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品牌活动  学者沙龙
沈源:发挥产业园区“群主”作用,实现创新集群的突破
发布时间2022-04-26

【编者按】4月15日,由苏州大学东吴智库与江苏医疗器械产业园联合主办的“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苏州产业创新集群建设与发展”第二十期东吴智库学者沙龙在线上举行。本期沙龙邀请七位专家就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苏州产业创新集群建设与发展的路径、方法、方式进行深入研讨。苏州市产业园发展促进会秘书长沈源指出实现创新集群的突破,要建设根据地、强化策源能力;要建立“群主制”、做大“朋友圈”;要推动上市公司市值管理、做强龙头企业。现将专家发言观点整理如下,以飨读者。

发挥产业园区“群主”作用,实现创新集群的突破

沈源

1月5日,苏州召开数字经济时代产业创新集群发展大会,全面布局以创新集群引领高质量发展的“苏州路径”。在会上,曹路宝书记表示,数字经济时代是当下抓发展的大背景,产业是苏州最大的优势和长板,创新是驱动发展的第一动力,集群是推动创新的组织形态,要“加快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全球影响力的创新集群,推动产业经济向创新经济跃升、产业大市向创新强市迈进,全力打造全国‘创新集群引领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城市”。这表明,承接2021年“新年第一会”的“数字经济”主题,苏州2022年“浓缩”目标时,将方向定在了数字经济时代“创新”与“集群”的组合上。同时,在“新年第一会”上作具体部署上,明确提出,打造创新集群工作开展的突破点,就在产业园区。对许多人来说,创新、集群和产业园区都不是新鲜概念。

而产业集群更是苏州多个重点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2001年起,苏州开始全力打造大规模产业集群,以扩大出口拉动经济增长;2010年前后,产业升级成为发展关键,“知识集群”开始萌芽。随着知识创新在生产、科研、金融等要素跨界集聚中的重要性被发掘,创新集群这一产业集群发展的高级形态也逐渐为人所知晓、肯定。在这一过程中,苏州众多产业园区逐渐发展、壮大,成为各大产业集群发展必不可少的土壤,并将成为创新集群成长的新天地。如今,已有3000余个产业园区在苏州各处“开花”,产业园数量及质量在全国均名列前茅。以“一号产业”为例,苏州现已形成以苏州工业园区医药产业园为核心,吴中区生物医药园、苏州高新区医疗器械产业园等多极发展的产业格局,全市生物医药产业产值近3000亿元。在龙头企业驻扎的各产业园区,分布在原研药等创新链条上下游的特色企业也在不断集聚,在智慧的碰撞中攀登新高峰。作为知识创新赋能产业集群向创新集群发展的关键场所,产业园区将在产业创新集群建设中扮演重要角色。

苏州市产业园发展促进会成立于2019年8月,是长三角首家产业园行业组织,促进会由产业园投资运营和园区管理服务机构联合组成,目前会员单位拥有300余家产业园,园区入驻企业超过8万家,涉及高端制造、人工智能、电子信息、大数据、互联网、节能环保、生物医药、大健康、纳米新材料、文化创意、现代服务等行业,领军人才90%在产业园区,产业园内上市公司51家,占全市1/4,总市值约为5453亿元,占全市1/3。产业园促进会秉承“互联互通、共享共赢、众享众包、提升提质”的理念,通过提升园区管理和服务,提升苏州营商环境,链接产业资源,汇集创新要素,促进创新协同,打造产业创新集群。

一、建设根据地,强化策源能力

产业园区是“产业”和“创新”的根据地,以构筑区域产业创新集群为引领,打造未来园区和未来城市示范样板,增强和提升产业创新集群的策源能力。具体有以下五大方面思考:

(一)提升园区空间效能,释放产业创新活力。城市的发展需要吐故纳新,产业园区作为城市空间的重要组成,随着时间的变迁和新发展的需求,一些老旧的园区需要通过空间的更新以焕发其创新活力。苏州市产业园发展促进会作为产业园的赋能服务平台,利用其既懂政策又懂产业的优势,积极地普及推广地产科技创新应用,将人与空间活力融合的TOD发展模式和科学的城市更新理念有机结合,推动园区领域的空间升级和有机更新,既能丰富空间功能性,又能提升产业的能级,进而推动高价值、高创新的新产业形成。

(二)打造场景示范园区,孵化新技术与新产业。科技应用的场景革命是提升城市新经济和新产业发展的落脚点。园区场景示范则是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应用的“孵化器”和“测试场”,发挥着重要的带动和引领作用。未来园区的场景示范建设是以“新基建”为基础,同时引入“元宇宙”和“碳中和”理念,持续带动5G、人工智能、大数据、工业互联网等底层数字产业发展。同时,在园区领域推动数智化与特定领域产业跨界融合,推动智慧医疗、智能制造、自动驾驶、低碳环保、智慧能源等新场景试点落地,进而不断的催生出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形成引领示范效应。

(三)打造新型研发机构,推动科技服务转型升级。新型研发机构是推动区域科技创新与产业转型升级,打造产业创新集群的一支重要力量,在推进产学研融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地方企业、推动技术应用产业化方面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苏州市产业园发展促进会将重点关注会员单位所聚焦产业方向,以“强链、固链、补链、延链”为目标,支持优质的在园企业、高校科研院所、领军人才等创新主体,参与设立新型研发机构。作为园区发展的新业态,将进一步提升科技园、产业园在创新集群建设中的主力军作用。

