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近日,苏州大学东吴智库副院长屠立峰接受《引力播》、《苏州新闻》等媒体平台的采访,就快递行业新规落地、苏州企业科技创新发展等话题发表看法。现将报道整理汇编如下,以飨读者。
新规来了,快递能到家门口了吗?
3月1日,最新修订的《快递市场管理办法》正式施行。不少用户静观其变,而“最高罚3万”的表述则吓退了不少快递小哥。记者第一时间采访了快递从业者及相关专家,看看新规对从业者影响几何?
从社会关注度来看,修订后的条例最为引行业关注的规定便是,未经用户同意代为确认收到快件或者擅自使用智能快件箱、快递服务站等方式投递快件的,由邮政管理部门责令改正,予以警告或者通报批评,可以并处1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处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的罚款。
“总体来说对我们影响不大。”苏州日报南门站快递网点站长黄祜兵说。该站点与京东合作,负责片区投递工作,此前黄祜兵已对站点配送员进行新规宣导。“可能对于一些半日达,准时达的履约服务有挑战。”黄站长说,京东配送中包括12点或15点之前完成的准时达订单,假如一直联系不上用户便会造成时效不达标的后果。据悉,京东目前考核标准还是维持原样,要求网点每天的投递率达98.5%。黄祜兵透露,以往站点如果出现快递员未经用户同意便投放到驿站或代收点的情况,一单罚款200元,如果超过两单则直接暂停快递员的工作。“总体来说直营快递品牌比较严格,人员、薪资待遇也比较稳定。”
记者获悉,一些直营快递品牌通过App设置和电联的方式,了解客户收件偏好和需求,提高按需上门的履约率。此外,顺丰从去年3月份开始,发动消费者的监督作用,推出假如派件不上门,承诺必赔付服务。
苏州大学东吴智库副院长屠立峰表示,快递投递应该是让收件人提前有权选择收件方式。对于快递公司而言,除了培训快递员的技能和服务态度外,还要借助数字化转型,开发便捷高效的短信或语音提示功能,让收件人不用下载App,即可实时看到快递的状态,并且对收件方式提前作出选择。与此同时,促进智能快递柜服务企业与快递公司合作发展,既要肯定智能快递柜的积极价值,也要尊重收件人,避免在收件人不知情或不愿意的情况下,简单粗暴让收件人去快递柜取件,甚至因为延期取件而承担相关费用。
江苏法德东恒(苏州)律师事务所律师王杲璠表示,包括此次修订实施的《快递市场管理办法》在内的各类规章中主要强调约定投递的概念。虽然并没有明确出现送货上门的字眼,但是用户填写的快递地址是首要约定的投递地址,在收件人未明确其他收件方式和地址时,应当送达。“只有收件人同意放到丰巢柜或者驿站才可以放,否则就有可能被处罚。”
与2013年的规定相比较而言,此次修订后的条例更加具体。苏州市邮政管理局市场监管处处长钱婵斐告诉记者,除了快递配送外,此次条例还要求快递企业进一步明确快递服务范围到建制村、社区,以便消费者能够清晰所在区域能否提供快递服务。而对于来源不明的快递,经营快递业务的企业需要提供寄件人的姓名(名称)、地址、电话等必要信息。
“处罚并非目的,我们希望快递总部企业能够积极发挥作用,依照法律规定优化末端投递服务操作规范流程,强化信息系统支撑,完善考核办法,减轻快递员压力,促进行业良性循环,提升快递服务水平。”钱婵斐说。
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创新苏州交出亮眼成绩单
(以下文字部分根据视频整理)
去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指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过去一年,苏州紧紧围绕“在科技创新上取得新突破”,纵深推进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主承载区建设,以科技“硬支撑”提升产业“硬实力”。
2023年,创新苏州交出了亮眼成绩单: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76家、全国第一;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超2.5万家、全国第一;潜在独角兽企业75家、全国第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超1.57万家、全国第四;“上海—苏州”科技集群全球第五;独角兽企业17家、全国第六,预计全社会研发投入超1050亿元,占GDP比重超4.1%,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
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力军,走进英诺赛科(苏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一组组智能制造设备正按照设定参数有序生产。自2017年落户苏州以来,企业通过自主研发,攻克世界难题,开创了8英寸硅基氮化镓外延与芯片大规模量产的“全球先河”。
“对于中国半导体来说,这几年我们一直被限制、被‘卡脖子’。在氮化镓领域,我们实现了领先,取得了很多方面的世界第一。我们站在了(氮化镓领域)领头羊的位置,为中国赢取了一次在半导体领域领先世界的机会”,英诺赛科(苏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运营副总裁李新华表示。
依托全球最大的8英寸硅基氮化镓量产线,英诺赛科积极抢占行业竞争制高点。去年,企业业绩实现三倍增长,还在吴江汾湖启用了全球研发中心,在消费电子、工业与数据中心、汽车电子等多领域实现创新应用。李新华告诉记者,“硅基氮化镓双向增强型芯片”是英诺赛科在行业中的首创,也是全球首款导入手机内部的氮化镓芯片。它实现了体积减少64%、峰值功率发热降低85%,同时大大提升了快充的效率。
过去一年,苏州突出技术攻关,产业创新能力加快提升。在新能源领域,苏州深化产学研合作,在光伏赛道上,已实现材料、组件、设备、配套等全产业链发展。
在常熟仁烁光能有限公司150兆瓦钙钛矿光伏组件生产线上,一块块导电玻璃正经过加工,形成新结构钙钛矿叠层电池。相比于传统晶硅太阳能的复杂工艺,钙钛矿电池生产工序简单、成本更低,其光电转换率超过30%,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科技部门以立项的方式支持我们开展钙钛矿方向的基础研究,为人力、财力提供了充足的保障;同时,打通高校科研成果和产业发展的通道,让科研成果不仅是一张张专利,更可以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南京大学教授、仁烁光能有限公司董事长谭海仁表示。
过去一年,苏州突出产业强基,创新企业矩阵持续壮大。成立全国首个市级科技招商中心并实体化运作,通过“以赛代引”机制,先后赴北京、西安举办全球科技创业大赛,开展重点细分领域项目招引,引进科技招商项目超1万个。全市高新技术企业15717家,较上年增长16.7%,占全省总数的30.3%,净增2244家,保持全国第四;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数2.54万家。
硕果累累的背后是一系列率先、创新举措助燃策源创新。出台苏州首部科技创新促进条例,制定《苏州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主承载区行动方案》。布局海外离岸创新中心达26家,首创推出“科贷通集群贷”新模式,创新保险险种,建立科技保险风险补偿机制等可复制的经验和做法,架构了符合科技创新规律的现代制度和政策体系支持创新。
在苏州大学东吴智库副院长屠立峰看来,苏州聚焦国家需求“基本面”、科学技术“无人区”以及产业经济“主战场”,积极构建与国家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创新链和创新生态,构建“国家队+地方队+企业队”的科技创新体系,推动重大科学发现、原始源头创新和技术突破,对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带来长期、广泛、深远的影响。
苏州市科技局局长徐积明表示,下一步将大力实施科技创新“八大工程”,全力服务科技自立自强,加快推动重大科创平台建设,狠抓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着力培育壮大一批引领行业技术发展的创新型领军企业,引育一批掌握关键核心技术的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加快推动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资金链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主承载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