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3月26日,《苏州日报》刊登苏州大学东吴智库首席专家方世南的文章《把握“事事心中有底”的工作方式》。文章指出,“事事心中有底”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苏州新实践的根本遵循,“事事心中有底”要求摸清工作底细,坚持底线思维,增强办事底气,把握事物底蕴。现将全文转载如下,以飨读者。
把握“事事心中有底”的工作方式
方世南
“事事心中有底”的要求,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彰显了责任意识和行动力的有机统一,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苏州新实践的根本遵循。“事事心中有底”,要求摸清工作底细,坚持底线思维,增强办事底气,把握事物底蕴。
今年全国两会上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广大干部要增强“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并切实转化为“事事心中有底”的行动力,提振干事创业的精气神,真抓实干、埋头苦干、善作善成,努力创造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新业绩。在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这个机遇和挑战并存的时代,向广大干部提出“事事心中有底”的要求,语重心长,富有哲理,耐人寻味。“事事心中有底”的要求,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彰显了责任意识和行动力的有机统一,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苏州新实践的根本遵循。对于广大干部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恪尽职守,压实责任,勇挑大梁,求实奋进,以足够的韧性、耐心和定力有效应对各种风险挑战,高标准、严要求地完成各项任务,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当好示范、做好表率,有着十分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事事心中有底”,要求摸清工作底细,坚持底线思维,增强办事底气,把握事物底蕴。
一、做到“事事心中有底”,就要摸清工作底细
摸清工作底细,是领导干部做到“事事心中有底”的基本要求,也是做好本职工作的前提条件。“事事心中有底”,就必须对于自己分内的工作情况要如数家珍,对于贯彻落实和推进的各项工作任务要有计划、有预案、有准备。只有胸中有数,心中有底,才能成为有担当、有责任、有能力、出实绩的内行干部,才能在实践中明察秋毫地把握事物的真实情况,洞若观火地预测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游刃有余地应对各种可能出现的风险挑战。毛泽东同志以是否对党和人民事业负责的政治站位高度指出:“领导干部心里有底还是没有底?这不是个小问题,而是个大问题。”这是因为,要在工作中做到心中有底,就要求领导干部必须开动脑筋,勤思善学,必须将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放在心中最高位置,要对自己分管领域的工作情况、自己正在做和将要做的各项工作的基本情况了然于胸,要对上级的决策部署做到心中有数,从而以“时时放心不下”的细致谨慎心态,以认真负责、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做好每一项工作。如果领导干部心中没有底,必然会成为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糊涂官”,成为遇事推诿不负责任的“躺平官”,成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一问三不知的“慵懒官”。还有一些领导干部,虽然也想做事,工作上也有朝气和激情,但由于坚持主观主义、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工作作风漂浮,不细心,不踏实,心里没有底而盲目行动,成为被老百姓讥讽的那种“情况不明拍脑袋,心中无数拍胸脯,决策失误拍屁股”的“三拍干部”,结果事与愿违,贻误时机,造成损失,后悔莫及。要摸清工作底细,必须深入实际、深入群众,虚心地拜群众为师,促使能力水平提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人民面前,我们永远是小学生,必须自觉拜人民为师,向能者求教,向智者问策。”
二、做到“事事心中有底”,就要坚守思维底线
坚守思维底线,是领导干部做到“事事心中有底”的重要思维红线,也是防止工作失误的底线。坚守思维底线,就是要倡导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强调的底线思维,将“事事心中有底”自觉地转化为必须牢牢守住的思维底线,以防止工作和人生的重大失误。坚持底线思维,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科学分析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面临的复杂形势,对于各级领导干部如何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所提出的一种辩证思维方式。要做到“事事心中有底”,就必须坚持底线思维,要通过深入研究和把握外部环境深刻变化以及我国改革发展稳定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牢牢地守住不发生各种风险特别是系统性风险的底线,认真做好凡事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结果的各种思想准备,将党中央各项决策部署认真“落实到底”,坚决防止各种“灰犀牛”甚至“黑天鹅”事件发生,尽力避免犯颠覆性错误。坚持底线思维,还要求领导干部敬畏权力、敬畏文化、敬畏自然,心中常存戒惧、头脑时刻警醒,牢牢守住廉洁自律、洁身自好以及民主化、法治化的底线,要堂堂正正做人,踏踏实实做事,坚守廉洁纪律,勇于自我革命,常怀律己之心,经得起各种诱惑,坚决守住做人、做事、交友的底线,守住正确的人生轨道,保证自我和工作不偏离。
三、做到“事事心中有底”,就要增强办事底气
增强办事底气,是领导干部做到“事事心中有底”的行为特征,是提振干事创业精气神的心理动机。“事事心中有底”是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的有机统一,是责任意识和行动力的有机统一,是心中有底和实践有为的有机统一。做到“事事心中有底”,就具备了激发拼搏奋斗的底气和勇气。人是有精神斗志的理性动物,激情、热情是催人奋进的强大精神动力。任何伟大事业的背后总能找到一种伟大精神,伟大精神成就了伟大事业。改革开放以来,苏州在实践中形成的“三大法宝”,即张家港精神、昆山之路、园区经验,其敢于争先、勇于创新、借鉴圆融、追求卓越的精神,就是“事事心中有底”所表现的精神。“三大法宝”在中国改革开放浪潮中应运而生,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不断增添新内涵,是源远流长中华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时代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苏州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新时代开创新的伟业,必须大力弘扬。如果萎靡不振,不思进取,贪图安逸,丧失斗志,只能不战而败。只有“事事心中有底”,才能将有底和有为紧密地结合起来,在实践中主动地分析情况,认真地做好调研,拿出详细的解决问题的方案,达到胸有成竹,登高望远,将昨天、今天和明天紧密联系起来的思维境界,具备不畏任何强敌的勇气,不怕任何困难的锐气,办事既谨小慎微又雷厉风行,既大胆创新又求真务实,既深谋远虑又敢作善为,秉承“办法总比困难多”的理念,坚定信念,突破思维定势,挑战各种极限,不惧任何艰难险阻,不怕任何惊涛骇浪,找到更好解决困难的办法,得到预想结果,实现美好梦想,着力在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中作出开拓性贡献,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航船行稳致远。
四、做到“事事心中有底”,就要把握事物底蕴
把握事物底蕴,是领导干部做到“事事心中有底”的本质诉求,是在探索和遵循客观规律中做好工作的根本遵循。事物底蕴是反映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深刻意蕴,需要透过现象把握事物的内在联系。要从经验型干部上升为理性型干部,就必须悉心探索和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这样才能在工作中坚持做到主观和客观的统一,理论和实践的统一,必然和自由的统一。马克思主义认为,客观规律是客观事物固有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是不以任何人的主观意愿为转移的,违背客观规律必然会遭到规律的惩罚。人虽然具有能动性,但是人的能动性对应的是人的受动性,即受客观规律的制约性。历史和现实都证明,所有的人,不管其权力多大,地位多高,有多聪明,都是受动性和能动性的统一。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自觉地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在不断深入地探索和遵循客观规律中发挥能动性,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地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按照客观规律和科学规律谋划发展”,发展必须是遵循经济规律的科学发展,必须是遵循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是遵循社会规律的包容性发展。苏州要切实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在科技创新上取得新突破,在强链补链延链上展现新作为,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上探索新经验,在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上实现新提升,这就必须以“事事心中有底”的本质要求,更加积极地探索和遵循自然界发展规律、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规律、人类文明发展规律,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苏州新实践高质量发展。
(作者方世南系苏州大学东吴智库首席专家;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苏州专家咨询团专家)
相关链接:引力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