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苏州市人民政府研究室《调研通报》2022年第46期刊登东吴智库吴鹏和蔡燊冬研究员的文章《推进苏州大运河文化带高质量发展的几点建议》。文章围绕打造大运河文化带“精彩苏州段”的战略定位,总结苏州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成效与挑战,并从加强统筹协调、融入智能技术、坚持绿色发展、坚持开放共享四个方面为推进苏州大运河文化带高质量发展提出建议。现将全文转载如下,以飨读者。
推进苏州大运河文化带高质量发展的几点建议
吴 鹏 蔡燊冬
大运河苏州段是苏州最重要的古文化遗产之一,当前,苏州正在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全力打造大运河文化带“精彩苏州段”。围绕“精彩苏州段”定位,如何让古运河文化在保护传承中创新发展?如何让千年运河文化与千年姑苏文化交相辉映?如何让经典运河文化融入普通市民生活?这是大运河文化品牌建设的出发点,亦是难点。对此,本文作了专题研究。
一、苏州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成效与挑战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大运河文化品牌培育工作,政、产、学、研协同开发大运河自然和文化资源,积极探索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和利用新机制、新举措,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进一步彰显了深厚的人文底蕴、宜居的生态环境、惊艳的文化魅力。一是完善工作机制。成立苏州市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研究院,形成了“一组一办一院”工作机制。二是改善沿岸生态。制定《苏州市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实施规划》,开展大运河沿线综合整治,加固堤防155.26公里,同步建成高标准休闲健身、文化旅游、绿化景观等基础设施,形成集防洪安全、环境整治、遗产保护、健康休闲、文化旅游功能“五位一体”的生态绿廊。三是成立运河研究智库。2018年11月以来,成立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苏州分院、苏州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和六个研究中心,组建依托高校、政府、企业、行业组成专兼职专家学者队伍。四是建立运河遗产品牌。成立大运河文化旅游发展基金,首期规模5亿元,打造苏州市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四园四带二十六点”和“运河十景”运河文化品牌体系。
当前苏州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还面临以下挑战:一是沿岸生态保护与开发有待进一步统筹。环境不容乐观,京杭运河苏州段沿岸工厂数量依然较多,现有包括苏高新港、相城金月建材等建材集中区域码头和望亭发电厂粉煤灰码头等货运码头72家之多,整体环境有待整治提升。通行相对不便,大运河澹台湖至太浦河段西侧与国道相邻,是重型货运客车南北向必经之路,缺少主城生活区与大运河的步行联系,周边居民可达性较差。缺乏统一标识,沿岸世界文化遗产要素包括盘门、宝带桥、山塘街历史文化街区、平江历史文化街区、吴江古纤道,但各个景点之间较为独立,缺少统一视觉标识及游览路线图。二是文化带建设顶层设计有待进一步加强。由于对大运河沿岸乡镇历史文化资源缺乏整体把握和深层次挖掘整理,个别地方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中采取简单复制旅游景区的建设方案和运营模式,相似的景区、街区、农家乐等大量出现。此类简单模仿行为,既无法满足老百姓差异化、个性化消费需求,又造成大运河文化混乱,甚至有“文化断流”危险。三是大运河文化传播手段方式有待进一步丰富。随着自媒体以及大数据、VR、5G等新技术出现,文化传播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少数地方在大运河文化宣传过程中,依然还停留于使用纸质宣传手册、网站新闻稿等较为单一传统的手段。四是社会民众参与和国际影响力有待进一步激发。目前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还存在“官热民冷”现象,国际知名度也有待提高。
二、推进苏州大运河文化带高质量发展的几点建议
相较于大运河其他沿岸城市,苏州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中有“东方水城”“千年古城”的先天优势,但也面临着“统与分”“守与变”“新与旧”的抉择困难。推进苏州大运河高质量发展,还需在治理、保护、开发、利用等进行深层次思考和谋划,进一步挖掘大运河文化价值、生态价值、经济价值、时代价值和共享价值,广泛传播大运河蕴含的苏州精神、苏州文化,让世界感受苏州运河魅力。
(一)加强统筹协调,实现共同管理,完善大运河之“治”。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涉及城乡规划、水利交通、生态环境、文物保护、非遗传承、文化旅游等多个领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强化市域一体化的理念,从制度和组织层面加强统筹和协调,提升大运河文化带高质量建设的治理能力。一是加强规划融合。目前,国家、省、市都编制了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实施规划,但是落实规划还要依靠沿岸各区。建议运河沿岸各区按照国家、省、市规划精神和内容,做好区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实施规划编制工作,建立大运河文化带规划体系。注重点线面结合,将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规划、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规划与苏州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结合起来,形成规划合力与叠加效应。二是加强组织协调。在苏州市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下,成立苏州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工作专班,成员包括市、区政府机构、高校科研院所、智库、企业等人员,形成一体化管理协调机制,通过多方资源统筹、协调,构建起良好的区域治理环境。设立市、区大运河文化旅游发展基金,组建“苏州大运河文化带发展联盟”,联合市场主体和社会机构,形成市区联动、广泛参与、共享利益、共担风险的投资格局。
