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要闻动态  新闻资讯
东吴智库副院长周永博谈苏州花卉经济长效生态
发布时间2025-09-26

【编者按】近日,东吴智库副院长周永博接受《苏州日报》记者采访,就近期苏州“桂花经济”乃至“花卉经济”如何实现长效发展发表看法。现将报道转载如下,以飨读者。


9月20日,姑苏区启动“四季姑苏 桂香满城”主题活动。数十个摊位组成的桂花市集里,桂花香水、桂花碧螺红、桂花护手霜等创意产品琳琅满目。

秋分时节,桂花的故事已经悄然开始酝酿。作为苏州的市花,桂花早已超越“观赏植物”的属性,从文化雅赏的载体,生长为拉动消费的引擎。如今,这抹贯穿古今的桂香,正书写着古城文旅消费升级的新答案。

枝头“赏桂”延伸为全城“品桂”

场景破圈拓展消费新触点

清代顾禄在《清嘉录》中记载:“中秋日,人家各有赏月之宴,或携榼湖舫,沿塘放棹,歌声遏云,游人如织。”时光流转,入秋时节,延续着夏季“荷花市集”的热闹与人气,依托市民对桂花百年来的深厚情感,“桂花经济”在苏城悄然绽放。

9月21日,位于山塘街201号的苏州百年香妆品牌“月中桂”重磅回归。暖黄色的灯光下,桂花香水、香膏与护手霜整齐陈列。店长顾国君刚送走一位提着礼盒的游客,指尖还沾着淡淡的桂香,“试营业第一天,香水就卖了几十瓶。不少客人说,闻到香味就想起小时候外婆家的院子。”顾国君拿起一瓶桂花香水递到记者面前,“我们翻阅了百年档案,从桂花采摘的时间到萃取工艺,都力求还原记忆中的味道。还与国际香精团队奇华顿共同‘校准’香型,让‘记忆中的香’对接‘时代的鼻’。”

“小时候,中秋前后院子里的桂花一开,母亲就会摇落花瓣晒在竹匾里,做桂花糖、桂花酿。”虎丘街道山塘社区的居民李阿婆笑着回忆,“那股香味,比月饼还让人惦记。”这份与桂花相伴的生活经验如今被放大、被重述。在观前街,数十个摊位串联成热闹的桂花市集,创意产品琳琅满目。活动首日,非遗匠人与青年品牌同场亮相——桂花碧螺红、桂花糕团、香氛美妆组成“城市礼物”清单,二十余道桂花菜品覆盖从街头小食到“桂花宴”的多层消费场景,游人沿着“闻香打卡点—体验摊位—伴手礼—线上分享”的路径,在街区中完成一次“桂香巡游”。


从“单品出圈”到“全链共振”

产业延伸探索消费新格局

“以前来苏州赏桂,只能在园林里看看花、拍拍照,现在连喝杯咖啡都带着桂香。”在干将西路的Fein咖啡,杭州游客林晓雨手举刚“上线”的桂花秋梨拿铁,对着窗外拍照。她的手机相册里,还存着在“苏城喜巷”买到的金桂丝绒莲藕乳,“感觉整个苏州都被桂花的氛围‘包围’了,走到哪都有新惊喜。”

这样的热闹,背后是供给侧的系统升级。姑苏区正推动桂花产业从“单一产品”走向“全链条开发”,突破时令与品类的限制,让“桂香”全年可品、处处可享。

在金阊街道的万家邻里彩香菜市场,“东吴酿酒”柜台前,上海游客张女士正细细品味桂花酒酿冰激凌,金黄的花瓣点缀在绵柔的表面,清甜扑鼻。“东吴酿酒创立于1929年,往年桂花酿多在冬至前后应景销售。今年我们用冷食创新延长消费链,选用光福金桂,叠加酒酿的颗粒感和冰激凌的绵柔口感,层次更丰富,没想到一推出就成了‘网红’。”门店负责人殷晓芳笑着说。

而在山塘街江南岸食府,老板陈春娥正忙着安排晚上的桂花船宴:“我们把桂花宴搬到摇橹船上,十道菜每道都有桂花,不少游客就是冲着‘泛舟品桂’的体验来的。”入秋后,这类船宴的预订量比平时增加了三成。

双塔街道鹅颈湾的锦绣坊,绣工师傅拿着针线,在浅金色的真丝旗袍下摆绣桂花树下的小兔子。“这是一位属兔客户的定制单,她特别喜欢桂花。”师傅指着纹样说,“每片花瓣都要绣好几层,兔眼用珍珠线点光,寓意‘桂馥兰馨’。”店里的桂花盘扣同样走俏,许多年轻人拿来搭配汉服与礼服。

从跨界咖啡到创意甜品,从主题服饰到摇橹船宴,姑苏区的“桂花经济”正突破时令与品类的边界,呈现出产品矩阵化、场景多元化的全新格局。


从“季节限定”到“全年可享”

生态成型探索文化长效机制

“‘桂花经济’的核心,不是简单地卖产品,而是要让桂花成为连接文化与消费的纽带。”苏州大学东吴智库副院长、教授周永博表示,姑苏区牵头打造“桂花经济”,首先源于对文化基因的坚守,“桂花是苏州的市花,本身就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市民和游客情感认同的载体。”姑苏区通过“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方式,调动各方力量共同推动“桂花经济”发展。

不久以前,姑苏区发布《姑苏区花卉经济发展一年行动计划》,推动花卉经济与苏式生活美学深度融合。计划提出,将优化业态布局,打造“花卉+品牌”,并谋划“花卉+”多元消费场景。同时,深入挖掘“虎丘三花”“荷诞日”等文化IP价值,融入现代商业元素,提升品牌的流量转化与变现能力。此外,将结合文旅特色,构建“花漾+生活”模式,开发赏花线路,营造全域桂香的城市氛围。

“以前赏花季只有一两个月,现在通过产品创新和场景延伸,与花相关的消费能持续大半年。”周永博举例说,“月中桂的香水、东吴酿酒的冰激凌,这些产品不受季节限制,能让消费者全年都感受到花的魅力。同时,通过‘全城赴桂’光影装置、墙绘等年轻化的传播方式,让‘花经济’不断吸引新的消费群体,尤其是Z世代的年轻人。”

这种长效生态的构建,不仅带动了经济增长,更提升了古城的文化影响力。“游客来到苏州,不仅能赏花、品花,还能通过一朵朵花了解苏州的历史、工艺和生活方式。”周永博说,“这种‘沉浸式’的文化体验,能让游客对苏州留下更深刻的印象,从而形成‘二次消费’和‘口碑传播’。”

对于未来发展,周永博建议以节气为轴,构建“荷—桂—梅—桃”的年度供给链,配套“花事地图、主题路线、场景清单”,每季推出节气菜单、非遗体验与手作课程,并设置可拍可晒的社交爆点(如轻装花舟、光影装置、花市巡游),“做到季度有上新、季节有主打、全年有节奏。”

如今,姑苏区的桂花已不再是秋日里短暂的风景,而是化作了持久的经济活力与文化动能。这抹甜香正以多元的形式,融入古城的肌理,让古城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绽放更多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