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近日,东吴智库副院长周永博教授接受《引力播》记者采访,就苏州老街区山塘街、十全街的夜间客流量攀升现象发表看法。现将报道转载如下,以飨读者。
晚上八点半的十全广场,简直像被人潮“填满”了。大屏幕正播着“苏超”第九轮苏州对阵泰州的比赛。台下既有看赛事、品精酿的游客,也有摇着蒲扇的本地居民。当苏州队攻进对方禁区,现场的喊声能掀了顶,陌生人的肩膀彼此“撞”在了一起。
今夏,山塘街、十全街的夜间客流量较往年显著攀升,老街区何以突破传统业态边界,成为夏夜最炙手可热的“流量场”?循着人流望去,传统与新潮的碰撞催生了独特的吸引力,烟火气与巧思的交融则让流量有了可持续的温度。
山塘街:古韵新声引客来
晚上八点半的山塘街,青石板路上的人流如涌动的河流。在“山塘三里半”特色街区,“大冰的小屋”坐满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这家从云南延伸至江南水巷的民谣酒吧,以独特的音乐表达构建了传统与现代的休闲空间——驻唱歌手演绎原创民谣,时不时穿插评弹小调,在三弦与吉他的旋律交织下,诠释着古城文化的兼容并蓄。

夜里的“山塘三里半”实在流光溢彩,吸引大批客流。在20世纪30年代风格的路灯下,“如意珠宝行”“华琦化妆品”等复刻老招牌散发着浓郁的民国风情。街角的“锦笙旗袍店”陈列着数百套复刻民国服饰。无数游客身着旗袍扎堆在街区各处打卡,随手一拍便是朋友圈“爆款”。
此时,在山塘街的另一头,来自青青酒馆的“卖花郎”准时出摊。他深谙街区“夜活力”规律,每天选择晚间七八点才登场。不少人早已在此等候。人群中,有捧着小红书攻略专程打卡的年轻人,更有来赴“与花之约”的亲子家庭。
“他在抖音和小红书上都很火,流量很高。我们专程来山塘街,就是为了见他一面。”不少游客的话语印证着“卖花郎”的IP影响力。只见身着汉服的“卖花郎”梅庆庆以铁丝为轴,将丝带与花朵编织成粉白相间的手串,系在顾客手腕上。戴着“三花”手串或手捧荷花的女顾客,一下子化身本地“小娘鱼”,成为古街夜景中流动的风景。
十全街:市井活力聚人气
晚上八点半的十全广场,简直像被人潮“填满”了。大屏幕正播着“苏超”第九轮苏州对阵泰州的比赛。台下既有看赛事、品精酿的游客,也有摇着蒲扇的本地居民。当苏州队攻进对方禁区,现场的喊声能掀了顶,陌生人的肩膀彼此“撞”在了一起。

“我就住在后面的五龙堂。”市民老许摇着蒲扇说,“以前夏天就跟爱人在家看电视。现在几乎每周来这儿,跟年轻人一起看看球,在市集里逛逛,比在家里有意思多了!”
“我们提供场地,特色商户‘自来水’般进驻,周边居民带着家人朋友前来,加上街区本身的游客,人流自然大。”在主办方负责人周冰看来,夜晚的十全街,模糊了“游客区”与“生活区”的界限,人流皆被“松弛与自在”的氛围所吸引。
作为“早C晚A”的代表街区,十全街“微醺经济”也在夏夜里蓬勃发展,为市民游客带来新鲜的消费体验。牛栏牛肉啤酒工厂店营业至凌晨两点,不仅供应烤肉与精酿,更设置迷你挖掘机互动区,深受亲子家庭与年轻人青睐;Blac+Blac换瓶商店内,顾客佩戴感应手环,轻触一下,即可斟取各类葡萄酒,然后“窝”在姑苏夜晚的惬意之中……麻雀咖啡的招牌屋檐、嘿啰面包的网红露台、红楼里的各色果汁,也联手构成了街区“夜活力”的独特视觉标识,吸引人们前来打卡。
流量背后:老街焕新的门道
“古城夜经济的流量,从不是凭空嫁接的‘空中楼阁’,而是要像藤蔓般缠绕在历史的肌理。”苏州大学东吴智库副院长、旅游管理学科负责人周永博的点评颇具深意,“山塘街的‘复古’胜在细节‘较真’,让历史有了可触摸的质感。十全街的‘烟火’赢在温度落地,让商业有了生活的呼吸感。这种不刻意的平衡,恰恰是老街区最持久的吸引力。”
山塘街、十全街两条街区人流如织,深层逻辑还在于管理者对“活化而非固化”的精准把握。虎丘街道为山塘街量身打造“文化+流量”组合拳,为“卖花郎”对接固定场地,将街头技艺培育成人格化IP;联动沿线特色店铺设计“打卡线路”,使每个转角都成为可传播的文化记忆点。双塔街道则在十全街放大“街区+商户”的乘数效应,以开放的姿态激活青年主理人的创造力。主理人们不仅以产品吸引客流,更通过创意营销实现社交媒体裂变传播,将十全街的市井烟火气转化为夜经济下的潮流文化符号。
记者手记:
走访山塘街与十全街的夏夜,最动人的是流量背后的“烟火气”与“文化魂”。山塘街的青石板路上,汉服身影与复刻老招牌相映,“卖花郎”的花串成了连接传统与游客的纽带;十全街的广场上,看球的欢呼与精酿的酒香交织,居民与游客共享松弛时光。两条老街的热度,印证着“活化而非固化”的道理——真正的“夜活力”,是让历史活在当下,让商业融入生活。古城的夜晚便有了生生不息的活力。