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4月15日,由苏州大学东吴智库与江苏医疗器械产业园联合主办的“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苏州产业创新集群建设与发展”第二十期东吴智库学者沙龙在线上举行。本期沙龙邀请七位专家就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苏州产业创新集群建设与发展的路径、方法、方式进行深入研讨。中共苏州市委研究室二级调研员钱洪明提出了对苏州推动创新集群发展的三个认识,并从四个方面出发,为创新资源要素的集聚、升级、协同建言献策。现将专家发言观点整理如下,以飨读者。
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苏州产业创新集群建设与发展
钱洪明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长三角要“勇当我国科技和产业创新的开路先锋”。今年“新年第一会”吹响了苏州全力打造全国“创新集群引领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城市的号角。会后,通过不断学习领会曹书记的讲话精神和配套出台的《苏州市推进数字经济时代产业创新集群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加之研读了一些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我对苏州推动创新集群发展有了三个方面的初步认识。
第一个认识,苏州推动创新集群发展,是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一次探索实践。苏州要构建什么样的产业体系?过去我们经常讲,要构建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支撑,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的现代产业体系。这实质上是从产业层面上讲的,是从目标取向上讲的。我想这个没有错,但在高质量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特别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的今天,我们要推动质量、效率、动力“三大变革”,仅仅停留在这个层面是远远不够的。实质上,党中央早已为我们指明了方向。我记得十九大报告上就明确提出,要“着力加快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我认为,这样的产业体系强调的是资源要素特别是创新资源要素的高效协同配置。那怎么样去实现高效协同?这就涉及我们以什么样的方式方法去构建创新合作网络、去优化组织形态。而集群既是一种普遍的经济现象,只不过尺度上有不同,而且集群更是各类创新资源要素、创新活动的空间载体,以集群的方式去组织创新资源要素应该讲效率更高,或者讲培育发展创新集群本身就是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和重要途径、重要手段。
第二个认识,苏州推动创新集群发展,是对产业培育方式的一次深刻变革。我们可以回想一下,过去我是指过去我们苏州的产业是怎样发展起来的?角度当然有很多,但有一条可能是带有根本性的,那就是通过招商引资、选商择资,主要还是“移植大树”,就像农村的“插秧”一样,实质上是“拿来主义”的“栽种”产业。当然,我这样讲并不是要否定过去,这种方式是同苏州过去所处的发展阶段相适应的,也符合全球产业转移的“雁行模式”。但到了新的发展阶段,新的发展时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来了,第四次工业革命来了,在这样的新的历史条件下,再讲昨天的故事,再沿袭过去的做法显然是走不通了,停留在产业集群上,苏州只能是一个产业大市,发展的只能是产业经济,而且在跟跑中很有可能因为低成本优势的丧失等而盛极而衰,更谈不上“由大转强”。我个人理解,苏州发展创新集群,就是要从过去的主要依赖“移植大树”转变为“培育苗圃”,就是要通过优化配置创新资源要素,实现创新资源要素的高效协同,把我们苏州的产业之“根”扎在“0-1”和“1-10”上,发展创新经济,建设产业强市,这样就把我们苏州“产业+科创”的特色凸现出来了,实现创新与产业的高度融合。
