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近日,苏州市人民政府研究室《调研通报》2022年第4期刊登苏州大学东吴智库研究员孔川副教授等的文章《关于优化苏州生物医药产业人才链条的政策建议》。文章指出,人才是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核心要素,构建全链条多层次人才生态圈是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关键所在。为此作者分析了目前苏州生物医药产业人才链条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四条优化建议。现将全文转载如下,以飨读者。
关于优化苏州生物医药产业人才链条的政策建议
孔川 潘超
人才是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核心要素,构建全链条多层次人才生态圈是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关键所在。据统计,苏州现有生物制药企业4000多家,其中50%以上处于研发阶段,生物医药企业年均人才总缺口约2.5万人。正视生物医药产业潜在的人才紧缺矛盾,完善人才链条,优化人才发展生态,是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必须要引起重视的问题。
一、苏州生物医药产业人才链条存在的问题
1. 高端人才匮乏。高端研发人员占据人才链条的顶端,是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核心人才。根据《2021重点产业紧缺专业人才需求目录》,生物医药产业紧缺岗位和紧缺专业数量最多,分别达到336个和37个,特别是紧缺级别最高的5级和4级专业中,生物医药和新型医疗器械产业均排名第一。以CMO(首席医学官)为例,苏州不少药企开出百万年薪待遇,同时给予公司2%~5%的股份/期权,但仍然严重缺乏。
2. 生产管理型人才存在缺口。目前全市近半数企业处于研发阶段,随着研发成果的陆续转化,可以预见未来3—5年内,生物医药企业将进入产业化和量产销售环节。除对科研领域高端人才需求依旧旺盛外,对生产管理、质量管控、市场营销、资本运作、注册申报等方面的中层岗位人才需求将逐步增大。但目前现有人才与本土生物医药企业实际需求匹配性较差,符合需求的人才供不应求,企业相互挖墙脚的情况较为普遍。
3. 中试实验人才紧缺。中试是衔接新药从实验室到批量生产的关键步骤,是药物研发科技成果转化的必经环节。中试实验人才是人才链条的终端,是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重要人才。现阶段,苏州50%以上的生物医药企业处于研发起始阶段,对中试实验人才的需求存在巨大空间。鉴于药物研发的阶段性和周期性,对大多数中小型生物医药企业来说,中试实验人才不可或缺但又无法独自承担培养使用成本。
4. 人才精准服务还需加强。在全国人才激烈竞争背景下,苏州生物医药产业人才政策竞争力还不强,奖励补贴、租房保障、薪酬待遇等优势尚不明显,精准服务、配套保障措施仍有待加强。此外,现行人才政策侧重于引进,缺乏鼓励本地培育人才体系和机制。面对生物医药领域各地人才的激烈竞争,需要引育结合,更加重视做好本地人才培养工作,有效挖掘人才潜力,留住用好更多人才。
二、优化苏州生物医药产业人才链条的建议
1. 引育并举强链,打造高端人才集聚高地。完善高端人才政策体系,加大财政资金对优秀高端引进人才的支持力度,全面提高高端人才补贴标准,完善高端人才服务机制,吸引海内外生物医药界精英在苏州聚集。借助开设生物医药专业的高校协助引才,设立高端紧缺人才目录,建立高端人才信息库,创新生物医药高端人才供应链。
2. 强化扶持补链,全周期培养生产管理人才。制定扶持政策和激励措施,鼓励支持相关高职院校建立人才培养联盟,把产业要求、行业需求、企业诉求嵌入人才培养方案,发挥高职院校培养优势,为产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储备。健全生产管理人才政策保障,探索生物医药产业生产管理人才资质认证,完善人才标准;提高生物医药生产管理人才待遇,完善积分落户、住房补贴、福利津贴等;畅通生物医药生产管理人才发展通道,提供学习进修、培训深造等晋升渠道。加强校企合作,推动企业与高校之间建立战略合作关系,鼓励高校教授担任企业顾问,鼓励企业高层次人才参与高校前沿学术活动。支持校企共建产教融合实训基地,企业为相关专业学生提供实习实训平台,学校开展理论教学,企业完成实习实训,校企共同开展实践教学评价,完善实习就业机制,企业优先录用实习实训学生。
3. 多元合作造链,战略布局中试实验人才。考虑到中试实验人员的阶段性和周期性,建议由政府统一建立中试基地平台,为生物医药企业提供中试服务,减轻企业负担和用人成本。由政府指导,专业人力资源公司具体负责,构建全市统一的生物医药人才数据库,搭建生物医药人才服务共享平台,积极探索共享用工、联合用工机制。拓展人才视野,在长三角一体化内实现生物医药中试实验人才联合培养和一体使用,有序规范生物医药中试实验人才流动。
4. 系统整合优链,推进人才精准服务。分类制订生物医药产业人才服务体系,推动个性化、项目化、特色化服务。针对高端人才、生产管理人才、中试实验人才的差异化需求,细化服务举措,找准关键需求点,把优质服务真正做到人才心坎。重视生物医药人才本土化培养,将培育生物医药人才列入全市人才工作专项计划,支持生物医药企业与国内知名高校合作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构建“生物医药人才接力培养”的人才培育链条,重点提升在基础研究、药品研发、技术应用等方面的人才储备。成立生物医药人才服务联盟,促进生物医药人才的合理有序流动,完善市场化一体用工机制,杜绝市域范围内人才互挖,打造苏州全域化人才服务生态。
(作者孔川系苏州大学东吴智库研究员、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苏州基层党建研究所研究员;潘超系苏州工业园区服务外包职业学院助理研究员,苏州市公共关系协会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