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近日,苏州大学东吴智库副院长周永博、屠立峰接受苏报融媒记者的采访,就当下“沉浸式文旅项目成为新业态、新产品”这一话题发表看法。现将报道转载如下,以飨读者。
沉浸式项目如何撬动文旅大市场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大数据、虚拟现实等新技术在文旅领域加速应用,沉浸式文旅项目不断涌现,有效增加了市场供给,成为广受关注的新业态、新产品。
不久前,苏州湾数字艺术馆成功入选国家首批全国智慧旅游沉浸式体验新空间。记者注意到,从演艺到夜游,从展览到街区,目前苏州沉浸式文旅项目已经遍地开花,成为科技支撑文旅产业发展的重要内容。这些项目运营情况和市场反响如何?又该如何更好地撬动文旅大市场?
高科技搭建起的“新世界”
春赏百花秋望月,夏沐凉风冬听雪。光与影的交织中,声与色的变幻里,苏州四时风物在眼前交替呈现。花窗、亭院、太湖石等典型的苏州符号和元素,构建出一个唯美静好的苏式场景,唤醒了观众内心的江南记忆。如果轻触按钮或是走近互动装置,还可以探索苏作器物的精工巧思,感受苏作艺人匠心营造的精神与品质;置身于苏州古典园林的经典场景,体会苏式的闲情志趣与风雅浪漫。这是记者在苏州湾数字艺术馆“感知苏州”区域获得的体验。
苏州湾数字艺术馆内的“感知苏州”空间
行走在艺术馆内,俯仰之间皆是高科技搭建起的“新世界”。比如参观者伸出手靠近史前岩画,就像举起了一个火把,照亮了墙壁上的岩画图案,发源于云南沧源的岩画图案仿佛活了起来;在“纸上乾坤”区域,参观者在屏幕前来回踱步,水墨的笔触就会随之在屏幕上律动,给人“以身代笔”的即兴交互体验;而在“未来灵感城”,参观者可以穿越“虫洞”进入多维空间,也可以化身园艺师进行花卉创作,还可以在虚拟世界里定制个人专属形象。
新奇有趣,又有文化氛围和互动效果,这是苏州湾数字艺术馆给记者的印象。在“画游千里江山”故宫沉浸式艺术展区,宋代王希孟的传世名画《千里江山图》通过数字化技术在宽达十多米的屏幕上动态呈现,让参观者体验到“自在山水境,人在画中游”的境界。“有了数字技术赋能,我们对传统文化艺术有了更加直观立体的感受。”在展厅现场,从事建筑设计工作的陈先生这样告诉记者。
运用现代技术营造出的星球幻象空间
“作为智慧旅游沉浸式体验新空间,这是我们公司在国内打造的首座全场景数字化艺术馆。”苏州湾数字艺术馆品牌负责人韩培朴介绍,“我们试图用数字技术打破传统展览空间的限制,有机融合现代科技、传统文化和艺术作品,构建起一个充满生机、无限丰盈展陈空间,给观众带来沉浸式、互动式的全新体验。”据了解,自去年3月开馆以来,艺术馆已经吸引了超过20万人次的参观者。
打开文旅产业的“新大门”
从早期的密室逃脱、剧本杀,到如今的沉浸式景区、街区、艺术馆,在技术更新与游客消费升级的双重作用下,沉浸式体验项目打开了文旅产业的“新大门”。
夜幕降下,灯光亮起,短暂沉寂后的拙政园再次迎来众多游客。与白天不同,他们欣赏到的是运用现代科技演绎出的园林光影和空间诗学——拙政问雅。“三五之夜,明月半墙”的唯美意境,流水潺潺或花开鸟鸣的壁画,以及古树凉亭之下绕耳不绝的昆曲,无不让人感到惊艳。
“拙政问雅”夜游项目入口
“‘拙政问雅’是全国首个经过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监测中心全面评估的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活化利用项目。”作为“拙政问雅”项目的建设方和运营方,景天成(苏州)文化旅游发展公司董事长施莉雅告诉记者,项目遵循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深度挖掘拙政园文化美学价值,借助声光电等技术媒介,多维度展示中国古典园林的山水观、宇宙观。“项目推出4年来,收获了良好的社会反响,2023年游客超过5万人次。”她说,目前,“拙政问雅”获得全球世界遗产教育创新案例奖、“中国服务”旅游产品创意案例、江苏省智慧文旅示范项目等多项荣誉。
从“看景”到“入景”,从“互动”到“换装”,沉浸式文旅项目也在不断进阶。今年春节期间,苏州吴宫御宴酒店推出的年席活动走红网络。吴宫御宴是以苏州传统市井生活和街巷文化为创作背景,结合古代宫廷宴饮、礼仪、游乐、美学等元素,采用现代舞美科技打造的沉浸式文旅空间。整个场景围绕明成祖朱棣时期,太子朱高炽来到状元之乡苏州招揽贤士,开鹿鸣宴的故事展开。项目的一大特色在于“角色扮演”,每位客人都要穿上古装,化身古人,带着角色任务穿行于钱庄酒肆、当铺赌场、学堂箭坊,沉浸式体验古代苏州人的生活。在鹿鸣宴上,客人还可以通过对对联等形式“考中”状元,享受“春风得意马蹄疾”的快乐与满足。项目在社交平台上收获了不少网友的高分评价。
近年来,苏州还推出了“浮生六记”“木渎往事”“声入姑苏”等一批沉浸式文旅项目,各大文博场所也结合自身特色推出了不少沉浸式体验项目,在丰富文旅业态的同时为激发文旅消费活力提供了新方向。
更好拥抱沉浸式“新蓝海”
沉浸式观影、沉浸式演出、沉浸式旅游……不知不觉中,“沉浸式”已经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去年9月发布的《2023中国沉浸产业发展白皮书》显示,2023年中国沉浸产业预估总产值高达260亿元。
文化和旅游部发布的《“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和《“十四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中,均提出打造“沉浸式体验项目”的目标。而在去年苏州发布的《关于推进苏州市旅游度假区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中,同样提出“加大体验性、沉浸式文旅项目开发力度”。
“作为融合了数字技术、光影技术、文化创意等元素的新型文化场景,沉浸式体验项目大大增强了文化旅游的故事性、体验性、参与性和互动性,为文旅产业发展和扩大文旅消费注入了新动能。”苏州大学东吴智库副院长周永博认为,但是在市场需求井喷和国家政策利好的双重加持下,大量资本涌入沉浸式消费领域,开发各类沉浸式消费经营场所,也导致出现项目同质化和粗制滥造的现象。
对此,苏州市民刘兰兰表示认同。“去年我在苏州体验了一个沉浸式项目,没想到去成都旅游的时候,又遇见了几乎一模一样的场馆,让我对这种项目的印象大打折扣。”作为一名90后,她经常与朋友前往沉浸式场馆放松休闲,在她看来,部分项目只是打着“沉浸式”的招牌,其实和传统游乐项目没有太大区别,还有的去了后感觉“不值那个价钱”。
“沉浸式项目属于典型的体验服务,只有让消费者体验到与日常生活不同的趣味,才能形成良好的口碑效应。”苏州大学商学院副教授屠立峰表示,因此,沉浸式体验项目的开发者在综合利用现代科技、灯光声乐、古典美学等要素的基础上,还要提炼出足以激荡目标消费者内心的元素,让项目效果高于消费者预期,才能收获成功。“沉浸式体验项目不能一味追求新奇,还要结合城市特色、传统文化打造出更具个性化、本土化的产品,只有这样才能把‘短暂流量’变‘长期留量’,从而更好地拥抱沉浸产业‘新蓝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