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要闻动态  新闻资讯
东吴智库研究员黄建洪教授出席“寒山钟响 启航2024”融媒跨年特别直播活动
发布时间2024-01-05

【编者按】12月31日,苏州大学东吴智库研究员、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黄建洪教授做客苏州广电总台“寒山钟响 启航2024”融媒跨年特别直播活动,参与迎新跨年。现将访谈转载如下,以飨读者。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过去的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对于苏州来说,2023年也是意义非凡的一年。今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亲临苏州考察,并指出苏州在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上做得很好,不仅有历史文化传承,而且有高科技创新和高质量发展,代表未来的发展方向,生活在这里很有福气。

确实,生活在苏州很有福气,对苏州人来说,每个新年都是伴随着寒山寺的一百零八响钟声到来。作为国内最持久最具影响力的跨年迎新活动之一,寒山寺新年听钟声活动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历程一路走来,见证着苏州改革发展的辉煌巨变,既是一张亮丽的苏州文旅特色名片,更是向世界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窗口。


PART1 第四十五届寒山寺新年听钟声活动举行

说到寒山寺钟声,想问问黄教授,寒山寺听钟声这个活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黄建洪:钟声悠扬,千年不绝。但是作为新文俗新礼俗,它是在改革开放以后逐步礼仪化、组织化的。我觉得苏州这座城市,它是有诗意的。诗性背后是人性,是家国情怀,是对自我的期许。每到这个时候,我们既有诗又有钟声,这个时候我们是在做什么?是一种文化的洗礼。这个时候我们需要有乡愁,有守望,我们还有离愁别绪,有对未来的期盼。种种思绪的叠加和交织,非常迷幻,也非常美丽。

我去查了一下,发现这个钟声它很有意思,它里头有一个“紧十八,慢十八,不紧不慢又十八”的说法,还敲两轮,共计108。这里头讲的是什么?讲的是澄思涤虑、祈祥纳福澄思涤虑就是讲我们要沉淀,我们要反思,我们要驻足,我们要凝望,我们要远眺,这代表着在这个节点上我们对自己的反思,我们融入社会,同时反思我们怎么样能够展望更好的美好生活。所以,这里边有许多的美妙的景象在里头。


PART2 光影如诗古城如画 流光溢彩盛世繁华

以城墙为幕布,以灯光为笔,是现代科技带给我们的绚烂。青石板路、粉墙黛瓦、假山灯影、转轴拨弦是传统文化带给我们的静水流深。我自己平常也会逛去平江路,我觉得平江路最大的特点在于,它不仅有商业的一面,它现在还有居民住在里面,不仅是有商业的感觉,更有满满的烟火气和生活气,那苏大就在平江路的对面,黄老师是不是经常也会去?

黄建洪:常去。我每一次去平江路都有不同的收获,许多人去平江路都看到它的繁华与富庶,我去是寻找寂寞的。我觉得常常寂寞,偶有收获。这里边寻常阡陌、百姓人家,我突然想起俄国著名的文学家果戈理的一句名言:“当音乐与传说已然黯然,城市的建筑还在歌唱。”在这个里头我们去找什么?先看到物件,然后看到空间,之后看到文化,再在之后看到人与人,人与社会,看到我们的根脉,看到我们的来处,看到我们的文脉。也就是说我们如何要来保护平江路?实际上对古街区而言,保护、修护的是城市机理,活化的是文化想象,发展的是城市认同。我们从何而来?立在何处?意欲何往?从平江历史保护街区,我们可以找到答案,得到密码。

主持人:谢谢黄教授。我觉得平江路越来越能够代表我们苏州了。像北京有南锣鼓巷,成都有宽窄巷子,而平江路越来越能成为我们苏州的一张对外介绍的名片。


PART3 南门:古城新地标 “会动”的“清明上河图”

南门商圈的商业其实历史悠久,近些年,古城区的商业载体是一个接着一个地开业。除了刚刚我们连线的金地广场,仅今年就有胥江天街、仁恒仓街等开业,明年华贸中心也将开业。姑苏区也提出了“让商业重回古城”的口号。那想问问黄教授,您是怎么看待这越来越繁华、人气越来越旺的古城商业消费的?

黄建洪:城市为了什么?为了人们生活更美好!如果城市没有烟火气,城市没有商业的支撑,没有商业文化的富庶和繁荣,它肯定会缺乏一定的内涵。所以我们看到的,包括姑苏区所做的低效空间载体的改造、迭代、升级,越来越集中、集约,越来越符合现代人的需求,包括迭代升级以后会赋能城市经济的社会的发展,比如越来越多的总部经济、越来越多的网红经济、越来越多的数字经济和越来越多的特色经济。这样的话,它会为城市供给新功能、带来新服务、展现新容貌、服务新生活。有了这样的改造以后会有新的变化,我们就不仅仅是拥有平江九巷、塔影入弄这种“静若处子”的美好,还有流动的现代性,比如说我们走到灯火阑珊处,那你就会发现有网红打卡地,有可以进行消费的网红店,也还有老少皆宜的消费场景,岂不妙哉?还可以进行一个很好的互动式、体验式、沉浸式的消费,所以这个变化非常大。

是的,相信这种低效空间的盘活,也给我们古城的商业注入了新的活力。那在园区喷泉灯光呼应,天幕焕新,尽显非凡的夜色,潮儿集市、购物村升级持续释放消费潜力。我们也想问一下黄教授,我们都说园区代表着苏州现代化的一面,这个“现代化”是不是也包括充满活力的消费经济?

