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1月30日,《苏州日报》刊登苏州大学东吴智库首席专家方世南等的文章《以党建“五融”模式凝聚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文章基于太訸集团建设发展进入“加速时期”需要面对的党建业务“两张皮”问题,以及党建与业务发展“同频共振”这一新课题,提出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建工作“五融”战略,并从实施方式、所得成效与基本经验三方面展开具体阐释。现将全文转载如下,以飨读者。
以党建“五融”模式凝聚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方世南 俞叶丹
一、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建工作“五融”战略
太訸集团党委以创新融合为指引,推行党建工作“五融”战略,将党的建设与法人治理结构、人才强企战略、高质量发展、企业风险防控与企业文化建设有机融合,以党建共融赋能共谋发展积蓄全新动能,为集团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保障,实现党建业务双融双促。
(一)实施“改革创新”工程,将党的政治建设与法人治理结构有机融合。
一是党的领导嵌入公司治理。集团党委始终坚持“两个一以贯之”,把党建工作总体要求写入各级公司章程,发挥国企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不断完善“第一议题”机制,提高政治判断力、领悟力、执行力。二是政治引领嵌入企业经营。贯彻落实中央、省委、苏州市委部署,建立健全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细化党委会议事规则和“三重一大”决策制度,完善党委前置研究重大事项清单及议事规则,建立建管委员会,打造集团智库,明确党委会、董事会、总经办权责边界,发挥党委领导核心作用,管好重要人事任免、重大事项决策部署、重大资金运作。三是从严治党嵌入日常经常。切实发挥“党委—支部—党员”三级责任链作用,全过程嵌入“大监督”机制,发挥党委“保好国企改革的推进落实、经营管理的高质量运行、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的战斗堡垒作用。
(二)实施“人才强企”工程,将党的组织建设与人才强企战略有机融合。
践行干部“能上能下”的用人机制。实施经理层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中层干部全体“起立”,打破任期“终身制”。修订完善《干部选拔任用实施办法》,明确“上”的标准,对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员工大胆使用;明确“下”的依据,每年对考核排名末位或群众认可度不高的干部果断予以调整,近年来共末位调岗3人,降职2人。推行员工“能进能出”的用工机制,严把“进”的关口,引进南大、东南、同济等双一流、QS100高校毕业生36名,中高级职称证书92名,一级二级资格证书40名。打开“出”的通道,制定《个人积分制管理办法》,连续两次排名末位,予以调岗,对违法违纪、连续三次排名末位或调岗后仍不胜任的员工予以解聘,近年来不予转正或解聘员工共4人。推行“收入能增能减”的激励机制,修订《综合考核管理办法》《员工薪酬管理办法》,构建“以岗位价值定基薪、以年度业绩定绩效、以综合贡献定激励”的差异化薪酬结构,从领导班子至普通员工薪酬系数均与工作实绩挂钩,设置超额利润奖和董事会嘉奖,让吃苦者不吃亏、实干者得实惠。
(三)实施“攻坚先锋”工程,将党的作风建设与实现高质量发展有机融合。
头雁领航,以“外五融”推进党建共建,赋能发展合作共赢。共筑“政在一企”党建联盟,立足业务板块,积极探索国企与政府机关单位基层党建工作新模式,与发改委、资规局、住建局等政府机关共建,搭建“红色传播”合作平台,强化政企党建资源统筹,打通政企沟通新渠道。打造“镇在一企”示范样板,聚焦“长三角一体化”“港产城一体化”等重大发展战略,与港区、城厢镇、沙溪镇等乡镇签订4个重点项目,投资达86亿元;推动实施“书记项目”,与各区镇达成合作意向的土地超1000亩,发挥区镇资源优势和国企资金和经验优势,共谋发展双向双赢。组建“银在一企”党建联合体,推动党建工作和企业金融业务融合;推出太仓市港口型物流枢纽综合功能提升一期示范项目,完成太仓史上最大的、百亿级银团签约。成立“校在一企”党建共同体,与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实行团队共建,挂牌“苏州基层党建研究所实践基地”;打造“党建人文化”品牌,让“协同育人”与“产教融合”共生共荣。
(四)实施“管理提升”工程,将党的纪律建设与企业风险防控有机融合。
