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受疫情影响,一些水果滞销,果农们无奈地表示“这样的状况很难避免”。疫情之下,果农如何走出困局,最大限度降低自身损失?苏州大学东吴智库研究员王俊教授对此进行了解读与思考。现将新闻转载如下,以飨读者。
破除疫情下果农“滞销”困局 多方合力打通销售新渠道
王俊
因疫情影响无人采摘当季鲜果滞留果园出不去
这两天,吴江一家桑葚园内多达5万公斤的桑葚因无人采摘,面临滞销。桑葚园负责人金晓春很着急,往年这个时候,正是游客自驾采摘的旺季,可今年因为疫情影响,一个游客也没来光顾。桑葚的采摘期只有短短一个月,眼看去年的投入就要血本无归。
同样面临桑葚滞销的,还有苏州高新区的同心村树人安心果园。园主陆娟婧说,他们已种植销售桑葚多年,今年差不多有上万公斤的产量。最近,陆娟婧跟其他农户一起,做起了社区团购,桑葚主要在高新区的居民小区和企业投送。不过目前来看,今年的果品销量只能达到以往的三分之一。
就在前几天,网络上一则“苏州上万斤地产樱桃成熟,急寻买家”的信息引发关注。一句“撑不到‘五一’后,就得全烂光,太可惜了,这么好的果子!”牵动了不少人的心。这则信息中的求助者,叫尤超。
尤超经营的望虞人家生态庄园主打水果采摘等亲子体验活动,每年春夏季节,樱桃采摘都是人气项目。“就拿去年同期来说,一天进园的市民就得有一千多人。今年受疫情影响,人员进不了园,同期成熟的樱桃得有几万公斤。”让尤超着急的是,樱桃的成熟周期太短,在树上也就能挂5天左右,本周不采摘,下周就全坏了。不得已,尤超想到了网上求助,也很快获得了各方响应,他转而尝试订货配送打开销路,现在每天团购订单大增,其中不乏300公斤以上的大单。
从昨天一早6:00开始,望虞人家生态庄园里,尤超已经带着农户在40亩的樱桃园里忙开了。一整天连轴转,20名帮手采摘了超过300公斤樱桃,等不及坐下休息,立即对照着数页订单,分装派送。
生意火了,另一个问题又来了。望着采完一天,樱桃园里仍旧熟果挂满枝的景象,他有些无奈:“现在全靠我们请周边农户帮忙采摘后运出园,已经增加了10倍人手,还是忙不过来,还有大量成熟樱桃,只能眼看着烂在树上了。”
他算了算,如果采摘的人手没法增加,至少得有1万公斤樱桃浪费掉。
为尽可能减少损失果农们想办法“花式”自救
和金晓春、陆娟婧、尤超等人有着同样境遇的,还有来自相城区的一些农户。一张相城区樱桃、桑葚滞销统计表,清晰标明了果农们的焦急与无奈——
望亭镇毛伟忠种植桑葚28亩,滞销产量25000公斤;舒再明种植桑葚10亩,滞销产量10000公斤;相城区太平街道沈风林种植桑葚12亩,滞销产量15000公斤;北桥街道杨先生、顾先生等人种植樱桃55亩,滞销产量25000公斤……因疫情防控游客无法过来采摘,顺丰停运快递发不出去,成为眼下大家最主要的困难。面对满树的桑葚,相城区太平街道的沈先生忧心忡忡地说:“因太平全域疫情管控,没有工人采摘导致果品滞销,谁来帮帮我们?”
