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5月27日,市委研究室、苏州大学东吴智库、苏州日报报业集团联合举办“打造太湖世界级湖区”战略研讨会,邀请知名专家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不同领域,为苏州打造太湖世界级湖区建言献策。华东师范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院院长曾刚围绕环太湖科技创新圈建设背景和现实条件,提出苏州打造环太湖科技创新圈要重视环太湖顶层设计,推进跨界产学研一体化,设立政府间科创合作特区。现将专家观点及视频摘编如下,以飨读者。
环太湖科技创新圈建设背景与方略之管见
曾刚
(本视频系原创成果,仅供读者学习交流使用,如需转载摘编,需征求演讲专家本人同意)
一、环太湖科技创新圈建设的背景需求
一是落实上级对创新圈建设的指示与要求。2020年8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上,要求长三角三省一市集合科技力量,加大科技攻关力度,提供高水平科技供给,支撑全国高质量发展;2019年12月1日,《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长三角三省一市应各扬所长,探索共建合作园区等合作模式,有序推动产业跨区域转移和生产要素双向流动;2020年12月20日,科技部印发《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发展规划》,要求以“科创+产业”为引领,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并明确支持环太湖科技创新带发展;2021年5月,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上,2区6市等环太湖城市签订了《共建环太湖科技创新圈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明确了“四圈一标杆”的战略目标。
二是顺应创新驱动的时代趋势要求。以数字技术为核心的第四次产业革命正在重塑全球政经格局,创新驱动成为世界诸多国家和地区新时期重要发展战略,科技、数据、关系等增量型要素有代替劳动、资本、土地等消耗型要素,进而成为支撑区域城市经济发展的关键要求作用之势,跨界合作创新成为新时期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三是纾解中西经济与技术脱钩现实压力。2020年以来,日本、英国、德国等国家在技术合作领域相继撤出,美国先后将中芯国际列入实体清单、共组半导体反中联盟、呼吁西方国家共同牵制中国等。我国多地早期通过依靠引进外资,国外先进技术的时代将告一个段落,面对未来,为纾解中西经济技术脱钩的现实压力,必须要推进科技创新圈建设。
四是满足长三角现实发展需求。从总体情况看,长三角一般生产能力从中心大城市向边缘中小城市转移态势明显,这也是长三角内部各城市经济发展差距逐渐缩小的主因。与此同时,大型科学装置、顶级学者等高端科创资源从边缘中小城市向中心大城市集聚,生产、科创在空间上呈现完全相反的位移趋势。也就是说,只有打破行政边界,才有可能实现产学研的一体化,才能推进科技成果的产业化,才能实现长三角全域高质量发展。
二、基于苏州为中心的环太湖科技创新圈建设的现实条件
1.科技创新条件优越。一是苏州经济实力强劲。长三角地区是中国的经济中心之一,2021年上海GDP总量达到4.3万亿元,苏州GDP总量超过2万亿元,经济增长速度超过8.0%,经济规模大、且增速快,全球罕见;二是创新资源丰富。在16个万亿级城市科创板企业数量与中国创新主体前20强城市得分榜单中,上海、苏州、无锡名列前茅,国家级研究机构、院士等高端人才汇集,对内、对外服务能力强劲,具备令人称道的自主创新能力,有望在我国应对西方科技脱钩、实现基于自主创新的高质量发展等方面,发挥龙头带动作用。另外,环太湖科创圈地理位置优越,两区六市构成的环太湖创新圈位于长三角核心位置。并以占长三角十分之一的土地,贡献了长三角四分之一的GDP,经济科技等各方面资源优越,为建设创新共同体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2.步入一体化发展阶段。不论从综合,还是经济、创新、设施、生态四个分领域协同发展能力来看,长三角城市Moran指数都在10%水平上,表明长三角城市群41个城市已经跨越了“小世界”发展阶段,步入了整体一体化发展阶段,创新共同体建设成为顺势而为之举。
3.苏州高技术产业快速崛起。苏州生物医药异军突起,2020年国家生物医药产业园区综合竞争力前50强中,苏州工业园区位列第一,昆山、吴中区等也拥有不错的表现。苏州纳米技术产业表现靓丽,已成为全球八大微纳领域最具国际代表的区域之一,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纳米“政产学研用”一体化体系,同时苏州也是全国最大的氮化镓材料与器件产业集聚区和MEMS产业链支撑体系最完备的区域。
三、建设环太湖科技创新圈的苏州对策
1.重视环太湖顶层设计,制定系统方案。建议借鉴日本产业集群建设计划的经验,建立由社会贤达领衔,以行业协会、创新联盟、高校联盟、银行、政府管理部门为骨干的环太湖创新协会。争取将协会秘书处、办公室设在苏州。建议沿着“不破行政隶属关系,打破行政分割约束”的思路,以“共商、共建、共营、共享”为指导,以公平、公正、高效、透明为目标,制定环太湖创新合作计划,以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纳米技术产业为重点,推进技术、人才供需信息共享,建立统一技术市场,将苏州建设成为落实中央关于“集合科技力量,加大科技联合攻关力度”指示精神的样板。
2.推进跨界产学研一体化,设立联合创新基金。借鉴德国弗劳恩霍夫协会、史太白基金会成功经验,遵循政府引导,企事业单位主导,国有非盈利机构运营的模式,吸纳社会资本,设立总额2000亿元的环太湖创新基金。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社会组织作用,将行之有效、但规模太小的长三角创新券发行与应用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和水平。建议在科学论证、集思广益的基础上,以支持展现城市地域特色的产业集群为重点,挖掘社会资源,组织、协调社会力量,建立基于环太湖创新基金的分层、分级、多中心的创新服务网,为隐形冠军企业培育与成长、世界级产业集群的建设与壮大提供可靠支撑。
3.设立政府间科创合作特区,大力发展创新飞地。2020年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对上海市内创新飞地的调查发现,浙江在上海设立的创新飞地数量最多,且创新飞地多集中布局在虹桥商务区、嘉定工业园区、G60科创走廊等交通便捷、科创资源丰富的高品质地块。此外,创新飞地离不开政府支持,县级政府“出力”最多最大,主要聚焦智能制造、集成电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飞地在推进跨行政地域的产学研一体化合作、扩大上海科技成果对外服务腹地、助力长三角其他中小城市导入高端人才、先进技术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建议以苏州、上海嘉定、青浦为重点,创新运营体制机制,推广“政府授权委托,企业连锁运营”模式,推动环太湖科技创新圈创新飞地健康、快速发展。
(本文作者系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