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近日,《引力播》刊登东吴智库研究员罗志勇的文章《以乡村全面振兴助推城乡融合发展》。文章探讨了苏州在探索城乡融合发展实践中取得的良好成效,同时提出了一些挑战及应对策略。现将全文转载如下,以飨读者。
以乡村全面振兴助推城乡融合发展
- 罗志勇 -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必须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全面提高城乡规划、建设、治理融合水平,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发展。统筹抓好“三农”工作,深入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是加快城乡融合发展、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路径。近年来,苏州在实施乡村全面振兴战略,探索城乡融合发展实践中取得了良好成效,同时也面临一些问题与挑战。必须以改革精神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激发城乡社会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有益借鉴。
以乡村全面振兴
助推城乡融合发展的经验
一是高质量发展农村新型集体经济,不断夯实乡村全面振兴的经济基础。城乡融合发展的顺利推进,离不开坚实的经济基础。近年来,苏州十分重视发挥农村新型集体经济在乡村全面振兴中的作用,鼓励、支持和引导城乡各经济组织以集体土地为依托,坚持市场导向,积极主动参与市场竞争,实现抱团式滚动发展,不断壮大集体经济基础,让全体农村(社区)百姓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二是扎实推进“千村美居”工程,美丽乡村建设成效显著。近年来,苏州实施“千村美居”工程,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建立由群团组织、政协委员、村民委员会等相关部门全力配合、监督落实的长效管理工作机制。统筹开展以农村分散式生活污水治理、生活垃圾分类、存量建设用地复垦复耕、改水改厕等为重点的生态文明建设,打造江南“田美乡村”新风貌。
三是重视整体规划,一体化推进城乡生态治理和环境保护。近年来,苏州遵循城乡生态发展规律,打破城乡传统产业、城镇、土地利用和环境保护规划相互分割的局限,实现“四规融合”。坚守生态保护红线,统筹规划城乡国土空间布局,科学制定美丽城乡建设蓝图,切实保护好古镇古村、古迹古韵、田园风光、鱼米之乡等特有资源,保留江南水乡独特风貌。
四是坚持示范引领,实施以强带弱帮扶工程,促进乡村均衡发展。由于资源禀赋的差异性,苏州也存在一些经济基础和社会治理相对薄弱的乡村,影响和制约了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战略目标的整体实现。近年来,苏州市积极实施示范引领、以强带弱帮扶工程,鼓励支持明星村与薄弱村结对共建,推进农村共同富裕道路,走出了一条具有苏州特色的乡村全面振兴之路。
五是发挥农村优秀党员干部“头雁效应”,带动“千万工程”落地见效。在实施“千万工程”战略中,苏州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优秀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组织党员干部带领村民共建美好家园,着力解决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打造区域联动、辐射带动、群团互动的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
以乡村全面振兴
助推城乡融合发展的挑战
一是城乡建设规划的科学性、整体性与协调性有待提升。城乡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发展不平衡,特色城镇化和美丽乡村建设同质化现象较突出,重城乡基础设施等硬件建设,轻内涵发展和品质提升。
二是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城乡融合发展制度体系尚未完善。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支农活动的长效机制有待健全,规划、环保、教育、科技、卫生等专门人才队伍服务“三农”仍未形成合力。政府对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专业人才的奖励补贴等激励机制有待进一步加强。
三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配套资金支持力度不够,国家惠农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率和监管力度有待加强。基层侵占挪用乡村建设专项资金等“微腐败”现象时有发生。农村优质公共产品供给不足,乡风文明建设有待加强。城乡生产要素单向流动问题和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仍有待解决。
四是农村“空巢化”“老龄化”“少子化”现象日益严峻,乡村全面振兴人才短缺。大量受过良好教育的青壮年人口离开乡村,导致农村基层党组织后备人才短缺,农村优秀基层党员干部流失导致治村能人普遍年龄结构老化,面临青黄不接等现象,影响和制约乡村全面振兴战略的组织实施和落地见效。
以乡村全面振兴
助推城乡融合发展的路径
第一,探索城乡融合发展新路径,构筑农村产业新优势新业态,促进新型农村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不断夯实乡村全面振兴的物质基础。培育地方特色富民产业,实现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实现共同富裕。探索城乡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新路径,发展乡村特色农文旅产业,提高农民资产性、经营性收入比例,实施乡村居民收入倍增战略。
第二,实施农村基层党组织强基工程,加大经济薄弱村党支部书记培训、轮训力度,提升基层党员干部理论素养和乡村振兴领导力。加强城乡基层后备人才队伍的培养和储备,吸纳优秀大学毕业生充实到基层党组织培养和锻炼。选优配强村级党支部班子,建立和完善基层领导干部晋升激励机制,鼓励更多优秀党员干部扎根基层,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第三,维护城乡规划的科学性、权威性和可持续性,提升中国特色城镇化建设规划编制和管理效能。遵循城乡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发展规律,加快构建政府引导、群众主体、市场运作的多方共谋共建共管共享格局,打造中国特色城镇化的苏州样本。
第四,创新乡村治理理念和方式,开创乡村善治新局面。充分挖掘乡村传统资源,发挥村规民约、“乡贤议事厅”、“道德讲堂”等乡村民主治理资源和载体作用,汇集民智民力推进社会治理创新。开展文明村镇、文明家庭创建活动,加快培育乡风文明,推进移风易俗,厚植淳美民风新底色。发挥农村优秀传统家风家训等乡土资源的道德约束和教化功能,推进新时代城乡文明实践深入发展。
第五,实施“数字乡村”建设战略,打通城乡之间物流、信息流互联互通“最后一公里”,缩小城乡“数字鸿沟”。打造数据融通、跨域联动的可视化“数字乡村一张图”,推动构建城乡政务服务、医疗健康、智慧养老、乡村旅游等各类民生服务和民生保障更加智慧、便捷、安全、高效的公共服务体系。加大智慧农业平台建设,以智慧、科技、数字贯通农业生产全过程,实现生产、管理、销售全过程数字化,打造智慧农业生产场景。推进城镇电子商务平台下乡战略,提升农村电商物流运营环境和效率,促进城乡生产要素公平公正的双向合理流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