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近日,东吴智库研究员吴新星接受记者采访,谈如何综合治理流动摊点。他表示,对流动摊贩的态度并不能采用“一刀切”的管理方式。无论是供给端从业者的生计、就业问题,还是需求端的生活服务满足问题,都代表着流动经济存在的合理性和客观性。现将报道转载如下,以飨读者。
流动摊点既是城市管理的难点,也是关系民生的堵点和痛点。今年以来,姑苏区通过科技赋能、帮扶疏导、增加夜间餐饮供给等系列举措,切实从源头上对流动摊点进行系统治理,取得一定成效。
科技赋能 治理“城市窗口”
姑苏区遍布景区、商贸区和老旧居民小区,人流量密集,之前流动摊点众多。拙政园片区综合行政执法大队大队长龚佑军介绍: “从苏州博物馆、拙政园、平江路一直到观前街、仓街等商业区,人太多,平时工作日就要几万人,节假日最多要三十万人。人一多,生意就好,流动摊点蜂拥而至。特别是在苏博、悬桥巷地铁站口、临顿路观东以及平江历史街区内的小巷子里。”
作为城市的窗口、苏州的名片,临顿路沿线市容环境关系到苏州整体城市形象。当地城管部门在加大现场处置的同时,依托科技力量,进一步提升治理效率,在临顿路、莫邪路、东汇路等区域试点安装12个具有喊话功能的AI人工智能识别系统,同时建立夜间无人机巡飞机制,通过自动识别、远程喊话等方式劝离流动摊点,有效预防和减少摊点聚集。
考虑到市民游客的消费需求,管理部门在平江路沿河设置了一排外摆摊位,由摊主销售诸如手工艺品、文创产品、饮料小吃等商品,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原先的流动摊点。
一摊一策 化解居民区难题
除了临顿路以外,之前莫邪路、东环路附近也是流动摊点的重灾区。“都是老小区,那里的居民有这样的消费需求,另一方面不少摊主也住在附近,他们出摊方便。”龚佑军介绍,他们采取劝导一批、帮助一批、分流一批的措施,一摊一策,从源头上治理。
刘传林父子俩之前常年开着卡车在日规路附近售卖水果和蔬菜,生意相当不错。购买的市民聚集在卡车旁边,将原本不宽敞的日规路堵了一半。城管部门现场查处时,附近的居民却发出了同情的声音。“他们的菜新鲜,价格也便宜,从不短斤缺两。他们不卖,我们买菜就不方便了。”居民们说。
城管队员得知情况后,对刘家父子进行了劝导。“既然生意这么好,大家都喜欢来,你们何不找个店面呢,那样也不用东躲西藏了。”拙政园片区综合行政执法大队三中队队长施柯君说,父子俩听从了劝导,租下了永林新村附近的一间小商铺。在办理营业执照时,城管部门与市监部门主动帮助他们走完了相关流程。如今,店铺虽小,却是父子俩的安身之处,他们的生意依然红火。
针对季节性农产品流动摊点,当地在白塔路皮市街口以及东环农贸市场设立了疏导点。除此之外,城管部门还利用东环农贸市场内空置的六个早餐亭,为六位摊主提供了固定经营的场所。
整合资源 增加夜间有效供给
市场是逐利的,流动摊点多,意味着当地有相应的消费需求。只有多方整合资源,增加有效供给,才能从源头上减少流动摊点。
自专项治理工作开展以来,姑苏区综合考量居民需求、街区条件等要素,在庄先湾路小餐饮一条街、莫邪路苏大宿舍区周边,指导商户严格执行食品安全标准,设置隔离花箱,划定规范区域,有序设置外摆,延长营业时间,便利周边居民学生就餐。同时,当地鼓励有条件的街道社区利用党群服务中心、工会驿站等便民服务空间开设夜间餐饮服务点、外摆疏导点,提供普惠型夜宵服务。龚佑军介绍,梅巷社区就利用原有的社区食堂,增加晚餐供给以满足附近居民的消费需求。
除此之外,平江街道历史街区社区还联合辖区爱心企业,成立志愿队,在深夜为户外工作者免费提供热腾腾的美食。社区负责人濮俊彦介绍,志愿者每周三至周六晚10点半至次日凌晨1点半,会在车站、商业区等夜间人流密集场所为代驾司机等户外工作人员送上胡辣汤、羊肉汤、包子、鸡腿等美食。
“虽然这是一种企业回馈社会的爱心公益行动,与流动摊点治理关系不大。但由此我们也打开了新的思路。”龚佑军说,这也是由市场参与增加夜间餐饮供给的一次探索,如果有更多的企业加入,形成可持续的运行机制,那么势必对流动摊点的治理有好处。
姑苏区城管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他们将在精准摸底排查、分类精准治理和严格长效监管方面持续用力,让城市的烟火气更加安全有序。
系统治理源头治理已成共识
如今,流动摊点治理绝不仅仅停留在依法治理的层面,“系统治理、源头治理”已然成为社会共识。
苏州大学东吴智库研究员吴新星表示,对流动摊贩的态度并不能采用“一刀切”的管理方式。无论是供给端从业者的生计、就业问题,还是需求端的生活服务满足问题,都代表着流动经济存在的合理性和客观性。
他认为,城市治理,更多的是要通过管、控、引、服多种方式来降低环境脏乱差、食品安全、社会治安、摊贩无序竞争等问题。例如,通过建设疏导点、制定统一的管理规范、加强执法查处等措施,可以引导流动摊点有序经营,减少环境问题。同时,市民的素质和意识也是影响环境的重要因素。如果市民能够自觉遵守规定,不乱扔垃圾、不随意摆摊,那么流动摊点对环境的影响将会大大降低。
苏州市人大代表,法学教授卜泳生认为,对于流动摊点治理问题,不能只着眼于摊贩的个体行为,而应放在当下经济环境、社会环境的大背景之下进行考量。流动摊点固然应安全有序发展,但相关部门在坚持依法治理的同时,更要注重人性化服务。
“我们要寓管理于服务。治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和生活环境。”卜泳生说,流动摊贩中不少是生活困难的群体,他们用自己的双手谋生本就不易。作为社会治理者,相关部门应该多角度、全方位地帮助他们渡过难关。相反,若一味地强调机械化的依法治理,那么很可能激化社会矛盾,治理效果适得其反。想要在保障流动摊主生存权的同时,消除他们带来的负面影响,坚持系统治理、源头治理是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