第三个认识,苏州推动创新集群发展,是对以往探索实践的一次高度总结。推动创新集群发展,是新一届市委特别是曹书记明确提出的,但并不是讲苏州过去没有这方面的探索,否则很难解释为什么我们的创新资源要素绝大部分都集聚在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和先进材料等四大产业领域,特别是八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四大先导产业领域,更难以解释为什么我们的生物医药产业能入选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纳米新材料产业集群为什么能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决赛优胜名单,人工智能产业为什么能入选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实质上,在我们的苏州工业园区,他们围绕发展先导产业,探索了“十个一”的培育机制,比如讲,围绕一个产业,引进一家大院大所,设立一支产业基金,集聚一批龙头企业,成立一个服务机构,搭建一批公共平台等,这就是要通过协同创新资源要素培育创新集群。当然,这样的探索还是初步的、局部的,也是不够系统的。所谓的“总结”,既要求我们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更要求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这次市委市政府出台的《指导意见》,实质上是对过去探索的全面的系统的升级,是顶层设计、系统安排。
那么,苏州应该怎样去推动创新集群发展?“新年第一会”和《指导意见》已经作了全面部署。我在这里想围绕创新资源要素的集聚、升级、协同讲几点想法。
第一个想法,怎样变地域上的集聚为产业上的集中。我想,你要推动创新集群发展,首要的是要有创新资源要素的支撑,否则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当然,在发展创新集群的目标下,集聚创新资源要素,我们既要强调地域上的集聚,更要追求产业上的集中,因为我们发展创新集群根本目的是要进一步做强产业这个优势、这块长板。这就要求我们聚焦重点产业发展方向特别是产业细分领域,加大对创新资源要素的科技招商力度,尤其是各板块要根据市委市政府对优化创新集群布局的明确要求,提高科技招商的针对性、匹配度,而不是“广种薄收”,把“好钢”真正用在“刀刃”上。实质上,创新要素是稀缺资源,作为一个地级市你不可能汇集所有的东西,这里也有一个有所为、有所不为的问题。
第二个想法,怎样变集聚资源要素为升级要素结构。我记得马克思曾讲过,“生产力即生产能力及其要素的发展”。新结构经济学也认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决定于资源要素的丰裕程度和结构。这个结构,我想既包括了创新要素在地域、产业上的布局结构,更包括了创新资源要素自身的内部结构特别是层次结构,而且苏州要打造的是“创新集群引领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城市”,升级要素结构特别是集聚高能级的创新要素显得非常重要。那怎样去升级?我想有几个重点。①构建创新型企业梯队,包括中小民营科技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小巨人”企业、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地标型科技企业,但就苏州而言要特别关注如何发挥上市公司“苏州军团”的作用,如何发挥中国500强、世界500强企业的作用,使其真正成为具有组织创新要素的地标型科技企业,这是苏州的一块短板。②培育战略科技力量,苏州已经有了“一区两中心”,但从技术的源头来讲还远远不够,还要争取更多的“国家队”落户苏州,特别是材料科学姑苏实验室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列入国家实验室行列,这样才能解决“0-1”的问题。③引育头部创投机构。这个不仅是发展科技金融的问题,而且还涉及到如何利用资本的力量、利用资本的“纽带”作用,将各类创新要素“链”结起来、协同起来的问题。
第三个想法,怎样变单打独斗为协同合作。也就是讲如何去整合创新资源要素,实现“集体效率”,形象地讲使“群居”现象变成“家庭”现象。这里我想讲三点。①无论是围绕产业链完善创新链、促进迭代生成,还是围绕创新链布局赋能产业链、推动创新性生成,其核心并不是单纯的“打造产业链”的经济过程,而是“打造创新链”和创新行为,因此所谓的协同合作就是要打造“创新共同体”。②构建这样的“创新共同体”关键是要建立有效的市场机制,作为政府重要的是要推动制度创新、政策创新、机制创新,核心是要通过和谐利益关系,促进知识跨界融合,促进核心技术联合攻关等,在这方面苏州虽然有了一些探索,但进一步深化、拓展也显得非常的迫切。③这个“创新共同体”由谁去牵头打造,或者讲“群主”是谁?我想还得多条腿走路。比如,可以是以龙头企业牵引的,也可以是以在院大所为支撑的,还可以是以重大项目为联结的。要鼓励探索不同形式的“创新共同体”,关键是要将各类创新资源要素整合起来、协同起来。
第四个想法,怎样变产业园区为创新园区。苏州经济是开发区经济,而且开发区不仅是苏州的产业高地,也是创新高地,就创新资源要素而言绝大部分都集中在开发区,可以讲苏州开发区发展创新集群最有条件,也最有优势。我想,苏州推动创新集群发展,在产业上要突出重点,在区域上也要突出开发区特别是国家级开发区这个重点,要让开发区这个“重中之重”先行先试、先走一步,以点上的突破带动面上的发展,这个可能也是我们苏州应该有的方法论、实践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