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近日,东吴智库副院长周永博接受《看苏州》记者采访,就今年全市民生实事项目稳步推进发表看法。现将采访转载如下,以飨读者。
民生实事承载着百姓安居乐业的朴素追求,也串联着千家万户的日常幸福,是“福气苏州”的底色与注脚,2025年,全市9类32项民生实事项目正在稳步推进,部分项目提前完工,进度条持续刷新。今年以来,已经有很多老旧小区的居民,晒出了自己家的新面貌,改造项目注重“一区一策”、居民共治,自己家的房子变成什么样,居民都能深度参与,量身定制改造方案,从“改造房子”到“改善生活”,一幅以民生为底色的“更新”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老旧小区“逆生长”
居民定制“新生活”
“小区更新了,我比住在这里的居民还高兴。”老徐今年61岁,已经在永林新村物业工作了五年多,小区焕然一新,他肩上的担子也轻了不少,在此之前,老徐为老旧小区做物业服务,压力确实不小,晚上加班到九点也是常事。
永林新村始建于上世纪八十年代,老房子年久失修。老徐的办公桌上放着两本厚厚的维修记录,楼道灯损坏,污水管渗漏,房屋渗雨等等,都是投诉重灾区。老小区没有房屋修基金,房子出了问题,居民还得自己出资维修,为此,邻里间闹出过不少矛盾。
不过,曾经的尴尬境地已经是过去式了,老徐拿出了今年的维修记录,是一本薄薄的小册子,厚度还不到往年的五分之一,这背后,正是老旧小区改造带来的成效。
去年10月,永林新村开始改造施工,包括修复屋顶渗漏、重新粉刷外墙、更换雨污水管道等等,涉及58幢楼房,惠及1000多户居民。对于改造效果,居民可以深度参与,社区选拔居民代表,担任施工义务监督员。
居民沈老伯自告奋勇,当起了居民与施工方之间的“传话筒”,前后接待近400人次,把每家每户不同的诉求,汇总给施工方,尽可能为居民提供定制化的改造服务。今年六月,永林新村主体施工收尾,老新村实现“逆生长”,面貌焕然一新。
2025年,全市列入民生实事项目的城镇老旧小区改造项目共50个,主要集中在东环片区,彩虹新村以及姑香苑三区,其中,东环片区惠及居民大概有两万余户,已经全部完成,个别还在零星收尾,彩虹新村以及姑湘三区,也已经完成90%以上的工程量。通过系统性改造,老小区旧貌换新颜,居住体验迎来全面升级。
不仅覆盖面广,老旧小区改造项目的好评率也越来越高,新湘苑小区的潘老伯在这里住了四十多年,改造过后,他感觉像是住上了新房子,特意手写了一封感谢信,送给施工团队。
潘老伯信中提到,这次改造不仅关注漏水渗水、道路破损等安全隐患,也注重人居环境提升,小区采光不足,绿化缺失等问题,同样得到了解决。不止是这里,二郎巷小区新增了小游园、晾衣架,永林新村打造了儿童游乐设施,老年健身区,居民们的微需求、小愿望,都从设计图纸变成了现实。
老菜场焕发“第二春”
“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再扩容
这段时间,一家广式卤菜店成了彩香菜场里的新晋网红,居民游客排队来尝鲜。店主曹治安是一位南京人,却来到苏州菜场卖粤菜,这样的组合背后也有一段奇妙的缘分。
曹治安是一位资深吃货,计划着自己开一家卤菜店,不过,选址问题困扰了他很久。今年8月,一次偶然的机会,让曹治安对彩香菜场的烟火气一见钟情。
在彩香菜场,很多店铺、摊位,都有着和曹先生类似的故事。彩香菜场投用至今已经有四十多年,经过近两年的改造更新,今年三月,彩香菜场告别了过去的老、破、小,以全新的面貌与市民见面,蛋饼、大排、茨菇片等招牌小吃依然保留,还新增了咖啡茶饮、各地特色美食等新锐网红店。
彩香菜场开业至今,每日平均客流量在两万人左右,堪比热门景区。这里不仅是周边居民买菜的首选,也成了很多外地游客,来苏旅游的首站。
在彩香菜场的农副产品摊位上,也有很多年轻的面孔,一批来自山东的“00后”农二代,正忙着为顾客打包、结帐。菜场的网红效应,吸引年轻摊主入驻,他们从山东蔬菜基地带来了优质的直供菜,丰富周边市民的餐桌。
与此同时,彩香菜场的便民服务也不断上新,蔬菜区的毛豆剥壳机、水产区的自动制冰机、门口的便民药箱等等,让很多顾客们给出了好评。
