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研究领域  城市经济与管理
市情研究 | 方世南:拓宽苏州共同富裕之路的八点建议
发布时间2022-01-29

【编者按】中共苏州市委党校《市情研究》2021年第17期刊登东吴智库首席专家方世南教授的文章《拓宽苏州共同富裕之路的八点建议》。文章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共同富裕的重要论述为指导,从苏州现阶段的实际出发,提出八点拓宽苏州共同富裕之路的建议。现将全文转载如下,以飨读者。

拓宽苏州共同富裕之路的八点建议

方世南

苏州共同富裕虽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在共同富裕方面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存在。亟需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共同富裕的重要论述为指导,从苏州现阶段的实际出发补短板、强弱项、提质量,谱写苏州共同富裕新篇章。为此,提出八点主要建议。

第一,建议将低保对象、特困人员、低保边缘家庭、支出型困难家庭、其他困难家庭这五类低收入人口作为苏州推进共同富裕的重点对象。进一步加强低收入人口救助帮扶。为此,一要强化主动发现,切实找准、摸清低收入人口底数。健全统一的城乡低收入群体精准识别机制。二要强化动态监测,及时预警低收入人口潜在风险。三要拓展救助保障覆盖面,强化分层分类救助。健全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动态调整机制,逐步与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挂钩,增幅不低于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完善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农保作为对农业人口的保险,目前每人每月只有160元多一点,难以维持生计。苏州农村还有少量经济困难户,他们无法投入对于他们而言数额较为巨大的城保和医保,一旦生病更是雪上加霜。建议以更为具体的举措推进城乡区域基本公共服务朝着更加普惠均等可及方面发展,稳步提高保障标准和服务水平。

第二,建议将苏州推进共同富裕的重点难点放在进一步解决好“三农”问题上。要紧紧围绕苏州2022年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目标,切实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五个振兴”的要求,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有机体系,夯实乡村振兴的根基。要将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进一步落实到实践中,通过加大举措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以更大的力度促进乡村产业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加快构建具有苏州特色的乡村产业体系,促进产业兴旺和农民增收致富,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增加收入和全面发展。

第三,建议适时制订地方性物权平等保护法规为共同富裕保驾护航。要实现共同富裕,就既不能让国有资产和集体资产流失,也不能侵犯劳动和创造所得。苏南模式以集体经济和民营经济相得益彰而见长,将两者更好地协调起来,推进共同富裕,在苏州地方性法规上应该有所规定,以创新之举走在全国前列。只有从协调利益关系和法治保障着手,才能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法治保障,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也才能激励越来越多的企业家和社会各界人士积极地创业、创新、创优,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和更多的社会财富,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第四,建议将提高技能人才的收入作为推动共同富裕的重要内容。在苏州350万产业工人当中,有211万的技能人才,但85%以上都是初中及高中文化,其收入水平还有待提高,其精神文化生活也有待进一步丰富发展。要将提高技能人才的收入、丰富其精神文化生活,作为苏州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重要行动计划,以此激励他们在苏州产业发展中的积极性得到进一步发挥,在苏州高质量的产业发展中作出更大的贡献。同时,也有助于进一步扩大物质消费和精神文化消费,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第五,建议将关注苏州老龄社会到来的特征作为推进共同富裕不可忽视的内容。老年人的精神文化需求整体上较以往有大幅增长。许多老年人身体较健康,物质条件也较富裕,追求高质量精神文化生活的意愿强烈。但是,有些公共文化场所和设施以及产品如何进行适老化设计与改造,是一件值得高度关注的事情。如以信息化为例,苏州老人在使用智能产品或服务过程中,46.4%感到步骤繁琐,54.6%表示记不住使用方法,如何聚焦老年人特色化需求、提升老年人数字化技能、支持适合老年人的智能化产品、健康管理设备、健康养老移动应用软件(APP)等设计开发,助推老年人生活便利化和丰富化,是苏州推进共同富裕不可忽视的重要任务。

第六,建议结合“江南文化”品牌建设,努力做好精神文化生活共同富裕的文章。要深挖“江南文化”传统资源,促进江南文化的社会化、大众化、产业化,把传统文化的传承保护与推进社会文明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把“江南文化”的解读、宣传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紧密结合起来,进一步促进人们对“江南文化”的价值认同、情感认同。要实施重大文化设施建设工程,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影视文化创新中心和数字文化产业集群,提供更多优秀文艺作品、优秀文化产品和优质旅游产品,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

第七,建议要注重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视角推进共同富裕。要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健全明晰高效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全面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平。要继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强化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和区域协同治理,促进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推进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将推进长江、太湖生态治理和促进城市生态空间优化,让人民群众呼吸上更清新的空气,喝上更干净的水,吃上更安全放心的食品,作为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内容。

第八,建议进一步畅通社会各方面参与慈善和社会救助的渠道。苏州慈善历史悠久、素有“好义之名”,范氏义庄是我国第一个非宗教性民间慈善组织,苏州市社会福利总院前身的普济堂是我国现存时间最长的社会福利机构。要将个人化、道德式的“积德行善”扩展提升为社会建设的制度性安排。要大力提升各种基金会的国际化、专业化、社会化程度。要积极探索各类新型捐赠方式,鼓励设立慈善信托。加强对慈善组织和活动的监督管理,提高公信力和透明度。落实公益性捐赠税收优惠政策,完善慈善褒奖制度。促进苏州慈善和社会救助事业助推共同富裕。

(作者系苏州大学东吴智库首席专家,特聘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