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5月27日,市委研究室、苏州大学东吴智库、苏州日报报业集团联合举办“打造太湖世界级湖区”战略研讨会,邀请知名专家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不同领域,为苏州打造太湖世界级湖区建言献策。江苏省委《群众》杂志社副总编辑、南京大学教授李程骅介绍了苏锡常三市共同打造世界级创新湖区的举措,提出了环太湖区域的战略定位,明确了苏州推进太湖世界级科创湖区的重要方向。现将专家观点及视频摘编如下,以飨读者。
苏锡常共同打造世界级创新湖区的战略思考与路径建议
李程骅
(本视频系原创成果,仅供读者学习交流使用,如需转载摘编,需征求演讲专家本人同意)
太湖流域目前是高新技术研发机构、绿色生态资源的集聚地。苏锡常三市共同打造世界级创新湖区,不仅是一种共识,并且有着光明的前景。在2019年12月发布的《长江三有洲区城一体化发展规划编要》中,着重强调推动上海与近沪区城及苏锡常都市圈联动发展,构建上海大都市圈。2020年12月,《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发展规划》中支持环太湖科技创新带发展。2020年江苏“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要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建设世界级生态湖区、创新湖区。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上海大都市圈、长三角G60科创走廊、苏锡常都市圈、苏皖合作示范区等国家和区城重大战略都在环太湖区域交汇叠加。
近年来,环太湖地区基础建设加快升级,目前已经成为长三角的核心腹地和上海大都市圈的核心区域。苏锡常三市正围绕着环太湖科创圈协同发力。苏州“十四五”规划中强调要协同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支持吴江建设长三角绿色智能制造产业示范区,加快共建环太湖世界级湖区,推动环太湖地区统筹规划建设。无锡“十四五”规划重点强调要将太湖湾科技创新带作为“头号工程”,加强与苏州、常州、湖州、嘉兴等环太湖城市联动。无锡太湖湾区拥有无锡市90%的省部级科研院所、90%以上的生态旅游资源、70%的高层次人才、60%的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和34.3%的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提出要对标华盛顿湖区,打造一个科、产、城、人融合的世界级创新湖区、产业湖区、生态湖区和宜居湖区。常州当前重点推进西太湖科技产业园、西太湖国际健康城和文化、体育等方面建设,打造西太湖“两湖生态创新区”、“最美湖湾城”等。当前,太湖流域八地“两区六市”共建环太湖科技创新圈已走向一体协同,国家和区域重大战略在此交汇叠加。因此,从战略判断上,上海大都市圈空间范围内的太湖世界级创新湖区是基于世界级城市群的“内湖”。展望未来,环太湖世界级创新湖区的建设成效,将直接决定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的前景与辐射带动力。
长三角一体化中的环太湖区域战略定位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界定:一是太湖是上海大都市圈的内湖,环太湖世界级创新湖区是上海大都市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的重点和中心区域。二是太湖区域是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的空间C位。三是太湖区域是长三角区域协同发展的创新集群链接平台,多重国家战略中的环太湖发展,环太湖科创圈与长三角发展轴带、现代化都市圈的物理链接与战略契合,在三省一市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进程中的链接作用。四是环太湖区域未来应是“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的“放大版”。
环太湖区域作为世界级城市群的内湖,能级的提升需要对标世界级创新湖区。第一个对标美国的华盛顿湖,众多跨国公司与500强总部云集,湖畔拥有顶尖大学,科研氛围浓厚,培养了众多顶级科学家。第二个对标美国旧金山湾区,拥有世界知名科技企业,是世界上最重要的高科技研发中心,湾内高校众多,人口素质高,是美国的科教创新重地。第三个对标东京湾区,东京湾区为代表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建设模式得到了国际的普遍认可,湾区集中了日本70%以上的重大科学基础设施。
打造环太湖科创圈要做好顶层设计,健全共建机制跨区域协同发展。东太湖、北太湖、西太湖、南太湖,都属于环太湖创新区域,不能同质化竞争,应是更高层次的科创与高端产业链条化合作,走系统化区域的有机融合之路。建议从更高的省级层面建立联合规划统筹机制,苏锡常三市内部各板块也需要整合,这其中苏州的空间最大,有北太湖望亭镇、苏州科技城、吴中太湖新城、吴江东太湖度假区的科创带。要打造太湖世界创新湖区的先导区域、核心区域、主体区域,增强对其他区域的辐射带动能力。具体而言,首先,要联手打造国家级科创平台,姑苏实验室、太湖实验室等高端平台要协同分工与联动创新。其次,在上海大都市圈的空间价值发现中,面向未来产业,共建企业主导的新形态研发主体。再次,壮大上海+环太湖整体“通勤”的新型企业家群体,优化大都市空间网络体系的“头部资源”配置,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率先在沿湖开辟无人驾驶线路。最后,打造对接上海虹桥国际商务区的国际标准化企业服务体系,提升现代服务业能级。
积极建设太湖世界级科创湖区,是苏州高站位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的重大使命。在“十四五”和未来一个时期,苏州要发挥在上海大都市圈、沪宁产业创新带以及环太湖地区的区域中心、产业高地、创新枢纽以及绿色生态环境的集成优势,瞄准国际一流创新型城市的建设目标,在打造世界级科创湖区中发挥作用,绘就“大湖大城”的新场景。在具体推进中需要注意以下方面:
1.主城空间格局要加快向湖区延伸。在城湖一体的空间中实现苏州生态、科技、研发等资源要素的集群化整合提升,实现城市发展空间的再平衡。以苏州为主要承载地的太湖世界级科创湖区的规划建设,应该辐射全域苏州,并与沪宁产业创新带、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等实现融合互动。
2.发挥苏州雄厚产业基础和沪苏同城化优势。建设与上海虹桥中央商务区、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以及自贸区临港片区联动的产业链创新链延展机制。让苏州沿太湖地区的产业园区无缝承接技术成果转化,加快形成功能性的特色产业集群,为苏州及长三角的未来产业发展先行探路。比如,对接上海大飞机组装基地的研发流程与产品配套,在环湖区域搭建航空产业链的平台基地。围绕新能源汽车与人工智能、无人驾驶等新兴领域,构建高端化产业集群与新兴数字产业的新业态、新场景,以此提升苏州对顶级科创资源聚集能力,助力实现打造长三角核心区域创新策源地的目标。
3.多方协同共建太湖世界级创新湖区。环太湖地区是长三角的核心区域,以上海为龙头的扇形辐射空间决定了苏州在环太湖科创圈的综合带动效用,以及在苏锡常环太湖区域的规模发展优势。苏州的率先之为,将使更多的创新资源向此聚集,新的产业基地、园区、载体、创新主体等都可找到适合的空间位置,服务能级的新平台,促进苏州环太湖地区彰显科创空间的综合优势,成为上海都市圈创业、生活、创新资源的最佳聚集地。
4.面向环太湖区域打造“人到苏州才有为”的高端科创平台与品牌。从上海虹桥国际商务区、淀山湖华为研发总部、到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的吴江区域与东太湖,近百里的科创企业园区、开发区和高新区等,已经形成了高端研发人才、产业人才聚集的连绵带,在一定程度上贯通了一条沪苏共享的人才之路。建议围绕世界级科创湖区的人才支撑,制定更有效的创新人才招引政策及措施,在环太湖地区聚集起更多的创新载体、激情主体与人才队伍,成为上海大都市圈与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中最有引力的创新创业高地、梦想承载之地、价值实现福地。
(本文作者系江苏省委《群众》杂志社副总编辑、南京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