(四)聚合创新协同要素,构建创新创业生态。打造创新与创业生态系统是培育科技创新企业,进而形成产业创新集群的重要路径。苏州市产业园发展促进会将围绕会员单位在“科技园、产业园、孵化器、加速器”等创新载体,深度整合“政产学研金介贸媒”创新要素,在园区范围内推广“房东+股东”投资孵化模式,推动会员单位与国内外资本共同发起成立创投基金,基于自身“创业孵化服务”以及“创新创业”服务实践,将“新科技”孵化为新兴的产业化公司和创新的服务,为构建产业创新集群培育创新创业生态。

(五)构筑协同创新桥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是实现知识溢出和产业创新的重要途径。苏州市产业园发展促进会发挥着链接全球创新网络的“桥梁”与“纽带”作用,在专精特新领域,通过与国际知名的专委会、协会、商会、学会、联盟和联合会等行业组织建立全面战略合作关系,拓展跨国跨区域合作渠道。同时,与全球智力密集地区的政府、资本、大学和机构开展跨国合作,共建产业园、离岸创新中心、孵化器和加速器等双向创新基地,以推动国际间的资本链、供应链、产业链和创新链的互联互通。

二、建立“群主制”,做大“朋友圈”

产业链有链长,创新集群有群主,苏州市产业园发展促进会将发挥在创新集群建设中“群主”的担当和影响力,通过开展科技招商,引进高层次人才项目;聚焦创新服务,积极构建园区服务生态;响应政策号召,推动数字园区、智慧园区、低碳园区建设;探索资产证券化,解决产业园存量资产流动性问题;加强跨区域交流,对标国内外先进园区等一系列举措,助力苏州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产业园区。

(一)提升引才水平,打造一流科技经纪人队伍。具有知识壁垒的行业,普遍遵从“人才吸引人才”定律。据研究,通过人才吸引人才的引才效率提升70%。数字经济、生物医药、新材料、研发及科技服务业等行业均属于智力密集型行业,遵从“人才吸引人才”定律。科技园和产业园运营领域的人才也应该作为研发及科技服务业的领军人才进行评定和表彰,加大科技经纪人才队伍培育和引进,发挥“以才引才”的关键少数人作用。

(二)专注“专精特新”领域,广泛建立合作。在国内,重点关注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先进材料四大主导产业以及各县级市(区)产业基础和特色资源禀赋,重点聚焦北京、上海、深圳等创新策源城市,与知名大学、科研机构、行业组织形成全天候、全面战略合作。国际上,重点关注全球知名创新型大国、关键小国、创新名城的民间产业组织和行业龙头,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建立线上线下融会贯通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国际科技合作平台。

(三)发展第三方组织作用,促进知识创新和高效溢出。实践证明,人类在快乐幸福的环境中最容易做出科技创新成果。鼓励科技园、产业园成立人才交流俱乐部、体育健身俱乐部等非正式、动态化组织,依托园区的配套设施及其他非正式场所,围绕高端人才开展丰富多彩的非正式活动,促进跨专业领域、跨区域代际的人才交流社区形成,促进编码知识的跨界交流以及前沿知识、隐性知识的创新与溢出。

(四)制定人才扶持计划,支持存量人才连续创业。宽容失败和容纳“背叛”(“换工作不换停车场”)是硅谷创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证明,连续创业失败3次以上的创业者,再次创业的成功率也同步提升3倍以上。各领域的“链主”和“群主”单位应激活和鼓励创新创业人才遇到挫折后东山再起,以避免人才流失。同时,设立“伯乐奖”,激励创新创业人才“以才引才”,不断的壮大高端人才队伍。

三、市值管理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引领创新集群发展

城市竞争正逐步从“GDP时代”向“市值时代”迈进:一方面,我国城市经济增长已经从单纯追求增量转向增量和存量并重的阶段,“创新转型、内生造血”已经成为城市新增长模式的关键突破点;另一方面,随着科学技术发展及专业分工的细化,科研机构或企业研发活动独立化、外部化趋势加强,而形成的专门从事研发活动,提供研发、技术服务为主的新型服务经济形态—— “研发经济”已经来临。数字经济、研发经济与低碳经济发展背景下,“市值”成为了城市发展质量的核心评价标准,推动上市公司的市值管理和存量不动产REITs化,助力提升未来城市竞争力。

(一)市值时代下的未来城市发展规划。苏州市产业园发展促进会积极与“苏州市发展规划研究院”与各行业“产学研金介媒”机构开展“总对总”对接与合作,在地方“政策转化落地、资本体系搭建、创新产业资源导入、创新创业服务提升、场景示范建设”等方面进行广泛的探索与深入耕耘。着力构建“科技+资源+资本+资产”服务模式矩阵,打通未来城市建设“规投建管退”全生命周期,形成新基建与新产业、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下的“双新双碳数智产城”发展规划,探索实践城市从“产值”到“市值”时代的发展路径。

(二)市值时代下的上市企业市值管理。2021年,苏州累计新上市43家公司和1支REITs,在此基础上,苏州存续上市公司达到214家,总数位列全国大中城市前五。其中,A股364家“专精特新”企业中,苏州占据20席,位列全国第四。这表明,在全国范围内的科技创新领域,苏州市拥有庞大的上市企业群,其监管和管理需要借助金融科技手段,系统性的开展市值管理以提升其资产和影响力,为上市公司群体从战略高度提供科学、有效和合规的市值管理服务,推动城市产业创新集群“市值”的可持续增长。

(三)公募REITs开启了资产管理新时代。我国传统基础设施建设已进入存量时代,形成了大量的存量资产。与此同时,新经济下的5G和IDC等数字基础设施、智慧交通与智慧能源等融合基础设施、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高科技产业园区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方兴未艾。随着城市经济由高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迈进,面向“存量经济”时代下的园区新基建,公募REITs作为股票和债券形式之外的新型金融类产品,成为了提升园区不动产资产“市值”的重要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