黄建洪:没错,刚刚看了小片,包括记者现场发来的信息,感受是一个字,潮,太潮了。这就是苏州的另一面:现代化的苏州,效能效率的苏州,流光溢彩的苏州。苏州工业园区已经连续8年成为国家经开综合指标的蝉联第一名,也就是说它是活力最强、质效最好、开放程度最高、营商环境最优的区域之一。所以它的商圈里边所呈现的活力就给人们展现出了他修炼了多年的内功,所呈现的商圈魅力还是非常足的。

商圈的意义在于哪里?实际上很重要的就是提供非常好的商业服务的载体,有一个好的营销模式,有好的空间的打造,营造舒适的消费环境,而且是放心的、有品质的、方便的、快捷的。在当下,我觉得我们的商业实现非常重要,也就是说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不仅要看生产,还要看分配,看交换,最后是消费的实现,所以我们要去观测消费的结构、消费的质量、消费的景气指数,最重要的是消费它能够发挥拉拽经济社会发展大循环的链接作用,在这个过程中是否实现?但是对于我们普通老百姓来讲,今天晚上看了喷泉,又到天街去看了展演灯光show,看了之后我们希望得到什么?我们希望得到消费购物体验的快乐,以及对我们美好未来生活的憧憬、跨年我们的心境得到释放,得到这一刻的定格。

所以我觉得好的营商环境,好的消费环境,商圈的作用无与伦比,也就是我们看到了一个特别好的窗口,这个窗口里边都是好像“兜里鼓鼓”的,就看他们怎么下单了。

主持人:所以消费很关键,它是一个大的链接,它带动的其实不仅仅是消费。


PART4 吴中区:苏州湾地下空间举行迎新音乐艺术派对

在太湖苏州湾,我们看到“生态+文化”正在美出新的城市天际线,交通设施与民生项目也正在加速提升城市能级,定位世界级湖区。那想问一下黄教授,我们对新一年的苏州湾是不是也可以有更多的期待,或者说环太湖发展的重要性?

黄建洪:没错,我们从太湖联想到自己身边的环境变化。如果我今天晚上不在这儿,我可能就在苏州湾看音乐喷泉,我觉得可能在这个视角看到的东西会更加的美轮美奂,更不一样。大湖大城,城湖共生。我们可以讲诸如太湖生态岛与环太湖科创圈的建设,太湖世界级的文旅产业集群,以及世界旅游目的地的建设,这里边都有重大的契机。我们可以从四高的角度来理解它发展的意义,比如说高水平的开放,高质量的发展,高品质的生活,高效能的治理,这样的话我们可以去探索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什么?是整合科技驱动,然后带来引领性的发展战略性产业和未来产业,里面可能包括的新技术,新模式,新赛道,新业态,新的动能和新优势都可以在这里进行探索。

所以展望2024的太湖世界级湖区的建设,我认为这里边有许多的工作可以去做,它的的确确可以给我们打开一个产业想象的新空间,发展布局的新空间和治理服务与民生、营造更好的发展愿景的新空间,我们可能去做更进一步的期待和相关的保障助力。

主持人:所以新的一年对我们的期待还有很多,谢谢黄教授。


PART5 太仓市:百人火烟花跨年趴火热上演

咱们电站村迎新真的是很特别,可以看到我们乡村现在变得是越来越美了,那黄教授您是怎么看苏州建设“农业强、农民富、新时代鱼米之乡”所取得的成效的?

黄建洪:苏州的乡村建设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它没有简单地像其他有些地方存在的,就是乡村被城市虹吸了。苏州的乡村依然保持着它的活力和魅力。而且它村村有特色,甚至是一村一品。这很不简单,这说明他们的发展思路里边有差异化发展的品格。所以我在理解乡村振兴的时候,其实很重要的一点,是我们要去反思城镇化,因为以往的城镇化基本都是单向度的,都是从乡村来到城市,包括人力,物力,财力和各类精英都进入了城市。

那空心化的乡村怎么现代化?怎么振兴?所以我们讲的振兴可能很重要的一点是我们要对这片土地有信心,然后是产业、人才、组织、文化、生态的振兴。它有在地化的一个发展过程,在地化恰恰是需要有懂农业、爱农民、爱农村的这样一部分人在那里经营着,耕耘着,需要有一个很重要的东西,就是我们城市发展的规划和定位,它应该有一个融合发展的思路。城乡融合要重新调试城乡之间的基本关系,还有一点很重要,就是要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这是一个生态绿色的发展过程,不是之后建设的过程、单维度的过程,这个过程它势必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就是我们不能仅仅是去解构乡村,不重构重建乡村。我们需要在里边有一个传统和现代的交融,不是我们所谓的现代的东西把原本传统的全部拿去,这样的话可能我们就失去了乡村的根,乡村的魂,这会有非常严重的、不利的影响。我看到这里边包括电站村所做的,它可能有些思考,但是同时我们希望它是扎根式的发展,它是长效式的发展,它是人与自然和谐式的发展,它是高质量的发展。