(二)融入智能技术,释放全新活力,赋予大运河之“智”。实施“数字运河”工程,结合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手段,让大运河文化“活”起来。一是建立大运河数字公共服务平台。探索引入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围绕大运河文化资源、生态环境等内容,通过遥感技术、无人机、实地调研、文献收集等方式,进行彻底调查,全面摸清底数,建立权威、统一、动态的苏州大运河数据库,在此基础上打造集监测、预警、管理、研究、展示等功能为一体的大运河数字公共服务平台,实现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全天候精准化。二是升级“全息苏州大运河”。运用3D、5G、AR、VR、全息等最新技术打造“全息苏州大运河”升级版,将姑苏桥、运河水、两岸烟火人家实时传输到智能终端,让大运河自然和文化遗产“触手可及”,让广大市民能够线上与线下感受大运河魅力,让全球苏州人有“睹物思怀”“触景生情”之共鸣。三是打造大运河非遗文化数字平台。运用数字技术强化对濒危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抢救性保护,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命名、资助、培育制度,使苏州“人间国宝”倍受尊敬、传承者层出不穷,不断使这种世代相传的“遗产”得到创新,赋予大运河文化生命力,让其永远奔腾不息。
(三)坚持绿色发展,实现城河共荣,呵护大运河之“魂”。大运河是“人与自然”的结晶,大运河灵魂在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编制《大运河苏州段生态环境保护修复专项规划》,以“水—岸—城”为路径,三位一体,推进大运河文化带高质量建设。一是将水生态环境治理放在首位。核定运河流域纳污容量,严格控制排污总量;增加运河生态监测点,加快对运河水功能区动态监测和科学管理;严厉打击非法侵占运河水域、采砂取土、取水等破坏运河生态健康行为;对运河区域鱼类、濒危野生植物资源进行登记保护,确保大运河整体生态环境质量;明确运河各段面责任主体权责,分段实施与强化“河长制”。二是加大岸线生态整治与生态修复。参照长江岸线管理方法,将岸线划分为核心区、缓冲区、控制利用区、开发利用区四类,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严格岸线“四区四线”分区管理和用途管制。在保护水生态系统和各类文化自然遗产、人文景观风貌完整性基础上,在大运河有水河道两岸1000米范围内建设绿色生态廊道,增强河流自然净化能力,绘制并发布“苏州大运河文化带保护区域地图”。三是实现运河与城市协同发展。制定“苏州大运河文化带遗产保护条例(或办法)”,以立法方式处理好遗产保护与城市发展的关系,尽快完成临河高污染企业“关停迁移”工作,严格打击沿河环境违法行为。系统梳理苏州与大运河相伴而生的建筑、风俗、人情、工艺等,将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到文化产业、旅游产业等领域,以多元文艺形式弘扬经典、讲好运河故事。
(四)坚持开放共享,展示运河形象,提升大运河之“品”。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中,要让大运河文化带“亮起来”,成为苏州文化的一张“国际名片”。一是增强运河文化“烟火气”。设立苏州大运河文化带网站以及微信、微博、抖音等公众平台账号,运用现代传媒技术传播大运河之美。鼓励群众游客通过“随手拍”方式,既拍出苏州美景,也拍出管理不足,鼓励网友为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建言献策,在共建共治共享中不断提升大运河保护利用水平。以大运河博物馆、国家大运河文化公园等标志性工程为载体,系统规划设计遗产旅游、水体休闲、慢行休闲、野外休闲等活动,为大众提供感受大运河文化带的体验;引导青少年知运河、爱运河,培育打造“新年走大运”“运河龙舟赛”等品牌活动。二是统一大运河“叙事规范”。组织苏州高校、智库、研究机构从历史、社会、文学、水利、规划等多学科维度对大运河文化进行深度研究,把苏州大运河文化脉络和底蕴讲清楚、弄明白,开发“苏州运河知识图谱”,建立规范叙事逻辑、叙事架构、叙事语言和叙事内容,构建大运河文化带官方话语体系。三是在国际交流中彰显运河魅力。一方面要能“引进来”,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中,以文明互鉴的胸怀融合国际运河保护、传承和开发经验,博采众长,最大限度发挥其应有价值,将大运河文化打造成集苏州文化之大成者的“文化名片”。另一方面要能“走出去”,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要与“一带一路”建设相互贯通,发挥大运河文化软实力作用,与世界知名运河城市建立常态化交流合作机制,以全人类都能感受的文化语言,拓展大运河“朋友圈”,建设“全球化的大运河”,成为世界运河文化中“最璀璨的明珠”。
(本文为东吴智库—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苏州分院、苏州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课题“苏州大运河文化传播策略研究”阶段性成果。
本文作者吴鹏系苏州大学纳米科学技术学院党委书记、副研究员,蔡燊冬系苏州大学校长办公室助理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