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14年12月13日至14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江苏视察,提出要紧紧围绕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光荣使命,努力建设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新江苏。十年来,总书记先后多次对江苏、苏州工作发表重要讲话。十年来,苏州干部群众改革创新,积极探索,经济社会发展发生了喜人变化,“强富美高”的宏伟蓝图照进现实。苏州日报特邀东吴智库首席专家方世南教授、副院长屠立峰副教授、研究员孔川副教授撰文畅谈苏州十年建设新成就。现将文章转载如下,以飨读者。
扛起“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使命担当
苏州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
东吴智库首席专家 方世南
“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是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中国特色、时代特征、江苏特点擘画的宏伟蓝图。十年来,总书记五次亲临江苏考察,多次对江苏、苏州工作做出重要指示,赋予江苏“在改革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上争当表率,在服务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上争做示范,在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上走在前列”的光荣使命。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对江苏、苏州作出重大战略指引、给予巨大鼓舞鞭策,为江苏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江苏是我国的东部大省,是长江经济带、长三角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战略全局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十年来,江苏坚持以科学理论之“矢”射改革开放实践之“的”,始终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接力奋斗,一笔一画精心地把“强富美高”新江苏从“大写意”绘制成精美的“工笔画”。十年来,全省地区生产总值连跨6个万亿级台阶,从2014年的6.51万亿元跃升至2023年的12.82万亿元,13个设区市全部跻身全国百强、5个城市经济总量过万亿,“经济强”的优势更加彰显,高质量发展成为鲜明特征;全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72万元增加到5.27万元,城乡居民收入比从2.30∶1降至2.07∶1,是全国城乡收入差距最小的省份之一,“百姓富”的成果更加丰硕,高品质生活成为新追求;生态环境质量总体创下了有监测记录以来最好水平,单位GDP能耗、碳排放强度分别下降26.4%、30.9%左右,生物多样性不断提升,江豚重现长江江苏段、桃花水母再现太湖,“环境美”的色彩更加绚丽,“美丽江苏”图景充分展现;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全社会文化自信自觉充分彰显,文化创新创造成为新优势,“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标识更加鲜明,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幸福感显著增强。十年来,苏州高扬人文经济旗帜,始终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发展的成果为人民共享,以敢为人先的勇气、改革创新的锐气、兼容并蓄的大气、求真务实的底气,在“扛起新使命、谱写新篇章”中争当排头兵,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砥砺奋进、开拓创新,经济总量不断迈上新台阶,市场环境更为优越,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人民生活倍加幸福,以勇立潮头的引领者姿态,在服务全省、全国发展的大局中,奋力书写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苏州答卷。
十年奋斗绘就的美好图景,彰显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作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排头兵,江苏率先进入现代化建设新阶段,阔步行进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上,推动各项事业开创新局面、展现新气象,奋力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新篇章。
擦亮“社会文明程度高”名片提升文化软实力
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孔 川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明是现代化国家的显著标志。要把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任务。”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有助于以人的现代化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有助于以人类文明新形态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增强精神力量。
在“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中,江苏各地始终牢记总书记嘱托,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以更大力度推进社会文明建设,不断提高江苏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同频共振,经济发展实力和精神文化影响力同步增强,谱写了人文与经济融合互动的新篇章。苏州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文明建设,充分发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示范作用,厚植“历史文化名城”“江南水乡”“人间天堂”等文化沃土,建设古韵今辉、开放包容、兼收并蓄、卓尔不群的世界文化名城。大力弘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态度,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抓好古城保护大文章,探索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古城有机更新和活化利用的有效路径。全面打响“江南文化”品牌,塑造江南文化的核心地位,构筑思想文化引领高地、道德风尚建设高地、文艺精品创作高地,将苏州打造成为“江南文化”核心城市。强化新时代苏州城市精神的引领作用,统筹推动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深化全域文明城市创建,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在市民文明行为培育、乡风文明建设、公共文化服务等方面的作用,持续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让苏州人民群众共享更加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凝聚起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张家港2005年获评首届全国文明城市,苏州2008年荣获全国文明城市称号,常熟2017年获评第五届全国文明城市,太仓、昆山2020年获评第六届全国文明城市。苏州成功实现全国文明城市全域化、“满堂红”,努力建设崇德向善、文化厚重、和谐宜居、人民满意的文明城市。
下一步,我们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持续擦亮“社会文明程度高”名片,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上下功夫,进一步强化理论武装,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聚人心,推进党的创新理论成果飞入寻常百姓家;在公民道德建设上下功夫,进一步强化典型示范,引导人们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在文明城市创建上下功夫,进一步传承历史文化,倡导文明新风,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深化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精细化,积极营造向上向善的网络生态,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贡献新力量。
奏响“经济强”旋律推动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
东吴智库副院长 屠立峰
苏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 董滢博
“经济强”表现在哪里?它依托于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以解决“卡脖子”难题为己任,持续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强化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注重产业链和创新链的“双向融合”,推动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增强经济发展的动力和后劲。
“经济强”源自现代产业竞争力强。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充分发挥苏州制造业体系健全和科创资源丰富的优势,全力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主动参与国际分工合作,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经济强”还表现为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功能强。更好利用苏州经济的纵深优势,提高苏州对全球要素资源的吸引力、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中的影响力,充分发挥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释放巨大而持久的发展动能。
苏州奏响“经济强”旋律,持续发力的方向在哪里?一是进一步强化改革创新引领,加快产业升级,培育新质生产力。以前瞻性眼光和战略性思维,大力布局代表未来趋势、发展潜力大、可能成为爆发点的新赛道。例如,以数字人民币产业优势为基础,重点关注并布局金融科技支付领域的无卡交易、跨境支付、全渠道支付,以及普惠金融中供应链金融等可能出现独角兽企业的潜力领域。全面探索建立符合科技创新规律和产业变革发展方向的颠覆性技术,支持有前景、有优势、有特色的颠覆性技术创新项目。围绕人工智能、新能源、生物医药、智能制造等领域加强底层研究、攻关前沿关键技术,支持民营企业主导具有颠覆性创新的深科技研究项目,实现从“0”到“1”的创新突破,加速科技创新型民营企业的成长和裂变。
二是提升总部企业本地贡献,推动经济总量和质量再上新台阶,为“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奠定坚实经济基础。外资总部是苏州总部经济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要进一步提升苏州的投资吸引力,持续打造贸易投资便利、行政效率高效、政务服务规范、法治体系完善的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进一步激发企业的创新动力。积极发展ESG评鉴机构、律师事务所、财务管理、企业注册等中介机构,逐步推进企业咨询服务体系市场化。借助优势产业基础,加快提升高能级国企总部在苏州聚集。通过引入职业经理人管理机制,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激发国有控股上市公司总部的创新活力。充分利用苏州优质高校资源,加大国有开放式创新平台与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对接合作,鼓励国有创新平台与高校、国内外领军人物开展深度合作,提高国企总部创新的外部贡献度。拓展民企总部的行业分布空间,完善民企尤其是独角兽企业的完整生态链。以培育“耐心资本”为抓手,大力发展投资型民企总部,尤其是风险投资型民企总部,助力苏州未来产业稳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