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近日,东吴智库首席专家王家宏教授接受《看苏州》记者采访,就近期苏州各学校“体教融合”模式的成功探索发表看法。现将报道转载如下,以飨读者。
苏州队24号寇程,1分17秒闪电破门;25号陆子皓上演“马赛回旋”精妙过人;10号陈开忠替补登场点球建功。这些苏州“小孩哥”在苏超赛场上,留下了自己的名场面。
陆子皓、寇程、陈开忠等6名高中生身披苏州战袍,为城市荣誉而战,他们场上是队友,场下居然还是同学,6名足球小将全部来自吴县中学。
也许,在全市的100多所高中里,吴县中学并没有那么显眼,但在校园足球领域,吴县中学队却是“一马当先”,他们曾摘得省运会冠军、省精英联赛冠军、省锦标赛冠军、“省长杯”二连冠等诸多荣誉,实现了省内“大满贯”。
一所普通高中走出的足球队,凭什么成为“冠军收割机”呢?苏州队队员陆子皓刚刚从吴县中学考入苏州大学,回顾自己的高中三年,他说,和队友们一起在球场奋斗了8年,兄弟情深。
读了3年高中,却当了8年队友,这句看似矛盾的话,恰恰藏着吴县中学的冠军密码。
在这张2017年的合影上,能看到小学时期的陆子皓、寇程、陈开忠,这群吴县小将在那时候就已经是征战绿茵场的队友了。
陆子皓的妈妈孟洁回忆,小学二年级的时候,陆子皓就展露出了过人的足球天赋,也怀揣着成为职业球员的梦想。2017年,陆子皓、寇程等队员入选苏州男子U9U10年龄段足球队。不过,当时在家长们看来,踢足球未必是一条好出路。
职业体育很看天赋,能够成功的毕竟是凤毛麟角,更多的小球员往往因为天赋不够,或者意外伤病,不得不放弃职业道路,但此时,他们的文化成绩也落下了。“如果书也读不好,球也没踢好,孩子的未来该怎么办”,这正孟洁等家长最担心的事。
2019年,陆子皓12岁,面临小升初,孟洁犹豫再三,还是不敢把他送进体校,去赌一个不确定的未来。在此之前,很多有天赋的足球幼苗,都是因为类似原因,告别了绿茵场。
“其实我当时很焦虑,当时我记得我们第一次试训选拔,两个年龄段只有50个人参与,人数太少了”,苏州男子U9U10年龄段足球队主教练汪耀军告诉记者,“12岁退役”,曾是足球青训面临的一道难关,如果放任“好苗子”不断流失,培养足球后备人才,也将无从谈起。
2019年,苏州试点推行了足球的“体教融合、市队校办” 项目,球员们不去体校,而是集体就读于普通的初中、高中,以足球特长生的形式来培养,在学习文化课的同时,由足球运动管理中心提供教练团队,加练足球技能。
“学校有教育资源,我们有专业的教练团队,我们一拍即合”,苏州市足球运动管理中心主任王建军参与了第一次“体教融合”的尝试。他认为,这是在探索一条更适合苏州青训发展的路径,其中最关键的,就是治好了家长们的“心病”。
全新的培养模式,给家长们吃下了“定心丸”。陆子皓成了第一批“吃螃蟹”的球员,他升入苏州高新区实验初中,学习和足球,两条腿走路,上午学文化课,下午在学校操场踢球。
2022年,在苏州市、高新区两级教育、体育部门的支持下,“体教融合”初中升高中的升学通道被顺利打通,首批足球少年全员升入四星级高中吴县中学。这一次,他们的未来,不再受限于绿茵场。
吴县中学副校长韦莉介绍,学校为这批队员量身打造了培养战略,采用走训制,足球运动管理中心派驻教练团队,平时在学校为队员们加练,周末和节假日再到足球运动管理中心集训。
到了高二,吴县中学专门成立足球特色班,将这批足球特长生集中起来,采取双班主任制,一个负责抓文化成绩,另一个负责日常的训练和比赛,球员们的高中三年,过得忙碌而充实。
从2017跨越到2025,当初的“足球幼苗”,扎根在了学校的球场,茁壮成长。同队8年,也同窗8年,这支球队始终保持着最佳的“化学反应”。这也在苏超赛场上得以应验,在联赛第九轮,苏州队主场对阵泰州队的比赛中,寇程助攻陆子皓打入一粒进球,“吴县双子星”携手攻破泰州队防线。
2025年8月6日晚,被称为“苏小超”的“省长杯”江苏省青少年校园足球联赛男子高中组决赛打响,这支吴县中学队,也迎来了他们高中生涯的最后一战。最终,吴县中学总比分5:3,在主场成功卫冕。赛后,队员赵文锦面对镜头,红了眼眶,“和队友们的最后一战,不留遗憾,这就是最开心的事。”
“当初设想的是全省冠军,全国进入八强,结果就是我们所有的愿望都实现了”,王建军感慨,这批球员在球场上超额完成了任务,而在场外,陆子皓、赵文锦等一批球员成功升入大学,球场、人生,实现双赢。陆子皓、寇程等队员的成长和发展,家长们都看在眼里,他们也更有信心,支持自己的孩子上场踢球。
“现在试训选拔,一两百人随便拉”,汪耀军看着球场上刻苦训练的小球员,喜笑颜开,越来越多的孩子和家长参与足球,更多的新鲜血液涌入绿茵场,一个个有天赋的“足球幼苗”正在被发掘。
近年来,女足的香山实验小学、度假区中学等都在尝试“体教融合”模式,一条适合苏州足球发展的道路,正在向更远更高处延伸。
国家体育总局高端智库、苏州大学东吴智库首席专家王家宏认为,校园足球是培养后备人才,打响足球文化的根基,“体教融合”模式的成功探索,为校园足球发展提供了全新的样本,值得进一步推广,培养更多有潜力,有技术,有文化的足球骨干。
作为全国足球发展重点城市,苏州已经建成男足U7至U18十二级精英梯队、女足U7至U16十级精英梯队,织就层级分明的足球青训网络;苏州还构建了校、区、市三级青少年校园足球竞赛体系,打造出“贝贝杯”、“太湖杯”、“2034杯”等青少年足球品牌赛事;今年6月,苏州又出台了《苏州县区级足球青训中心建设工作指南(2025-2027年)》,系统规划未来3年足球青训中心建设目标、任务和要求。
今年夏天,火遍全网的苏超联赛让大家把目光聚焦到了绿茵场,从来不看球的人成为了新球迷,家长带着孩子走进体育中心,感受赛场氛围,在他们心里,一颗足球的种子也已经种下,苏州构建的足球文化和培养机制,就是他们梦想生根发芽的沃土。随着“体教融合”模式不断深化,更多教育、体育资源的投入,更多的孩子走进球场,足球的未来,也许会从学校的操场上生长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