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近日,中共苏州市委办公室《调研与参考》2022年第23期刊登东吴智库研究员孔川副教授的文章《关于进一步做好中小学课后延时服务的建议》。文章总结了我市课后延时服务的总体情况,指出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优化课后延时服务,提出要积极引入社会力量增强课后延时服务师资力量、探索实行中小学教师弹性上下班制度、建立“中央厨房”丰富课后延时服务课程、制定苏州市课后延时服务标准和操作指南。现将全文转载如下,以飨读者。
关于进一步做好中小学课后延时服务的建议
孔川
课后延时服务是落实“双减”政策的重要措施,是深化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是优化教育生态的重要举措。自去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后,我市全面推进中小学课后延时服务,有效减轻了学生课业负担和家长经济负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在走访调研中,我们发现中小学课后延时服务仍存在着部分问题,值得进一步重视和关注。
一、我市课后延时服务的总体情况
2019年,苏州就面向小学阶段正常放学后有接送困难的家庭,提供课后服务工作,出台《关于开展苏州市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学校安排课后服务学生集中完成作业、自主阅读、学习交流等活动,适当开展各类能够满足学生兴趣爱好的体育、科技、文化等活动。2021年,我市制定出台《关于全面推进中小学课后服务进一步提升课后服务水平的实施意见》,明确要求课后服务实行“5+2”模式,服务范围100%覆盖所有义务教育学校,服务对象100%覆盖有需要的学生,目前全市范围内所有义务教育学校都开展了课后延时服务,实现了“双百”覆盖。
在具体实践中,各校根据“一校一案”的要求,制定课后服务具体方案。一方面指导学生完成作业,教师开展课后辅导。苏州市实验小学安排各学科教师交替轮换对所教班级进行“走班指导”,学生在做作业过程中可以随时请在堂老师答疑解惑。苏州工业园区第一中学在课后服务中安排各学科教师组织和辅导学生在校完成当天作业,巩固学习内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自我管理的能力。另一方面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普、文体、艺术、劳动、阅读、影视欣赏、兴趣小组及社团活动,最大程度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比如,吴中区苏苑实验小学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成立了绘画、手工、书法、合唱、足球、健美操等多个社团小组;苏州高新区第一初级中学每周四课后服务安排劳动教育课;工业园区翰林小学从儿童视角,借助周边高校资源、纳米科技园及1000多家企业,建构四类JIA课程(加课程、+课程、嘉课程、家课程),丰富课后服务课程体系等。西安交通大学苏州附属初级中学课后服务结合“润·透”教学理念和“3+课程体系”,将课后服务按三大板块划分:“‘润·透’3+特色课程”、“‘润·透’3+特色活动”、教师辅导答疑,助力学生全面发展,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二、学校课后延时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课后延时服务有“耗时”现象。小学低年级学生处于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和适应阶段,拼读能力一般,课后作业相对较少。据调查,有的学校对低年级课后延时服务管理不规范,认为低年级学生自控能力较差,较少组织相关的兴趣活动课程,教师主要确保学生安全,担负看护任务,安排学生休息、吃点心、看视频,拖到延时服务结束,忽视了低年级学生全面发展的成长需求。
二是课后延时服务有“偏科”趋向。在课后延时服务中,小学高年级和初中学生主要是完成作业,各科教师负责课后辅导。尤其是在初中阶段,学习科目较多,课后作业涉及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地理、生物、化学等。大部分学校都是安排各科教师在延时阶段轮流值班,导致部分科目作业不能有效解答和辅导。有的学校安排“走班指导”,各科教师交替轮换进班开展辅导,造成各科教师协调不畅,学生课后辅导不均衡。另外,学生在延时阶段可以到其他班级向相关学科老师请教等做法,在现实中很难得到落实。
