生产许可证》《取水许可证》才能在抖音平台销售水产,申请手续较为繁琐。建议借鉴山东聊城经验,将其整合为水产养殖《行业综合许可证》,提升行政审批效能和办事效率,更好地激发农村市场主体创新创业活力。②鼓励金融机构为农村电商提供更多普惠金融产品。建议苏州地方征信部门积极对接淘宝、京东等电商平台和微商、抖音、快手等社交平台,打通苏州本地农村电商户在各平台的数据渠道,为金融机构开发大数据风控模型提供可靠的信用数据,帮助银行形成更多的风险缓释手段,提高银行创新普惠产品的积极性和合规性,多方合力优化农产品电商的金融服务环境。


(作者屠立峰系苏州大学自贸区综合研究院副院长,东吴智库研究员;王要玉系苏州大学商学院副院长,智慧供应链研究中心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