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要闻动态  媒体聚焦
学习强国|王俊:用开放经济的“苏州之美” 打造高质量发展新磁场
发布时间2022-01-15

【编者按】《苏州日报》刊登苏州大学东吴智库研究员王俊教授的文章《用开放经济的“苏州之美” 打造高质量发展新磁场》,并被学习强国平台转发。文章从海纳百川的包容之美、百舸争流的拼搏之美、制度创新的探索之美、全面发展的平衡之美及营商环境的和谐之美五个方面剖析了开放经济“苏州之美”的深刻蕴意。现将全文转载如下,以飨读者。

用开放经济的“苏州之美” 打造高质量发展新磁场

王俊

2020年,在中美经贸摩擦深度加剧、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的双重压力下,苏州却依然不负众望地创造出新的成绩。这一年,苏州GDP总量历史性地突破了2万亿大关。这一年,苏州实现进出口总额3223.47亿美元,增长1%,以全国占比7%的份额名列全国第四。这一年苏州实际使用外资总量保持全国前列,新增对外投资项目和中方境外协议投资额保持全省第一。这一年,苏州自贸片区联动创新区增至19个,44项创新成果获国务院深化服务贸易创新试点最佳实践案例。这一年,苏州连续第九次入选“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十强榜。这一年,开放经济的“苏州之美”为现代版的姑苏繁华图增添了一道靓丽的色彩。

开放经济的“苏州之美”虽然已是娇俏傲人,但相比于苏州“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城市定位而言,其蕴意及深度仍需进一步厚植。

开放经济的“苏州之美”应是海纳百川的包容之美。截至2020630日,苏州不仅是1.7万多家外资企业在中国的扎根地,更是11892名外国人才实现职业梦想的人间天堂。尽管在苏外国高端人才已有4696名,占到了全省的57.71%;但是,与北上广深等国内主要城市相比,苏州的外国人才数远远不够。因此,苏州要用不断完善的人才政策吸引更多的外国人才,让他们在苏州工作生活更便利,更有获得感和归属感;要及时复制推广园区在外国高端人才互认、因企制宜分类施策精准引才的经验,让长三角、全国乃至全球的高端人才都能首选苏州从业;要继续发扬“苏式服务”精神,用苏州人特有的“细腻、务实、精细”气质凝聚更多海内外人才,“不求人才为我所有,但求人才为我所用”。

开放经济的“苏州之美”应是百舸争流的拼搏之美。新发展格局下,国内兄弟城市的发展态势成为苏州面临的重要挑战。深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上海临港新片区、海南自贸港、南京都市圈等一个又一个改革开放的重大举措意味着苏州必须奋起直追,才有可能获得发展的新机遇。国际上,苏州制造面临着美欧等发达国家在高端制造业领域的控制与挤压,新兴国家在要素密集型中低端制造业的同质竞争。直面挑战,唯有拼搏才是苏州最大的底气。

开放经济的“苏州之美”应是制度创新的探索之美。苏州自贸片区是制度创新的引领者。从2020年制度创新实践案例省级以上“首创率”达60%到今年“制度创新需求征集令”下的“创新共鸣态”,苏州自贸片区的制度创新在不断推进。但是,RCEPCPTPPCAI等已经在服务贸易负面清单、投资便利化、公平竞争、知识产权保护、数字贸易、劳工标准、环境与贸易等方面突破了WTO的相关规定,客观上造成了苏州制度创新的实践尚不能完全符合国际经贸规则的新要求。作为苏州改革开放的最前沿,苏州自贸片区有责任为国家先行先试,对标新规则,探索新领域,实现高水平对外开放。

开放经济的“苏州之美”应是全面发展的平衡之美。开放的苏州不仅要引进来,还要走出去;不仅要为外资企业提供公平的竞争环境,还要大力鼓励民营经济的不断壮大;不仅要重视经济高质量发展,还要注重人与环境的和谐相处;不仅要促进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的协调发展,还要强化对新业态新市场新伙伴的不断突破。要突破十大板块开放经济发展不均衡的困境,尤其是要努力缩小姑苏区、相城区与园区在服务贸易领域明显的差距,让短板不再,竞争力更强。

开放经济的“苏州之美”应是营商环境的和谐之美。“苏州最舒心”的城市营商环境品牌已经为苏州赢得了众多美誉。但是,对比上海要“建设成为贸易投资最便利、审批事项最少、行政效率最高、服务管理最规范、法治体系最完善的城市之一”的目标,苏州仍需花大力气擦亮营商环境的金字招牌,把“放管服”改革不断推向深处,用体制机制的创新来构建最优、最美、最舒心的营商环境。

苏州正在努力打造向世界展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最美窗口”,开放经济的“苏州之美”无疑将是窗前最有特色、最具吸引力的风景。只要我们上下齐心、坚守信念、敢于创新、勇于奋斗,继续全面深化改革,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最美风景就在眼前!

(作者系苏州大学东吴智库研究员,东吴商学院教授、博导,自贸区综合研究中心主任)

相关链接:学习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