为了尽可能减少损失,果农们纷纷想办法自救。陆娟婧开始做大的社区团购网络,依托的正是一个“互助联盟”。
这几天,在陆娟婧的微信群中,一个有上百人的“新型职业农民交流群”特别活跃。她说,之前的一次技能培训课程,将她和各个区域的新型职业农民代表聚到了这个群里。原本单纯进行业务交流、技术分享的群,如今变了“玩法”:面对销量下跌的普遍现象,群友们谁手上有大批量团购农产品的资源,就会拿出来共享。互相之间按照地域可以就近组小团,将各家产的不同种类当季水果混搭组合销售。陆娟婧已经多次接受帮助,也分享了自己的团购资源,为别的农民缓解产品卖不出去的难题。
一些水果成熟周期短“放不起”,是导致果农赔本更严重、市民有购买顾虑的一个重要原因。
为此,一些果农开始以水果为原料,开发其它美食。比如“林莓莓”草莓园的主人林亚萍专门开设了“微课程”,通过教客户制作草莓酱、草莓沙冰等方式带动销量,不仅如此,她还尝试与企业合作,对草莓进行深加工,制成果脯、果酒等产品。
打通“最后一公里”政府部门群策群力
为了打通当季水果从田间地头到居民手中的“最后一公里”,政府部门也在积极出对策、搭把手。
苏州市相城区农业技术综合服务中心副主任邓金花告诉记者,之前他们也注意到了农户迫在眉睫的需求,也在想方设法帮助大家寻找销售渠道。一个必须面对的现状是,考虑到现在进果园采摘会出现人员聚集问题,疫情还有点状发生的情况,快递业务会随着疫情变化随时进行调整。邓金花认为,桑葚、樱桃等新鲜水果不宜久放和长途运输。如果有集中采购比较好,比如小区团购、企事业单位集采,政府部门采购发放给一线抗疫人员慰问等,农户可以集中采摘送货。
最近,一些区域的政府部门开始通过微信公众号等平台,为辖区内的果园吆喝揽人气。昨天中午,“今日相城”微信公众号就喊话“农民伯伯喊你来买地产水果啦”,开通了樱桃、小番茄、蓝莓、桑葚等当季水果的购买“直通车”。
接下来,地产枇杷、水蜜桃等水果也即将上市,面对可能存在的影响,多个区域的乡镇和农林服务单位也提前做了多手准备。比如,为了保障物流配送渠道通畅,与快递企业对接,增加临时收寄点位、增派快递小哥,为果农提供服务,对快递小哥防疫信息实行备案管理;一些特色果品种植重点区域发挥品牌效应,针对农户、合作社等生产、经营各个环节较为年轻的从业人员,定制线上培训课,教大家怎么直播带货吸引人气。希望在一定程度上抵御风险,也倒逼大家转换销售思维加快转型。
有滞销品变抢手货新鲜果品同样需要爱心参与
和果品滞销如出一辙,疫情之下,吴江青虾也曾遭遇卖不出去的窘境。好在当地政府和苏报融媒强强联手,积极开启“助农卖虾”行动,短时间内让滞销青虾变成抢手货,成为助农帮扶的一个成功案例。
每年三四月份,是太湖青虾的销售旺季。今年受疫情影响,吴江区金家坝部分区域被划入封控区、管控区,本应大量上市供不应求的青虾出现了滞销,给当地虾农造成极大困扰。在得知这一情况后,吴江区同里镇政协工委立即发出倡议,呼吁社会各界参与援购青虾助农行动,帮助虾农朋友们渡过难关。汾湖红旗村党总支书记金香开启 “助农卖虾”行动,腾出自己的加工厂用于青虾包装,开直播、联系销售渠道,组织工人、家人参与义务劳动,努力帮助虾农把青虾卖出去。
作为为民服务的桥梁枢纽,疫情之下,“苏报优选平台”充分发挥资源链接优势,依托线上服务平台和线下社区店,架起从田间地头到市民餐桌的“直通车”,全力做好保供为民的“微实事”。苏城猫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陆嵘告诉记者,获悉吴江青虾滞销的求助信息后,他们从4月12日起多方奔走,短时间内就为农户销售掉不少青虾。同时以遍布苏城的苏报发行站为服务区域,不仅丰富了市民餐桌,还为滞销农户成功打开了销售新渠道。
疫情之下,各路农户如何走出“滞销”困局?苏州大学东吴商学院教授、东吴智库专家王俊认为,首先农户要善于自救,这个自救就是要鼓励农户运用新的销售方式、新的媒介媒体来推广,比如网上渠道,就可以通过自媒体微信群、朋友圈的发动来进行销售,也可以与大型小区和社区的平价超市建立联系,当然也可以通过网络抖音直播的方式来吆喝。
其次,要鼓励本地的电商平台,为我们的农民朋友进行销售。因为电商平台整体运作的体系比较完善,通过电商平台,把相关农产品向本地、全国进行销售;也可以与农副产品比较集中的物流平台对接一下,为农户提供保鲜、配送等一条龙服务。
另外,政府部门也要及时进行信息平台的搭建,这个需要在平时就要着手介入,尽可能考虑长远一些。比如村委会或当地的乡政府、区政府,去跟冷链物流的配送商家及时对接,跟本地的生鲜企业早早挂钩,像叮咚买菜、食行生鲜、盒马鲜生等龙头企业,尽可能为农户拓宽新的销售模式和电商渠道,这样才能游刃有余从容应对各种突发情况,尽早为农户解决农产品“滞销”难题。
当前,由于天气变暖,樱桃、桑葚等新鲜果品不易存放。如果苏城企事业单位、爱心助农人士有需要,请拨打苏报公益守护热线“96466”。
相关链接:苏州学习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