近日,商务部公布第二批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全域推进先行区试点名单,全国共30个试点地区入选,苏州榜上有名,目前苏州已经先后确定了192个“一刻钟便民生活圈”。今年,菜场改造提升及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被列入苏州市2025年民生实事项目,计划完成改造提升菜场10个,建成一刻钟便民生活圈20个,目前,富强农贸市场、横塘农贸市场、香山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等一批改造提升工程相继竣工。
通过景观环境的提升,业态的聚集,市民家门口的菜场已经变身为“生活服务综合体”,扮演着“社区商圈”的角色,市民步行15分钟,不仅能满足买菜购物等基本生活需求,还能满足餐饮美食,文娱休闲等品质消费需求。
织密健康保障网
生活有“医”靠
今年7月底,太仓陆渡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改扩建之后重新投用,除了基础的医疗服务,今年10月份,这里还将开放康复中心、医养结合中心等功能。
此外,陆渡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还专门为辖区内的中重度失能人群建立了家庭病床,提供家庭医生健康管理综合服务包,定期上门询诊。
作为苏州民生实事项目的重要内容,家庭病床服务正以“精准化、暖心化”的特点,成为解决年老体弱、行动不便患者“就医难、照护难”的关键抓手。今年以来,苏州已经依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新增了3022张家庭病床,为行动不便的患者送医上门。
眼下,苏州大学附属第四医院二期项目正在加紧建设,建成后将新增3000张床位,提供近4000个车位,日门诊量可以达到一万人以上,目前施工进展达到整个项目的85%左右,计划在10月底之前全面完工。
作为苏州首个国家级区域医疗中心,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苏州医院,即将投入运营,这段时间,随着医疗设备和家具的陆续进场安装,这里已经迈入开诊倒计时。
西苑医院苏州医院一期将开放340张床位,开设10个病区、14个专科,包括肺病科、血液科、内分泌科等核心及特色科室。另外设立16个门诊科室,如推拿科、口腔科等,满足多元化就医需求。将来,市民无需千里奔波,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国家顶级中医资源。
推进教育文化惠民 、改善群众居住条件、关心关爱一老一小、完善医疗健康服务、精准帮扶困难群体等,今年以来,苏州32项民生实事项目进展总体顺利,各地各部门和相关实施单位高质量推动项目建设进度,进一步强化公共服务供给、健全兜底保障体系、提升城市功能品质、守牢安全稳定底线。
苏州大学东吴智库副院长周永博指出,苏州的民生实事以精准化、智慧化、普惠化为核心特色,紧扣“一老一幼”“急难愁盼”等关键领域,同时通过数字化手段提升服务效能。苏州民生实事始终以“人”为核心,通过“智慧+普惠”双轮驱动,构建起覆盖全生命周期的服务体系。“十五五”期间,苏州将进一步聚焦“民生七有”目标,在教育、医疗、养老、生态等领域持续攻坚,同时以数字化改革为牵引,推动民生服务从“有没有”向“好不好”“优不优”升级,全力打造“民生幸福标杆城市”。
苏州2025年民生实事项目不是简单的数字指标,而是浸润着苏式温情的幸福承诺,从老小区电梯按下的"上升键",到菜场里扫码支付的"智慧屏",从一刻钟生活圈的"随心消费",到口袋公园里的"大口呼吸",民生工程最动人的地方,在于真正站在市民角度解难题、做实事。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规划谋篇布局之年,未来,我们期待的是,苏州继续通过一个个民生项目的落地,让市民获得可触摸的幸福感,我们也希望更多市民,成为民生实事的"提案人"和"验收官",让这座千年古城在共建共享中持续焕发暖意与新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