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研究领域  城市与社会治理
调研通报 | 吴新星:加快职工集宿区提档升级建设更高水平“善治之城”
发布时间2022-01-30

【编者按】苏州市人民政府研究室《调研通报》2021年第43期刊登东吴智库研究员吴新星的文章《加快职工集宿区提档升级 建设更高水平“善治之城”》。文章从积极推进职工集宿区建设管理、加强职工集宿区住宿服务管理、提升职工集宿区公共服务水平、开展职工集宿区提档升级评估考核四个方面提出对策建议,旨在加快职工集宿区提档升级、建设更高水平“善治之城”。现将全文转载如下,以飨读者。

加快职工集宿区提档升级建设更高水平“善治之城”

吴新星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苏州全市常住人口达1275万人, 外来人口持续涌入,流动人口规模较大,实际人口超过1700万人。规模巨大的外来人口和流动人口,给苏州社会安全稳定和公共服务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在争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示范城市的关键阶段,应着力推进外来务工人员的集中住宿、集中管理、集中服务,满足“新苏州人”的美好生活需要,这不仅有利于降低企业用工成本,还有利于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建设更高水平的“善治之城”。

一、全面推进职工集宿区提档升级的紧迫性

1.规模巨大的外来务工人员分散居住带来了复杂的社会治理问题。长期以来,外来务工人员分散居住于城中村、拆迁安置小区和城乡结合部地区,引发了群租蜗居、社会治安、消防安全等领域的治理难题,成为苏州高质量发展的巨大隐患。

2.外来务工人员美好生活需要满足度影响着营商环境质量。长期以来,制造类企业始终面临着用工难、用工成本高等问题。外来务工人员分散式居住和“集宿楼”式低水平集中居住,未能有效解决外来务工人员衣食住行用等日常生活问题,美好生活需要尚未得到充分而均衡地满足。部分外来务工人员或离开苏州,或另寻更高收入、更好环境的工作,进而造成制造类企业一线职工短缺、队伍不稳定。

3.提升外来务工人员公共服务水平关系到苏州高质量发展全局。外来人口是怀着美好生活向往来苏务工的,高水平的人口城镇化是苏州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指标。不仅要积极应对大规模外来人口所引发的社会治理风险,更要以人为本、为企服务,转严格管控为高效服务,将城市公共服务覆盖到外来务工群体,让外来务工人员在苏州进得来、留得住、发展得好,不断提升高质量发展水平。

二、全面推进职工集宿区提档升级的对策建议

1.积极推进职工集宿区建设管理。一是多路径建设职工集宿区建设。企业内部有建设寄宿房用地指标的,应积极动员企业按正常建设审批流程报批建设。企业存量寄宿房改作他用的,可重新规划设计、规范管理升级为新型集宿区。无集宿房指标但有员工集中居住需求的企业,综合其所属产业类型、用工现实等因素考虑,允许将已建成的厂房、办公用房等建筑改造为集宿区。根据产业发展需要,支持国有企业、集体经济组织利用自有资金建设,或由国资或集体控股、社会资本参与投资建设社区化的职工集宿区。二是制定并严格执行职工集宿区建筑设计标准。以员工生活需求为依据,由住建部门牵头,行业协会、专业设计院所参与,制定具有一定前瞻性的职工集宿区建筑设计标准,重点加强集宿区基础设施建设,强化技防设施,优化商业配套优化,配置生活类服务功能区。

2.加强职工集宿区住宿服务管理。一是严格规范集宿区住宿管理。集宿区内的居住者多为18-28岁的青年务工人员,处于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探索期和建立期,容易产生自我否定和社会冲突。职工集宿区内应建立宿舍服务中心-宿舍服务办公室的组织机制,配置专业的宿舍服务团队,制定涵盖入住与退宿、行为准则、清洁卫生、安全管理、应急管理等具体内容的住宿服务制度规范,建立住宿服务方、用工企业、集宿区建设运营方等多主体协同共管机制。二是推进集宿区住宿服务智能化管理。加强技防投入,采用住宿人员管理系统,开发和运营特色化的“智慧社区”服务平台,推进住宿服务管理的智能化和规范化。集宿区智慧平台前端服务应包括通知公告、入住/退宿申请、门禁管理、访客申请、水电费查询及缴纳等功能,后端能满足住宿服务方、用工企业、集宿区建设运营方等多主体使用需求。有条件的地区,可探索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的技术,加强集宿区内物联网建设,深度分析平台数据,实现高水平的精细化管理、精准化服务。三是完善集宿区生活服务设施。围绕集宿区居住者衣食住行用各方面的需求,加强商业配套和生活功能区的配置升级。集宿区内基础性配置食堂或餐饮区、生活百货超市;规模较大的集宿区应配置理发店、电信服务门店、医务室、药店、银行自助服务机、体育锻炼设施;有条件的集宿区可充分利用空闲公共空间建设会客室、公共厨房、自习室、健身房等功能空间。四是积极推广集宿区社区化管理模式。从苏州景山公寓、木桥公寓等规模较大的职工集宿区管理经验看,社区化管理模式有助于提高集宿区的生活服务和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外来务工人员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规模较大的职工集宿区宜聘请专业的物业管理服务方,参照住宅物业管理服务标准和人才公寓管理经验,为集宿区内的居住者提供专业化的物业管理服务。

3.提升职工集宿区公共服务水平。一是建设集宿区公共服务中心。设置一站式公共服务窗口、矛盾调解室、心理咨询室、警务室、人口登记服务站等公共服务区,配置医疗卫生、法律援助、职业指导、困难帮扶、图书阅览、学习培训等功能空间。二是创新集宿区公共服务机制。整合基层党委政府相关职能,建立多元一体的联动治理机制。充分发挥工会、团委、妇联等群团组织,探索在集宿区内成立基层组织,采购专业社会组织的服务,组织职工和青年开展各类活动,维护其权益,提升其技能,强化其认同。三是丰富集宿区公共服务内容。围绕集宿区内职工的生活和发展需求,组织开展各类思想政治教育、日常生活服务、文体娱乐活动、职业技能培训和思想政治教育,将集宿区建设成红色、安康、友爱、有能的新型社区。

4.开展职工集宿区提档升级评估考核。一是制定职工集宿区建设与管理服务规范。以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为目标,围绕职工集宿区的建筑设计、物业管理、住宿服务、公共服务等重点领域,制定科学、合理、严格的规范标准,以此作为全市各板块的参照系。二是实施星级达标评估。按照全市争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示范城市三年行动计划,明确职工集宿区提档升级计划实施过程中的阶段性、流程化管理任务和要求,建立科学合理的星级达标考评体系,聘请第三方专业机构开展验收评估,定期分析各板块提档升级进度。

(作者系苏州大学东吴智库、北京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