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研究领域  城市经济与管理
王俊:抓住统一大市场 推动冷链物流业大发展
发布时间2022-05-12

【编者按】《苏州日报》刊登东吴智库研究员王俊教授的文章《抓住统一大市场 推动冷链物流业大发展》。文章指出推动苏州冷链物流业高质量发展,不仅需要政府主动谋划、积极行动,还需要企业善于抓住统一大市场建设的机遇。现将全文转载如下,以飨读者。

抓住统一大市场 推动冷链物流业大发展

王俊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正式发布。文件指出:要建设现代流通网络,优化商贸流通基础设施布局,加快数字化建设,推动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形成更多商贸流通新平台新业态新模式。

4月12日,由交通运输部等五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快推进冷链物流运输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培育龙头冷链物流企业,提升市场集中度。国家政策的连续出台,为苏州冷链物流企业提供了全新的发展机遇。

新冠肺炎疫情形势下,冷链物流因在助力疫情防控、丰富保障供应、强化食品安全、稳定供应市场等方面的突出作用而再次受到关注。以苏州本土企业食行生鲜为例,疫情期间,该企业发挥无接触生鲜配送和数字化优势,通过集约化冷链配送方式,保障苏州1700多个小区站点的生鲜与日常生活物资供应。而另一家苏州企业味知香在上海疫情暴发期间,每天为上海居民提供3000到5000份左右的半成品菜礼包,解决了数千人的吃饭问题。以食行生鲜为代表的冷链物流企业,通过安全可靠、全链条、数字化、可追溯、高效率的现代冷链服务网络,为特殊时期的城市生活保障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也让我们看到,深入发展冷链物流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事实上,冷链物流是国际通行的现代物流方式。有学者研究指出,美国果蔬、肉类和水产品冷链流通率在97%以上,日本为90%以上,其中肉类达100%,而我国果蔬冷链流通率为35%,肉类为57%、水产品为69%。这样的冷链实力,反映在生鲜农产品的保鲜能力上——我国的肉类损耗率约为12%、果蔬损耗率约为18%;而在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在冷链物流的保障下,农产品损耗率均在10%以下。因此,加快冷链物流业发展有其深刻的必要性。

据不完全统计,苏州市现有规模以上冷链物流主体40余家,主要涵盖生产加工企业、销售市场及贸易企业、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以及农产品物流园区。苏州的冷链物流行业正在从冷库和冷链物流配送中心等中心环节的冷链设施建设向前端产后预冷、加工、冷藏和后端配送、零售、消费等环节延伸,从单纯的冷库仓储和冷链交易向中央厨房、城市配送及以冷链物流为核心功能的产业集群延伸。但是总体而言,整体实力还不够强,亟待政府和企业同时努力,推进冷链物流行业快速发展。

一方面,政府要主动谋划、积极行动,为苏州冷链物流业发展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

一是加快完善基础设施网络,优化全市冷链设施布局,完善产销冷链运输设施网络。鼓励生鲜电商、快递物流企业加大城市冷链前置仓等“最后一公里”设施建设力度。

二是建立健全运输监管体系,提升数字化监管能力,强化运行监测与统计分析。

三是鼓励企业参与跨境冷链物流服务。推动苏州与RCEP成员国之间的跨境生鲜商品贸易。利用RCEP通关便利化,把苏州的碧螺春、阳澄湖大闸蟹、水八仙、枇杷、杨梅、水蜜桃等推广到RCEP成员国市场。

四是加快生物医药类冷链物流发展,为苏州一号产业发展提供便捷的服务。根据WHO的统计,全球每年约有50%的疫苗被浪费,其中绝大部分是因为在运输过程中温度不达标而损耗。因此,苏州要借助自贸区等开放平台,探索医药冷链保税物流等新举措。

另一方面,企业要善于抓住统一大市场建设的机遇,全方位、多层次地推进冷链物流业高质量发展。

冷链物流企业要有时代的责任感和敏锐度,要努力把企业做成“行业的组织者和先行者”。这就意味着,食行生鲜这类冷链物流企业要把视野进一步放大,在夯实苏州和无锡市场的基础上,积极拓展长三角三省一市的区域性大市场;同时,要提前布局珠三角、京津冀、西南、中南地区。不仅货源可以从全国最有特色、最有品质、最有价格优势的地方去寻找,而且运输组织形式也可以探索公路、铁路、水运和航空运相结合的冷链多式联运。通过冷链运载单元标准化、智能化温控设施的完善化,为客户提供更加多元化、高品质的服务,在潜力无限的冷链物流市场凸显苏州企业的风采。


(作者系苏州大学东吴智库研究员、东吴商学院教授)

相关链接:引力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