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要闻动态  媒体聚焦
苏州日报 | 方世南:抓好“三要点”促进姑苏非遗传承创新
发布时间2023-09-01

【编者按】8月29日,《苏州日报》“社科专家走基层”专栏刊登苏州大学东吴智库首席专家方世南教授的文章《抓好“三要点”促进姑苏非遗传承创新》。文章聚焦平江历史文化街区的姑苏非遗,抓住“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三要点,论述了现代城市传承非遗文化的新道路。现将全文转载如下,以飨读者。


抓好“三要点”促进姑苏非遗传承创新

方世南

以昆曲、评弹、苏绣、缂丝、桃花坞木刻年画等为典型代表的大量姑苏非遗,遍布于平江历史文化街区,散发出璀璨迷人的传统文化之光,是千百年来人民群众智慧之产物和文明之结晶,蕴含着江南文化博大精深、愈久弥香的深厚底蕴,反映了江南文化特有的文化基因、价值诉求、思维方式、生活方式,表现了江南文化丰富的想象力和旺盛的生命力、创造力,演绎着千百年来姑苏原汁原味、丰富多彩的市井生活风情,是具有极其重要价值的宝贵文化资源,需要在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发展中绽放出更加绚丽夺目的光彩。

姑苏非遗传承创新,要不忘本来。所谓本来,就是能够充分体现非遗核心价值理念和独特技艺、代表性元素、鲜明符号这些本真内容和特殊表现形式的东西。越是民族的,才越是国际的。越是继承好优秀传统文化,现代文明才会因深厚根基而发展得越好。因此,只有不忘本来,非遗才能开辟未来;只有善于继承,非遗才能更好创新。为此,除了要做好非遗人才队伍建设,解决后继乏人问题外,还要注重非遗的群众化、社会化,大力培育滋养非遗健康发展的群众基础和社会化文化生态,促使非遗更加广泛流传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成为人民群众美好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姑苏非遗传承创新,要吸收外来。守正绝不意味着只是固守传统而故步自封,如果以守正为名而自我封闭、排斥外来,非遗就会因失去群众、失去市场、失去活力而逐渐消亡。非遗之所以能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生生不息、经久不衰,就在于能以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胸襟,不断在与外来文化交流中博采众长、兼收并蓄,实现美美与共。处于当今这个时空既高度压缩又充分延伸的全球化时代,人们的价值观、审美观、生活观快速变动又多姿多彩,需要找准非遗与时代进步、群众需求、全球发展的契合点,促进非遗成为备受国际市场青睐的精美产品。

姑苏非遗传承创新,要面向未来。非遗传承创新的过程就是将过去、现在和未来贯通起来的过程。在当今这个科技革命瞬息万变和技术进步日新月异的时代,非遗要运用新理念、新技法、新媒介、新模式、新平台等创新方式大踏步地走向未来。为此,非遗要寻找和时代需要、科技创新、大众审美、日常生活等的相结合之处,努力在“非遗+数字”“非遗+文创”“非遗+教育”“非遗+会展”“非遗+研学”“非遗+特色街区”“非遗+养生”“非遗+制造业”“非遗+乡村振兴”等多样性文化创意空间中做大做强。


(作者方世南系苏州大学东吴智库首席专家;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苏州专家咨询团专家)

相关链接:引力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