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近日,东吴智库副院长周永博教授受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栏目邀请,围绕“文旅融合”解读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正式发布的文件《中国城市轨道交通融合城轨发展指南》,带来精彩讲座。现将报道转载如下,以飨读者。
一、核心要义
(一)文旅融合的内涵
定义:轨道交通与文化、旅游产业及要素相互渗透、交叉融合、创新重组,形成新共生体,其驱动因素包括市场需求、管理创新、政策激励、体制机制,融合创新是重要特征,可从轨道交通与文化旅游、文旅融合三个层面理解。
意义:优化出行体验,提升轨道交通客流,提高城市旅游品质,传承城市地域文化,对轨道城市和城市轨道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方向与任务:聚焦乘客体验提升与城轨客流提升,包括游客交通体验优化(完善设施、提升网络通达性)、乘客文旅体验提升(利用地域文化优化空间视觉美学)、文旅融合场景开发(营造站域和站内文旅场景)。
(二)文旅融合发展成果与机遇
国内发展概况:全国多地已开展轨道交通与文旅融合实践,虽有成效,但存在融合深度和广度不足等问题。
现有模式:有品牌战略、场站设计、文娱活动、文化展陈、文化主题、文创引领、多元传播等模式,各具特色。
成功经验:重视跨部门协作(如公交、景点、文旅部门合作)、泛媒体宣传(新媒体输出优势做法)、符号化表达(打造文化标识)、场景化打造(营造文化空间);科技创新、政策支持和市场需求推动融合发展。
(三)文旅融合存在的困惑与挑战
存在的问题:顶层设计不明确,专项资金支持缺位,部门联动机制不畅。
面临的挑战:规划前瞻性不足,政策反馈度不高自我造血力有待提升。
(四)文旅融合的主要目标
优化游客交通体验:提升舒适度和满意度,完善交通服务功能,提高文旅资源可达性和轨道交通网络通达性。
提升乘客文旅体验:以视觉体验为基础,优化空间利用,融入地域文化元素,打造主题车站和车厢,开发文旅融合场景:营造站域和站内文旅场景,引入文旅设施,开展活动。
(五)文旅融合的突破方向
规划协同:前置工作,结合文旅需求确定轨道交通布局,推出专项规划和旅游专线规划。
服务协同:联合推出票务套餐,整合网络平台提供信息服务,设置专用通道和运营服务。
技术协同:利用信息技术分析客流,运用多媒体技术打造主题列车和车站管理协同:成立联合工作委员会,优化资源配置做好安全管理。
经营协同:拓展商业空间,协同开发文创产品。
(六)文旅融合的实施路径
规划协同创新路径:推进线路和配套规划协同,完善接驳圈和旅游配套设施。
服务协同创新路径:票务、信息、出行服务协同,提供优惠、整合信息、优化服务。
技术协同创新路径: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协同,为游客提供精准体验,打造特色主题空间。
管理协同创新路径:组织架构、资源管理、安全管理协同,建立长效机制,优化资源配置,做好安全提醒。
经营协同创新路径:商业业态和产品开发协同,拓展商业空间,开发文创爆款产品。
(七)文旅融合的实施路径
引导乘客变游客:融合文旅元素,增加文旅服务。
引导游客变乘客:纳入游客服务,保障全流程出。
引导游客和乘客变顾客:优化商业空间,实现效益转化。
二、典型案例
(一)重庆李子坝站
与商住楼共建,有文创主题馆,设计创新,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注重环保与文化保护,多方协调合作。
(二)上海迪士尼主题列车
与迪士尼合作,装饰有迪士尼元素,推出纪念卡和联名纪念品,规划运营高效,传承文化,提升城市形象。
(三)成都地铁数字艺术空间
举办故宫沉浸艺术展,有传统文化主题列车和研学互动空间,创新空间利用,传播文化,促进城市文化可持续发展。
(四)北京环球度假区站
位于主题公园内,设计风格独特,采用分层空调成为多元功能空间,融入城市氛围。
三、总结展望
(一)研究成果
从游客变乘客、乘客变游客、游客和乘客变顾客的转化指数评估融合发展水平,设定轨道文旅专项规划、旅游专线规划数量等具体指标。
(二)发展建议
加强规划设计、服务融合、技术创新、管理协调经营嵌入。
统筹规划、制定土地政策、拓宽投融资渠道、加强市场监管、建立协会、培养人才、加强宣传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