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5月27日,市委研究室、苏州大学东吴智库、苏州日报报业集团联合举办“打造太湖世界级湖区”战略研讨会,邀请知名专家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不同领域,为苏州打造太湖世界级湖区建言献策。南京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院长、江苏省城市经济学会会长张鸿雁借鉴世界级湖区发展智慧,结合苏州政策、交通、生态、产业、文旅、文化等优势,提出了十二条创新突破路径。现将专家观点及视频摘编如下,以飨读者。
太湖世界级文旅产业群与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发展创新战略
张鸿雁
(本视频系原创成果,仅供读者学习交流使用,如需转载摘编,需征求演讲专家本人同意)
旅游是一个城市投资的环境和前提。放眼全球,一线城市、科技实力强劲的海湾与湾区都是旅游城市。同样,全球科技实力强劲的地区都伴随着人才的集聚,当地旅游业态是吸引人才进入并集聚的重要因素。一个城市旅游业的发展与其文化底蕴息息相关,也为区域的创新提供了充足动力。创新土壤比创新本身更重要。因此要拉近太湖与世界的距离,让世界听见太湖的声音。
一、环太湖区域的全球视野与地方智慧
苏州要提高国内旅游业地位,增添文旅产业活力,需明确六大战略定位与重要目标:一是打造世界级文旅融合创新型产业集群;二是打造世界创意产业集群和创意人才高地;三是打造现代文化科创型的“硅巷城市圈”;四是打造环湖文旅景观交通体系;五是打造后现代开放型湖滨公园城市;六是打造现代化高品质国际化消费旅游目的地。
世界级湖区既具备全球性,又反映地方性。其文化区域影响力与地方经济硬实力密切相关。优质自然环境、生物资源、创新生态和浓郁人文底蕴,创造高品质湖区生活方式,是汇聚高端创新人才的永恒吸引力。
湖区经济有以下发展趋势:一是湖滨城市由原来的隔水相望各自发展,逐渐演变成以水相连共同繁荣;二是湖滨区域具备与生俱来的景观资源基础和生态旅游价值,文旅产业优势明显;三是基于水域自然形成的圈层联动关系,滨湖空间往往更易形成带状或环状经济共同体;四是水路并举的交通网络逐步形成,有利于区域一体化发展的高速通融空间。
环太湖区域位于长三角城市群的中心点,是上海大都市圈的“生态绿心”,江南地区的“文化核心”,长三角的“经济重心”。太湖拥有2338平方公里的水域面积,湖岸线全长393公里,具有良好的地理位置优势;环太湖区域是名副其实的江南文化发源地;环太湖四市苏州、无锡、常州、湖州拥有共2800多万人口,为长三角地区人均GDP最高地区。发展至今,环太湖区经济经历了四次变迁:第一次变迁为农耕渔歌时代,此时农业商贸较为发达;第二次变迁为工业水岸时代,工业体系逐渐完善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太湖污染;第三次变迁为信息科技时代,新兴产业集群开始发展;第四次是数字智慧时代,强调数字智慧。从后现代意义上讲,第五次变迁应该从错位发展走向共生共荣,从外向拓展走向内生增长,从对标找差距走向创新超越,前瞻布局打造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
二、推动太湖世界级湖区建设中的苏州优势
一是政策机遇。在长三角一体化战略中,吴江成为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扬子江创意城市群将苏州作为创意经济增长极。二是交通区位。“公铁水空”立体化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完善的过程中,苏州要创造自己的独立硬核。三是生态价值。苏州水网密布、江河横纵,绿色生态网络基本形成。四是产业实力。苏州各区市均在发展数字经济、文化创意等新兴产业,科技创新实力连续位居全省首位。五是文旅实力。苏州旅游资源供给丰富,苏州园林品牌强势,并与环太湖其他三市存在竞合关系。六是文化内涵。江南文化作为一个广义文化概念,在不同地理区域和空间形成了不同的文化特质与地点精神,苏州是江南文化最具代表性的空间表达,可以说,读懂了苏州,就读懂了江南。苏州应有效利用自身优势,从“临湖发展”走向“拥湖而兴”、从“生态保护”走向“价值释放”,以一种东方眼界、一种城市态度,开启全新太湖时代。
