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近日,平望镇举办历史文化名镇专家委员会会议暨人文经济学平望实践主题沙龙,苏州大学东吴智库副院长周永博教授等受邀参加并撰文《在古镇保护与更新中发展人文经济》。文章以平望镇为样本,论述了古镇保护与更新的新实践,并提出发展人文经济的经验启示。现将观点转载如下,以飨读者。
在古镇保护与更新中发展人文经济
周永博 周进
人文鼎盛和经济繁荣历来相互促进、交相辉映,是苏州城镇高质量发展的“双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城市的历史遗迹、文化古迹、人文底蕴是城市生命的一部分”,“文化很发达的地方,经济照样走在前面,可以研究一下这里面的人文经济学”。加强古镇保护传承与改造焕新,是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中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以吴江平望镇为观察样本,深入调研当地以大运河文化带为根脉,用“绣花”功夫做好古镇保护与更新的新实践,在推进新时代历史文化名镇建设中,奋力塑造人文“软环境”、不断提升经济“硬实力”,探索发展人文经济的地方新经验。
一 平望古镇发展人文经济的土壤与底蕴
平望镇发源于5000多年前的龙南原始村落,南宋绍兴五年史书对平望镇已有记载。作为水陆枢纽,平望自古航运交通发达,大运河穿镇而过,周边湖荡星罗密布,呈现“越头吴角、太湖水乡”的自然环境特色、“运河交汇、水街并行”的城镇格局特色、“四河汇集、通运江南”的运河航道特色以及“苏南底蕴、融汇东西”的建筑景观特色。阮仪三教授认为“在大运河沿线历史城镇中,平望传统运河空间尺度保存最好,城镇与运河空间联系最为密切。”平望地方文化具有典型性、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和包容性,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为平望发展人文经济提供了沃土。
1.作为大运河沿线、太湖东南区域的水陆交通枢纽,平望的大运河历史古迹丰富。大运河在平望镇留下了丰富印迹,京杭运河、太浦河、新运河、頔塘河四河交汇,古河韭溪贯通镇域,莺脰湖与大运河融为一体。镇域内完整保留了巡检司旧址、运河故道、古纤道,安德桥、安民桥等文物古迹,船埠港口码头遍布,运河驿站文化与名人史料丰富。现存春秋、晋、隋唐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各年代运河河段,各河段绵延悠长、年代久远、形态丰富、遗存多样,被誉为大运河历史河段博物馆。
2.作为人水相亲、弦歌不辍的江南水乡代表,平望完好延续了水体与建筑聚落共生布局。“城河共生”是大运河苏州段最具特色的文化景观,而平望镇现存文化景观则完整保留了建筑与水体紧密相依的大运河特色。从自然环境来看,镇内现存湖荡54个、河道327条,水域占镇域面积37%。镇内水体类型多样,既有莺脰湖、草荡、大龙荡等大面积湖泊,也有太浦河、新运河等高等级航道,以及古运河、市河等众多小尺度水系。从建筑与环境关系看,平望现存传统建筑依水而建,村落被湖荡合围,呈“天光一色、一望皆平、枕河而居”的景观特色,完好保留了“枕水面湖、双河一岛、水街并行”的明清运河城镇格局。
3.作为原生态保护、赓续发展的活态古镇,平望承载着绵延不断的乡愁和运河人家烟火气。全镇现有文物保护单位10处、控制保护建筑7处、历史建筑39处、其他不可移动文物21处、中国传统村落/市级历史文化名村1处。其中,世界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平望镇历史建筑与文物保护单位建筑总面积超28.9万平方米,核心保护区内80%以上为原住民,很好延续了运河人家传统生活方式,现存20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传统工艺均得到有效保护。经过系统保护与活化利用,吴江区唯一“中华老字号”品牌“平望辣酱”,现已成为百姓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佐餐佳品”,取得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丰收。
二 平望古镇保护与更新的人文经济实践
1.以前瞻顶层设计绘就整体保护蓝图。平望古镇传统风貌建筑集中连片,资源总量多、保护级别高、类型丰富,是大运河遗存的突出代表。近年来,当地注重顶层设计,按照“保护有方向、实施有计划、政策有实招、推进有力度”要求,制定修编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古镇保护暂行办法,实现各类规划与古镇保护充分衔接。通过编制《吴江区平望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平望以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为核心,建立其镇域、历史镇区、历史文化街区、文化遗产四级联动保护体系,围绕“平望水生活”主题培育形成历史文化体验游览路线,先后获评省级历史文化名镇、首批苏州市古镇,溪港村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省级历史文化名村。
2.以全域协同联动落实各项保护措施。近年来,平望注重牵头抓总,探索建立起全镇议事协调机构,成立古镇保护开发管理委员会、中国历史文化名镇领导小组,构建“镇级统筹、局办实施、镇村联合、分工协作”保护管理机制,通过协调研究解决重大问题、推进重要工作事项,实现古镇保护责任落实精准化、古镇保护工作全覆盖。各局办结合自身实际,成立减灾防灾委员会、消防安全委员会等专项工作组,从多个角度加强古镇保护。为充分发挥专家作用,当地还组建了历史文化名镇专家委员会,深入挖掘历史文化内涵,现已编撰出版《风物中国志·平望》《平望史话》《一条大河——太浦河纪事》等著作,形成《平望运河市集研究》《通运江南 缘来平望》《平望的历史文化地位研究》等一批研究成果。
3.以文旅深度融合赓续人文经济发展。得益于大运河对文化交流的带动,平望在传承明清江南地区传统建筑风格的同时,融合了民国时期西方建筑元素,形成了更具多样性的建筑形制。近年来,平望严格落实“真实性保护、完整性开发、永续化利用”,把历史文化名镇保护利用与当地产、城、人三者有机结合起来。特别是2021年以来,以“平望·四河汇集”入选苏州“运河十景”为发力点,按照“常态保护、留改并举、活化利用、点面结合”理念,大范围组团实施京杭大集、运浦湾、大龙荡、长漾里片区有机更新。通过点穴式改造和微更新,赋予传统建筑以新功能。
