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品牌活动  学者沙龙
李湛:加快集聚产业创新集群建设的推动力量
发布时间2022-04-27

【编者按】4月15日,由苏州大学东吴智库与江苏医疗器械产业园联合主办的“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苏州产业创新集群建设与发展”第二十期东吴智库学者沙龙在线上举行。本期沙龙邀请七位专家就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苏州产业创新集群建设与发展的路径、方法、方式进行深入研讨。苏州市发展规划研究院院长李湛从新型生产要素、多维区域协同、综合营商环境三个方面为加快集聚产业创新集群建设建言献策。现将专家发言观点整理如下,以飨读者。

加快集聚产业创新集群建设的推动力量

李湛

产业创新集群是特定地理范围内,集聚型的行业企业与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相互靠近,依靠基于产业的创新形成的具有竞争优势、规模优势和品牌优势的集群。苏州继2020年经济总量迈上2万亿元新台阶之后,2021年规上工业总产值又迈上4万亿元新台阶,且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有效数首次突破万家(总量位列北上广深之后排名全国第五),全市范围内形成了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纺织服装等多个产业集群,与传统产业集群的推动力量相比较,产业创新集群的形成更依赖于新型生产要素(知识、数据、企业家)、多维区域协同和综合营商环境。

一、新型生产要素

产业创新集群的建设,要充分依靠科研、技术、管理等方面的人才,要充分体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要素的价值。

1. 知识。从传统产业集群到产业创新集群,作为生产要素的劳动力将向人才嬗变,知识成为核心力量。产业创新集群是以高知识含量的高端技术为核心的企业集群,一方面需要形成以知识价值为导向的收入分配体系(如积极推进应用技术类科研院所市场化改革,又如引导高校、科研机构、科技企业设立技术转移部门);另一方面需要加强产权保护、契约维护、有效监管,形成公平竞争的创新环境。

2.企业家。企业家作为新型生产要素在产业创新集群建设中具有巨大作用。企业家与一般厂长、经理等经营者不同,其既是技术创新者(推动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也是制度改革者(开展适应创新型经济的管理创新),还是要素整合者(实现各类创新要素的整合)。因此,要打造开放包容的市场氛围,完善创新保障机制,鼓励企业家整合资源攻关核心技术,组织领导企业进行试错迭代研发。

3.数据。从数据来看,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的《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将数据作为一种新型生产要素写入文件,强调加快培育数据要素市场。无论电子信息、装备制造还是生物医药、先进材料,这些产业创新集群的建设都离不开数据这一新型生产要素,例如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既需要大量临床数据的支撑,也需要大量数据来构建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模型。

二、多维区域协同

产业创新集群不是封闭的集群,苏州部分产业园区已在美国、日本、以色列、德国等发达国家设立招商引智窗口,积极对接全球资源,引进国际高端人才、世界先进科技、国际新兴产业项目。在区域协同方面,则要充分利用地理优势,推进空间关联、产业互补、创新协同。

1.长三角。2019年国家《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加强都市圈间合作互动,高水平打造世界级城市群”,其中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是重要内涵之一。其提出的强化区域优势产业协作打造形成若干世界级制造业集群,以及联合打造一批高水平服务业集聚区和创新平台,根本在于建立科创产业融合发展体系和区域协同创新体系,实质是推动产业集群向产业创新集群迈进。因此,苏州要加强长三角区域协同,尤其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新能源、人工智能等重点领域,通过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加快形成产业创新策源地。

2.环太湖。江苏“十四五”规划提出打造“环太湖世界级生态湖区和创新湖区”。环太湖的苏州、无锡、常州、湖州、嘉兴等城市正在利用生态优势和人文优势,推动共建环太湖科技创新圈,大力吸引创新要素集聚,加快推动区域创新成果转移转化。如无锡在环太湖加快建设梁溪科技城、江阴霞客湾科学城、宜兴陶都科技城、锡山宛山湖生态科技城、惠山洗砚湖生态科技城,苏州也在加快建设以南京大学苏州校区为核心的太湖科学城、以太湖新城为核心的太湖智创湾。

3.创新带。苏州在长三角产业创新轴带中居于重要位置。在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北向拓展带建设中,昆山市、太仓市、相城区、苏州工业园区是重要组成部分,张家港市、常熟市、吴江区、吴中区、姑苏区、高新区是协同发展地区,共同推进高端资源要素集聚。吴江区作为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正在打造功能型总部经济、特色型服务经济、融合型数字经济、前沿性创新经济、生态型湖区经济五大经济。苏州还是沿沪宁产业创新带、G60科创走廊、G50长三角数字干线建设的重要城市。

4.市域。从国有、城镇集体、股份制、外商投资、港澳台投资、联营经济等城镇非私营单位从业人员来看,2020年苏州制造业从业人员市区占比为49.5%,与县级市基本持平;但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从业人员市区占比从2015年的69.4%提升至80.7%,其中工业园区和高新区占比达到48.3%,接近一半;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从业人员市区占比2020年达到77.7%,其中工业园区和高新区占比高达63.4%。全市服务产业集群建设的人才形成集聚,更需在全市范围内加强产学研区域协作。

三、综合营商环境

区别于传统产业集群依靠土地、厂房、补贴等优惠政策招商引资以吸引企业,产业创新集群的建设更需要良好的综合性的营商环境来吸引有创新能力的企业、机构、人才落户。

1.政府。从政府来看,不仅需要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围绕企业的设立开办、获得融资、生产运营、退出经营四个阶段创新体制机制,简化行政审批流程,开展精准服务,提升政务服务事项便利度;更需要从物流效率、用水用电、子女教育、医疗卫生、人才公寓、信息服务等多领域优化营商环境。例如,金融支持可以从天使投资、创业投资、科技保险、知识产权交易等多方发力,信息服务可以加大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物联网、城市轨道交通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2.园区。从产业创新集群建设的载体即产业园区来看,要推动产业园区向多元主体互动交流的现代产业社区转型,将职住平衡与非正式交流空间视为产业园区进行更新和提升营商环境的重要目标。麻省理工的一项研究表明,80%的突破性创新并非在正式会议或头脑风暴工作坊里发生,而是跨学科之间非正式交流的结果,在产业园区中设置非正式交流的场所,引导企业等市场主体、高校等科研机构、孵化器等创新载体、基金等金融机构、协会等行业组织共同参与相关活动实现思想碰撞,是打造产业创新集群的重要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