三、发展创新突破路径和伟大抱负
1.树立大局观、整体观、长远观、系统观。①确立共同体意识、一体化行为准则,形成休戚与共的太湖命运共同体、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文化共同体,着力守护太湖长远价值,构筑城湖一体生态价值高地。②从全球化竞争和全球文化产业价值链构建意义出发,围绕太湖文旅发展国际化战略和文化软实力提升高度着眼,打造世界认同价值符号。
2.推动“大湖湾、大花园、大廊道、大都市区”建设,打造世界知名湖岸生活,建设中国山水文化的湖区标杆。①通过尊重自然和生态修复,实现“再生性”持续发展;②激活与互通地方民俗文化,挖掘山水造物时间价值内涵;③转变静态湖景为动态情景,情景之间的转换流畅、生动衔接;④坚持功能实用主义与舒适主义至上的生活美学新主张。
3.打造全球视野的科创原点、知识引领的智慧湖湾、蓝绿交织的生态图景、山水人文的诗意栖居。①构建形成生境、城境、智境三境合一,探索体现太湖文明传承演化、容纳未来的空间。②搭建现代服务业的融合发展的产业生态平台、创意产业集聚平台、展览展示平台、国际品牌首秀、文化艺术首站首演平台、跨界企业交流商务平台等,打造永续创新的智造引擎,领秀山水的未来典范。
引领,集聚高端要素,突出重点区域。聚焦金融、航运、商贸、科创、旅游、文创等主导产业,围绕绿色低碳、总部经济、科技创新、文化创意四个领域,培育价值园区,作为集中承载生态功能、文化价值、民生服务、创新发展的高质量空间。
5.环湖于民,强化公共空间供给。在太湖沿岸风景基础上有序打造游轮休闲、文博非遗、音乐演艺、艺术商业等空间游线,培植主题市集、沉浸小剧场、艺术水街、特色渔港等场景,结合未来都市、低碳科技、先进智造、田园水箱风貌区构建水生态科技、水主题娱乐、水生活度假先锋地。
6.坚持“水叙事”方式,将水特色和生态优势转化为城市软实力。①推进滨湖海绵城市试点建设,重点推进碳中和发展实践区建设,倡导用生态绿色技术引导滨水空间生态绿色城区建设。②以生态优化推动产业优化,湖区经济将推动资源导入从“产业优先”转向更高层次的“生态优先”。
7.将城市生活引向水边,人文情感回归水岸,形成富有节奏的太湖天际线。结合湖城关系的功能分区,强调基础设施的旅游化改造、数字科技智慧化应用、产品业态精准化构建,错位协同打造多级、紧凑、绿色的最生动轮廓线,成为长三角世界级创新集群的智慧中枢、世界级湖区对外交往的风景中心。
8.加强复合型人才培养与储备,推进太湖文旅人才计划。面向科技类、创意类、艺术类三个文旅领域,着眼政府管理、产业经营、科技研发三个方向,引进与培育多级别、高素质、实战型文旅人才。
9.构筑平台经济优势,打造流量型多业态引擎。①率先布局KOL关键意见领袖生产和MCN网红经济服务平台,启动意见领袖收编和项目合作机制,充分放大太湖流量公益价值和市场价值。②在太湖沿岸A级景区、国有闲置资产、古村古镇、文旅消费项目中入驻数字沉浸式产业内容与IP服务,为全域体验和文旅价值实现提供全新载体和展示窗口。
10.推动交旅融合假设,结合枢纽经济,丰富“第一印象”场景。①打通“三铁”流量与太湖连接关键环节,有机植入“枢纽+高端商务商贸”“枢纽+精品酒店会展”“枢纽+特色康养医疗”和“枢纽+品质生活服务”等融合发展场景,形成“站引人聚”“商行两行”示范效应。②实现交通工具旅游产品化,如太湖“流动博物馆”巴士专线,突破传统意义上的文化传承,制造更多新奇的太湖畅游新体验。
11.聚焦太湖创意品牌塑造,促进区域一体化发展。聚焦太湖世界身份识别品牌化塑造,举办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创展示、时尚发布、影视科技、动漫电竞等多主题的顶尖品牌活动,充分诠释塑造“世界手工艺与民间艺术之都”品牌知名度,积极利用苏州创博会等大型会展溢出效应,扩大太湖龙头城市创意集聚力。
12.完善政策保障机制,营造良好创新氛围。设立太湖文旅专项发展基金,完善行管扶持政策和金融服务,合理安排重大文化创意产业项目用地计划指标,为未来新兴创意产业提供充盈的资金支持与充足的土地承载。
(本文作者系南京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院长、江苏省城市经济学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