“上下”同步,压紧主体责任。加强制度建设,以巡察整改为契机,修订完善规章制度20余项,形成按制度办事、用制度管权的长效机制。成立廉洁监督协调领导小组,建立企业内部督导机制。层层签订《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书》,考核结果作为薪酬发放、评先评优和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内外”兼修,加强监督执纪。构建党委全面监督、纪委专责监督、部门责任监督、基层日常监督、党员民主监督为一体的大监督体系,做到全面从严治党与业务工作同步伐,召开党委会专题研究党风廉政工作,签订《廉洁承诺书》,将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与企业经营紧密结合挂钩考核。推进“蹲点督查”“纪审联动”微巡察,围绕集团工程管理、房地产开发、对外投资、融资管理、资产管理等关键领域,筑牢拒腐防变底线。“点面”结合,防范各类风险。邀请专业法律顾问,引进专业的风险管控咨询公司,加快推进风险防控体系建设;拓宽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加强预算管理,规范资金系统性管理,控制债务风险;建设“1+1+3+X”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定期开展安全知识培训和应急演练,防范安全生产风险;成立投资管理委员会,修订《太訸集团投资管理制度》,防范对外投资风险。
(五)实施“红色基因”工程,将党的思想建设与企业文化建设有机融合。
以人文化党建打造高品质企业文化,用文化熏陶人,用精神鼓舞人。政治关怀有力度,严格落实“三个区分开来”,建立容错纠错机制,把严管和厚爱统一起来;实施“红色基因”工程,加强党性教育;启动国企思政课堂,邀请苏州大学、苏州市委党校多位党建专家授课。工作关怀有维度,打造“初心号”巴士移动课堂,创新“交通出行+红色教育”模式,打造“海棠光影”巴士,为“海棠花红”文化宣传增添新活力;每年组织业务技能教育等各类培训20余场,开展以老带新、师徒结对等各类“跟班式”“实战式”教学培训;“上派下挂平交流”为年轻干部成长“搭台铺路架梯”;搭建“城言诚语”大讲堂、城投“知”学堂等载体,让学习“活”起来,融入教育“动”起来,畅通诉求表达渠道。身心关怀有温度,以人文化党建打造团结、和谐、幸福的企业文化,明确集团党风、文化精神、核心价值观、使命、愿景等内容,用文化塑人。
二、党建工作“五融”战略取得的成效
集团通过“五融”党建品牌建设,锚定城市开发建设的“主力军”、城市产业升级的“主引擎”、城市公共服务的“主阵地”三大战略定位,紧盯资产“翻一番”的目标,主要取得以下几方面成效。
(一)聚焦主责,服务发展担当有为
服务发展大局,助力长三角一体化、港产城一体化战略发展,加快全市“5+1”网路体系建设,推动疏港物流园项目、太仓市港口型物流枢纽综合功能提升一期项目落实落地,与国开行苏州分行等银团签约,成为全市历史以来最大的百亿银团。服务民生实事,医院、高校等5个民生代建项目稳步推进,完成167辆新能源公交车车型选购和运力投放,优化调整公交线路55条;服务全市旅游、教育事业,提高群众出行“幸福指数”。做优窗口服务,实现全年365天不间断运营。重点解决了老旧资产办证难等20个历史遗留问题,获群众“锦旗”点赞。
(二)精准施策,内部管理精益求精
发展质效稳步提升,集团综合融资成本连续三年呈下降趋势,由4.46%下降至3.56%。作为全市首家拥有2个AA+信用评级的市属国企,发债利率3次创同期同级别全省最低;开展提质增效专项行动,推动6家子公司扭亏为盈,18家实现利润提高,增幅比例达86%。现代企业制度体系不断完善,修订20余项内部管理制度,董事会、经理层权责边界进一步明晰,按制度管人、按制度办事的氛围更加浓厚,依法决策、民主决策更加科学,干部上下、员工进出、薪酬增减体系更加合理。
三、党建工作“五融”战略的基本经验
党建工作“五融”战略,提升了集团党建工作质量,是国有企业党建与业务工作融合的一次生动实践,也为今后工作开展带来一定启发。
(一)跟党走创伟业,须旗帜鲜明加强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
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是国有企业的独特优势、最大优势。太訸集团在项目现场成立行动支部,将党旗飘一线、堡垒筑在一线、党员冲在一线,确保党的理论和方针政策在基层一线落地生根。实践证明,越是在突破跨越的时候,越要坚定不移加强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
(二)抓党建促发展,须推动党建工作与生产经营深度融合。
推动企业党建工作与业务经营深度融合,以企业改革发展成果检验党组织工作成效,是当前国企党建的大势所趋。太訸集团经营发展逆势而上、内部管理显著提升,一串串数据、一个个成绩,无不印证着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的优势和成果,归根结底就是党建与生产经营深度融合,能够促进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引领高质量发展。
(三)激发党建活力,须创新党员教育激发发展内生原动力。
党建工作始终从活生生的人出发,坚持以人为本、以文化为基座、以精神为旨归,实现人的价值的彰显。太訸集团党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实践证明,充分发挥“筑梦馆”党群服务中心作用,形成以理想显价值、以精神论输赢、以道德比高下、以文化求成败的良好企业风尚。用实践证明,通过党建引领为集团持续健康发展奠定坚实的文化软实力根基,有助于塑造良好的国企现代文明形象,谱写现代国企人文经济新篇章。
(作者方世南系苏州大学卓越学者特聘教授,苏州大学东吴智库首席专家,苏州专家咨询团专家,苏州基层党建研究所副所长;俞叶丹系太仓市太訸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
相关链接:引力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