全面打造“新莺湖八景”,入选世界运河城市论坛大运河创新案例。平望运河文化旅游景区成功创建国家AAAA级景区。运浦湾依托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厚植生态优势,复耕运浦花园和生态廊道,将工业锈带转变为生活秀带。依托大龙荡打造“体育+”产业链,获评全国农民体育健身活动基地。围绕稻作文化、酱作文化,将长漾里打造成为新时代鱼米之乡“最江南”样板区,获评省级乡村旅游业态创新示范产品。此外,相继推出酱文化体验园、苏嘉铁路百年历程展览馆、龙南文化遗址公园等富有特色的文化展馆,居民生活品质和游客体验实现同步提升。
4.以市场导向激活产城人融合新动能。平望作为水运枢纽,因运而生、缘运而兴,历史上航运商业发达,素有“千艘万炯、远近毕集”“居民数千家,物产毕陈、商贾辐转”之记载。尤其是丰富的运河集镇文化遗存,使平望成为大运河沿线城镇繁荣的重要佐证。镇域内河湖荡生态资源丰富,与大运河、历史镇区共同构成水乳交融的自然人文景观,具有生态、商业、文旅等多元开发价值。近年来,平望坚持用市场逻辑谋事,建立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机制,成立文化旅游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吸引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古镇保护更新。围绕文旅产业发展精准招商,设立产业直投基金,发布文旅投资热力图,成功引入大运远见文旅、喜马拉雅、蓝镇、漫村文旅等一批行业领军企业和知名机构,推动老旧厂房、历史建筑、闲置农房活化利用,为历史文化资源注入了新业态、新景观和新文化内涵,涌现出以京杭大集、村上·长漾里、“DAYUN元宇宙”等为代表的一批具有极强示范性的文旅项目,开启了全国首个乡镇文旅元宇宙探索之旅,激活了文旅消费活力,接待游客数量连年攀升。
三 平望通过古镇保护与更新
发展人文经济的经验启示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视察大运河及其沿线古城古镇古街,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彰显出对中华文明传承发展的高度关切和深邃思考。平望在古镇保护传承利用中,积极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探索和发展人文经济的重要指示,摸索出一批具有借鉴意义的发展经验。
1.聚焦历史遗存、提升现代功能,是强化古镇保护与更新的核心要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改造老城、开发新城过程中,要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存,延续城市文脉,使历史和当代相得益彰。”文脉记录着一个地方的发展变迁,凝结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智慧与心血,是地方特色与活力的根本保证。在古镇保护更新过程中,平望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态,经反复比较和科学论证,最终确立以大运河为聚焦点的地方品牌定位,久久为功、持续推进,建立起极具个性化的地方形象,极大提升并巩固了平望在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中的标志性地位。在此基础上,平望镇一方面精心做好“古”的文章,系统实施古河、古街、古宅、古桥等历史遗存修复,依托专家委员会挖掘编纂历史人文典籍,让“莺湖八景”等流动文化绵延不绝;另一方面做好“融”的文章,将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与功能提升相结合,更加系统、多元传承和利用文化遗存,使大运河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实用价值得以更好的呈现。
2.坚持市场导向、发挥市场优势,是强化古镇保护与更新的重要途径。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印发《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意见》指出,要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保护传承工作,充分发挥市场作用。在古镇保护更新工作中,平望坚持“活态运河古镇”理念,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社会关系,统筹构建“多方参与、各方聚力”工作体系。在“平望·四河汇集”建设过程中,平望坚持以市场为导向,通过与头部经营主体合作,采取以运营为导向的规划设计、建设开发,有效提高了项目的内生动力和市场认可度。以“京杭大集”项目为例,在省文投集团指导下,平望与大运远见文旅公司达成合作,有效发挥市场运营主体在文化创意与表达、文旅业态策划与运营等方面优势,对古镇原有老浴室、老粮仓、老旅社等场所进行微更新,植入小镇书房、文化策展、数字文旅等新业态,打造出一系列极具平望特色的文旅项目。
3.坚持人本理念、强化主客共享,是强化古镇保护与更新的最终目的。人民是城市建设的主体,也是城市建设成果的共享者。古镇保护更新工作同样要坚持人本理念,让老居民享受到城镇现代化带来的新变化、新成果。在古镇更新过程中,平望始终坚持从历史风貌保护和民生改善双重需求出发,统筹平衡经济效益与生活气息之间的关系,注重突出主客共享、景社共融、旅居共生。尤其是在古镇核心保护区,平望始终以原住民视角来审视谋划、推动落实,定期组织居民见面会征集意见,邀请居民参与重大决策,尽可能凝聚社会共识,使当地居民能够最大程度支持和配合古镇保护、更新与活化利用。在此过程中,有的居民、游客主动成为古镇志愿者,有的单位主动让出自有场地作为公共空间串通古镇游线,更多的人则主动成为古镇历史文化的传承者和传播者,成为古镇“行走的文化遗产”,为平望古镇有机更新提供了不竭动力。
(本文作者周永博系苏州大学东吴智库副院长,中国特色城镇化研究中心骨干研究员,地方品牌化协同创新中心主任,教授、博导;周进系东吴智库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