三是课后延时服务有“中转”倾向。“双减”政策后,校外学科类培训市场得到了规范,但学生和家长对学科类培训需求依然存在。据了解,小学生基本都有参加美育、球类、益智等兴趣班,平均每人至少参加2个非学科类培训,大部分培训时间在课后延时服务之后或周末。部分初中学生表示,在每周一到周五晚上还会参加相应的学科类培训。这从另外一面说明,课后延时服务在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差异化需求,在高质量作业辅导等方面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四是课后延时服务有“单一”偏向。学生完成课后作业,各科教师负责辅导,是课后延时服务的主要工作。由于学生能力的个体差异,作业完成时间无法统一,作业完成质量千差万别,课后延时服务分时段的做法不能有效落实。有的小学由于师资紧张、资源较少,有的初中顾及中考压力,较少提供兴趣类、社团类、艺术类等校本课程或者多样化活动,变为一种“单一”服务。
三、优化课后延时服务的建议
1.积极引入社会力量增强课后延时服务师资力量。中小学教师是“双减”政策的执行者,更是课后延时服务的主要承担者和落实者。我们了解到,目前学校普遍反映教师人手不足,在当前中小学教师编制紧张的情况下,亟需多渠道补充课后延时服务的师资队伍。建议:①将教师参与学校课后服务工作纳入学校教师考核晋升体系,提升教师工作幸福感,提高教师参与积极性。②由教育部门牵头,联合科协、团委、妇联、关工委等组织,建立课后延时服务志愿者库,充分利用社会力量弥补师资的不足。③各学校也要深挖学校的家长资源、学区内的社会资源,携手提升课后延时服务的供给质量,比如,姑苏区沧浪实验小学充分挖掘学科教师、校外专家、民间艺人及专业组织的专长和资源,开设校本特色课程和社团。
2.探索实行中小学教师弹性上下班制度。在调研中,教师普遍反映提供课后延时服务后,工作和生活的压力明显增大。由于要承担课后延时服务的任务,导致教师在校在岗时间普遍超过10个小时,中学教师甚至要超过12个小时,没有精力再参加教学会议、业务培训、外出交流等业务提升活动,再加上日常管理、各类统计等非教学任务,使得教师全天候处于高强度超负荷运转状态,普遍存在睡眠时间不足问题,心理健康状况值得关注。《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学校可统筹安排教师实行“弹性上下班制”。目前,省内南京、常州等地已经开始探索中小学教师弹性上下班。比如,南京石鼓路小学规定,参加课后延时服务到5点半或6点的教师,一周可以申请两次在4点或4点半下班。常州市二十四中实施弹性作息制度,包括弹性上下班、弹性午休、弹性锻炼、弹性休假和弹性抵假的五种方式,对累计完成8次课后服务的教师,可以享受半天的“双减假”。建议我市选取部分学校试点实行弹性上下班制度,根据教师参与课后延时服务情况,明确弹性上下班的标准,制定弹性上下班管理办法,统筹协调课后延时服务安排。在试点的基础上形成制度规范,在全市推广实施。
3.建立“中央厨房”丰富课后延时服务课程。针对课后延时服务课程不够丰富的问题,建议:①由市级教育部门牵头,建立课后延时服务课程“中央厨房”,在现有的线上教育中心网站增加课后服务课程项目,整合各学校和社会上的优质课程资源,形成资源库和目录供各个学校选择,让使用这些资源就像点菜一样方便快捷高效。②各县(市、区)教育部门做好校外资源进入课后服务的链接通道,变单一课后服务供给为集团、区域多元供给。整合好区域内少年宫、博物馆、科技馆、图书馆等教育场馆,对接好区域内企业、高校、事业单位等资源,开发适合学生特点的各类课程供各个学校选择。比如,北京市朝阳区加强与首都高校、体育场馆、博物馆等社会资源的联动,整合区内青少年活动中心、教辅中心和100余家社会大课堂单位,供给近200项活动资源,实行“三送”:送课程菜单、送项目指南、送课后服务指导员,为每一所学校配好资源。③规范实施校外非学科类教育培训机构课后服务购买机制,明确准入标准,梳理课程购买清单,健全管理机制,根据学校实际和学生发展,提供特色化、个性化的优质教育资源。
4.制定苏州市课后延时服务标准和操作指南。目前各学校开展课后延时服务差异较大,做法不同。山东省日照市制定出台了《中小学课后服务十条工作标准》,明确了课后服务中的相关要求,规范了课后服务各类问题。建议借鉴这一经验做法,结合实际研究制定苏州市中小学课后延时服务总体标准,出台延时服务操作指南,在现有“一校一案”基础上,明确延时服务要求,规定延时服务事项,规范延时服务方式,强化延时服务监管,落实延时服务经费,加强延时服务投入,倡导特色化延时服务做法,鼓励多元化延时服务模式。同时及时总结涌现出的好经验好做法,遴选一批被家长接受、可推广、可复制的好经验进行宣传推广,为各学校进一步做好课后服务工作提供有效参考与借鉴,促使课后服务这一利教好事、惠民实事,办好办实,不断办出新成效。
(作者系苏州大学东吴智库研究员,中国特色城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助理,苏州市公共关系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