您看现在人们已经不一样了,原先都是农村往城市跑,现在都是远离城市喧嚣,往乡村去跑,因为那里的建设更美丽,而且更让人能够慢慢地静下来。我们刚才在片子里也看到,像电站村,它有很多的年轻人也在里面。那黄教授,您看是不是现在很多的年轻人都有这种想法,他们想为乡村振兴来发挥自己的光和热?

黄建洪:没错,现在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可能会愿意回到乡村,去创业,去发展,这是一个扎根的过程。或许当我们当解决乡村产业和发展保障的政策支持的时候,这个脉络、这种同频共振就可以形成扎根的效应,我觉得是一个比较好的新的理念。

新的想法通过年轻人带到了乡村去,把乡村建设得更美好。黄教授最近有没有下过乡,到乡村去游玩一下?

黄建洪:有的,我要去调研,然后包括在吴江开玄弓村(即江村),我们去看费老曾经在那调研过、曾经生活过的地方,你就会发现有很多的变化,比方说法治乡村的建设,美丽庭院的建设,包括它的基础设施设备的更新和发展完善。再有一个就是它的治理的有效方面,比如村两委如何工作的?如何贯彻全过程民主?这里边有更多的关于“怎么把这片土地的活力释放出来”的系统思考,我觉得这一点非常不简单。

那想问一下,关于我们如何来发挥江南乡村的特色,打好鱼米之乡的品牌。您是怎么思考的?

黄建洪:这是文化与经济的交响,文化和经济的交融。这里边有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其实包括我们党和国家领导人都提到——“人文经济学”。人文经济学就是经济的文化和文化的经济化的双向奔赴,这个非常重要,这是可以解读苏州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化密码,这背后深藏着它的行为模式。这里边我觉得有几点特别受我们余老师的启发,值得我们去好好思考。比如说农业文明里面的一些非常好的东西,它在赓续,比如勤勉、内敛、严谨,但同时又不失宽容。恰恰是这一点,它才千村千品,它才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所以农业文明的逻辑,在工业社会和商业社会的逻辑之下,它居然能够奇妙地融合在一起。人文经济学,这就是苏州的魅力,这是其一。

第二,我觉得我们今天在跨年的时候,我们想到的不仅有自然之美,重要的我们有人文之美,我们不仅有经济重镇,有科技重镇,有产业高地,我们还有文化重镇,我们还是文明之都,我们是一个文化的符号,所以以往的经济增长逐步就演变成了现在的幸福生长。这是我们对未来的期盼。这一点我觉得非常的有感触。


PART6 我在地铁“拼”大脑

想问问黄教授,一座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对我们城市的建设和推动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黄建洪:轨道交通给我们带来了另一种选择,另一种想象力。我们以往一般都是公共交通里边的公交车,或者是说我们私家车,要么就是“P+R”(或者说公交车加上公共自行车)。但现在带来了新的选择,它其实构筑了城市绿色交通的网络体系,这一点非常重要。所以地铁延伸到哪里,可能方便快捷也就会抵达那里。比如说我们的这个苏州11线跟上海11线的牵手,我觉得是一次非常奇妙的对接:三个“最”都连在一起了——最强的经济发展版图的上海,百强县市的最强的昆山以及最强地级市的苏州,11号线把它贯穿起来了。这样的话我们经济社会的交往就非常的便捷了,无感的换乘带来的是什么,是快捷的出行。城市径向距离缩短了,对于加速长三角的一体化,特别是苏沪的同城化,实现无感换乘后续的融入、互动乃至交流,会带来新的面貌。

您刚刚说您也是轨道交通建设的一位亲历者,能给我们展开说说吗?

黄建洪:好的。我非常荣幸,因为我经常会乘着地铁去上班,但是我乘的这条地铁线就是我做过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地铁线。我梳理了一下,大概这些年有6条线,我都做过重大决策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3 号线、6号线、8号线,这是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专家联评联审的完整线;2号线、4号线和7号线是延伸线。所以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我所学的公共管理和公共政策,它服务于了我们的民生,服务于了这座城市,所以我对这座城市的感情在于我可以把我的所学给它联动起来。同时我也把这个例子举给我们的学生听,也就是说我们所做的,我们所学的,它可不仅仅是形而上的,它也可以落地的,是接地气的。这个过程让我自己觉得很有成就感,同时它让我们的交通出行有便利以后,也有幸福感。轨道交通的抵达,“叮当”一声,我们抵达了。抵达是什么?是我们的家与上班或者是目的地之间的一种方便快捷,它缩短了时空,带来了直接的比较愉悦的体验,我觉得这一点非常重要。

(“寒山钟响 启航2024” 融媒跨年特别直播活动工作人员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